天天看點

本土文化資源拓展育人思路

為了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價值,我院積極探索本土文化資源,拓展育人思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土文化資源拓展育人思路的實踐創新

運用“三個結合”教學模式,注重課程的本土文化融合。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充實高職院校教育實踐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文化育人價值。因而,從本土紅色資源中賦予中華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内涵和現代表達,推動紅色資源文化傳承、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教師本着“立足現實,注重實際,以生為本,自主創新”的原則,通過融入文化資源,正确合理地對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樹立教研意識與教學融合意識,以高品質發展引領教學改革。通過課程教學與紅色文化資源文化的緊密結合,對外來文化的批判與借鑒,使得學生對西方文化思潮有清醒的認識,能夠持科學的态度,做到取精華去糟粕,讓學生對中國先進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發展前景有高度的自信,對本土優秀紅色文化的内涵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堅信本土優秀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在教學中,将本土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如學院教師運用“三個結合”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學院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育人為主線,進一步明确人才培養目标,改變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注重教學内容的融會貫通,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充分發掘和選擇本土紅色資源(如廣東革命史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積極探索“三個結合”教學模式。“三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結合,課程建設與跨學科建設結合,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泛在學習結合,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在遵循教育規律基礎上增強學生分析社會現象的思維模式,觀察者逐漸進入到參與者,進而踐行知行合一,“三個結合”鑄魂育人。

首先,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我們通過精神文化載體彰顯教育功能,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文化的自信和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價值認同,提升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文化修養和文化追求,進而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學院教師堅持理論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管道,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文化傳承。學院深入調研,在全省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如偉人故裡(如廣東15個名人故居)、革命曆史事件和活動遺址(如廣東100處重要紅色革命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産(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學院還調查分析學生心理特點和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将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豐富内涵與課程結合起來,依托網絡共享課程,新媒體互動交流,在教學内容中融入文化元素,如觀看紅色專題微課、校園紅色文化生活,讓本土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讓學生了解、感受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曆史故事、介紹名人事迹等方式,拓寬了學生政治生活視野,使學生在沉浸體驗中堅定理想信念。其次,堅持課程建設與跨學科建設結合,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利用豐富的地域資源融入學院“2+5”育人模式,在有聲、有色、有形的學科建設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産生影響,在“潤物細無聲”的課程知識與跨學科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學院教師立足學院課程建設與跨學科建設的實際狀況與實施需要,建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制訂課程建設實施方案并對全面推進内涵發展、特色發展的課程建設,通過基礎性課程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展性跨學科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努力實作課程建設與跨學科建設協同育人具體要求。同時,學院教師積極組織和參與學校舉辦的各類教育訓練活動,凝聚起推進文化創造性發展的強大合力,持續有效推動課程建設與跨學科建設整體水準的穩步提升。再次,堅持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泛在學習結合。加強與姊妹校學院的交流溝通,全面了解了雙方在課程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使泛在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成為可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設計創新的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利用VR場景教學資源、開展線上學習等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被動接收紅色資源到主動接受、了解和領悟本土紅色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時代價值,為學院建設和高品質發展持續發力提質增效。

精選德育實踐基地,建立本土文化學習平台。紅色文化中的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個革命事件和每一種革命精神,高職思想教育教學精選德育基地,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師通過實踐類的本土文化資源開發,從深層次剖析它的精神内涵,運用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表現出來,使本土紅色文化内在的價值得到充分的利用,更好的升華。如學院精選德育基地有: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黃埔軍校舊址等十多個重要場館,通過現場觀摩“看”、專題講座“聽”、情景教學“體”、研讨交流“悟”,讓學生走出課堂,拉近學校和曆史、社會的距離。在德育基地,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社會文化的發展和變化,讓學生受到信仰、情感、價值觀的撞擊和熏陶。通過與實踐基地的合作,将本土文化資源更好地融入學生的成長環境中,創學院文化育人特色。在實踐活動中,學院實踐課程與實踐基地協同共建工作,助力學校開展好全方位育人教育教學工作。師生通過參觀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廣東省檔案館等愛國主義基地回顧曆史,緬懷英雄,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堅持以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分析各種事物,防止孤立、僵化、片面地看待文化問題;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尊規律、重邏輯、講規則的意識,培養他們對多樣性文化的包容心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進以賽促學,積極組織本土文化活動。學院推進以賽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辯證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和本土紅色文化,客觀看待外部文化。我們通過活動載體增強紅色文化資源的文化内涵的育人功能,讓學生真切體悟到紅色文化資源的精髓,對紅色文化資源能夠産生虔誠之心和敬畏之感。教師以身作則,及時提供各類技能競賽的資訊,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并給予支援和幫助。如學生積極參加省黨史知識競賽、紅色文化演講比賽、學院舉辦“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經典朗誦活動傳承國學文化經典比賽活動等,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們進行集體報名,共同備戰,在提供指導和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訓練中幫助他們提高競賽技能。一方面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奠定政治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通過以賽促學,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本土文化,加深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從理論認知向政治和行為認同轉化,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知行合一。

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社群發展,助力文化自信。當代大學生未來的思想如何轉變,是學校和教育者面臨的關鍵問題,這需要我們的正确引導,否則将會弱化教育的号召力,我們通過對優秀紅色文化資源載體傳承和創新,引導學生成為先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傳播者、建設者和踐行者,增強文化責任和文化擔當。通過榜樣引領,引導學生了解和參與社群的文化活動,鼓勵他們主動參與社群建設。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文體文化藝術節、志願服務等榜樣引領實踐活動,學院積極發揮關聯和融合教育優勢,将學院紅色文化研究專家、校外兼職教師組合到育人中,加強與輔導員進社群紮根“一站式”社群服務、學生幹部關聯,“組團”實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明禮懂禮精神等多元化實踐活動,謀求“1+1>2”的育人效果,培養學生對社群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點亮校園服務新星,助力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作者:譚慧連,廣州現代資訊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來源: 光明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