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83000對350000,俄烏雙方公開的人員傷亡數字,究竟誰是真相?

作者: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12月20日,《觀察者網》援引塔斯社消息,稱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在内部會議上,公布了持續近20個月的特别軍事行動戰果,其中特别提到烏克蘭軍隊的傷亡在38.3萬人左右,這個數字遠遠低于外界預計,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反應。

383000對350000,俄烏雙方公開的人員傷亡數字,究竟誰是真相?

▲人員傷亡直覺反映戰争的代價

在此之前,輿論一直沒有從交戰雙方獲得比較可靠的傷亡數字,俄羅斯官方報道的自身傷亡,還固定在去年的5000多人。烏克蘭方面倒是一直在公布自身戰果,按照其最新戰報,俄羅斯軍隊已經陣亡35萬人,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數字。即使按照2:1的傷亡比推算,這也意味着俄羅斯有超過100萬人傷亡,對于戰前不到40萬人,幾次動員總數也沒超過100萬人的俄羅斯陸軍/空降兵/雇傭兵部隊來說,這完全是總崩潰的數字。一般來說,大家更願意從雙方訃告、相對中立的統計口徑和美軍洩密檔案中,來推測雙方傷亡數字。不過,受激烈的戰場交火場景影響,最終推測數字普遍偏高,38.3萬的傷亡數字,算是揭開了現代戰場真實的一面。

383000對350000,俄烏雙方公開的人員傷亡數字,究竟誰是真相?

▲現代裝備的殺傷效果很強

大炮怒吼、火舌噴吐,即使是單兵輕兵器也在源源不斷地開火,這是外界對實戰視訊的典型印象,但猛烈火力并不代表高昂的傷亡數字。在一戰歐洲戰場上,傳統密集陣列在更密集的火力面前崩潰,僅僅凡爾登戰役就造成了雙方近百萬人傷亡。從此之後,交戰火力一直在提高,但戰場人員密度一直在下滑。影視作品中,大家肩并肩站在一條塹壕,或者排隊沖鋒的“人海戰術”,和實際情況相距甚遠。俄烏戰争爆發在2022年,雖然雙方都有大量蘇制舊式武器,但資訊化戰争的特點依然濃郁。除了少量巷戰外,前線步兵主要作為戰線頂端偵查節點存在,數量少且分布密度很低,自身火力不足則通過呼叫後方火炮甚至空中支援來彌補。在這種情況下,交戰雙方的人員損失要遠低于外界猜測。

383000對350000,俄烏雙方公開的人員傷亡數字,究竟誰是真相?

▲前線步兵的作戰方式已經發生巨變

一般來說,在戰争中統計對手傷亡數字是非常困難的,以國内軍隊的曆史經驗來看,遠端火力使用越多,傷亡估計誤差就越大。這種誤差除了前線作戰人員的主觀判斷外,也有軍隊本身出于“大量消耗物資,就得有相應戰果,不然豈不是顯得無能”的考量,但最關鍵的還是遠端殺傷效果隻能目視推斷,無法确認真實毀傷,甚至很難分辨目标真假。換句話說,正常情況下38.3萬人的殺傷數字,都應該是有水分的,大體上應該是20到30萬總傷亡這個級别。相比于之前動辄數十萬,甚至百萬級别的傷亡數字推測,這屬實有點難以置信,但這就是現實。因為在戰場上最容易出現大量傷亡的,就是持續性地進攻和穿插包圍,而俄烏雙方總體進攻時間都不長。

383000對350000,俄烏雙方公開的人員傷亡數字,究竟誰是真相?

▲交戰雙方都大量使用遠端火力支援戰場

在結束早期南北兩個方面的強勢進攻後,俄羅斯軍隊很快就轉入積極防禦,雙方圍繞幾個區域反複争奪,很有一種傳統“絞肉機”的味道。但正如前文所述,資訊化時代雙方前線步兵密度非常低,後方大量火力支援足以支撐戰場,打來打去也沒有多少人倒下。後面俄軍進一步收縮戰線全面防守,那傷亡就更低了。烏克蘭方面也是一樣,紹伊古大将在報告中提到,38.3萬的傷亡數字中,有15.9萬是在今年的夏季大反攻之後出現,這與外界觀察到的情況基本一緻。換句話說,俄羅斯軍隊的傷亡主要集中在早期,特别是南方戰線鏖戰,有大量訓練不足的步兵和雇傭兵傷亡。而烏克蘭軍隊主要集中在今年下半年,其為自己莽撞地進攻付出了慘重代價。

383000對350000,俄烏雙方公開的人員傷亡數字,究竟誰是真相?

▲俄羅斯前線步兵隊伍曾經曆了一段混亂時期

至于穿插包圍就更有意思,到目前為止雙方都沒有成建制包圍并消滅對手的例子,怎麼說呢,雙方軍人似乎都很擅長儲存自己。在占據優勢時,幾乎看不出準備穿插包圍、打殲滅戰的戰術意圖,而一旦處于突出位置,往往也撤退得非常快,總之一句話,就是陣地戰對轟,戰線反複拉扯,炮彈成噸地打出去,但傷害真的不高。不久前,幾家相對獨立的媒體聯手,試圖調查俄羅斯方面的傷亡情況,截止到本月初,其調查到的陣亡人數為為38261人,由于對比相對嚴格,也基本能找到對應的官方報道或訃告,被認為很具有參考意義。假設按照典型的3:1傷亡比例,再加上一部分遺漏的數字,俄羅斯軍隊的總傷亡人數,應該在15到20萬左右。對比上述烏克蘭軍隊的傷亡,大緻處于1:1.5的交換比,這應該是比較接近戰場實際傷亡的情況。

383000對350000,俄烏雙方公開的人員傷亡數字,究竟誰是真相?

▲卡德羅夫麾下的車臣部隊堪稱典型

不過,在總傷亡數字背後,傷亡比也是個很複雜的東西。一般認為,在現代救援條件下,3:1的傷亡比例是分水嶺,正常運作的野戰救援體系效率要更高,反之就更低。美軍在北韓戰場上,已經實作了高于3:1的救援比例,越南戰争則進一步提升,但俄烏雙方似乎表現都不太好。俄羅斯的野戰救護條件稍好,但之前公布的比例也是在2.5:1左右,烏克蘭方面更差,大概略高于2:1。不及時的救援對士氣是沉重打擊,而更低的傷亡比,則意味着更多的兵員損失,畢竟傷員是可以歸隊的,這或許就是雙方征兵情況稍有不同的原因。

參考資料: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14521158387614249/?channel=&source=search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