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語語境中,成語使用相當普遍,可這些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

作者:哈哈啦啦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兩種很“特殊”的語言形式,分别是成語和對聯,它們的特殊性展現在約定成俗的基礎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現成”的語言。

成語都源自于具體的環境和條件之下,比如一些名人名言、著名的事件,又或者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等等。雖然千百年的時間過去了,但随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即便到了21世紀的今天,大家在說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依舊有喜歡引用成語的習慣。

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成語雖然用起來便利,但很多時候從字面的意思去了解,往往會出錯。大家都不知道還好一點,萬一對方比較有學問,那就尴尬了,那麼大家知道哪些常用的成語被“誤用”了嗎?

漢語語境中,成語使用相當普遍,可這些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

圖檔:寫文章劇照

一、這些“被誤用”的成語

1、大環境下常用的成語

所謂大環境下使用到的成語,就是我們大家身處某一種環境,或者遇到每一個較大的境遇時,想要表達心中所想,眼前所見用到的,這類成語涉及到的領域非常廣泛,出錯率也極高,下面大慧就舉幾個很明顯的例子。

美輪美奂: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籍《禮記》之中,說的是一個春秋時期的故事,晉文子家新蓋了一個大房子,很多士大夫來參觀,誇贊這座房子高大時尚,簡直是美到了極點。

其中的“輪”是高大的意思,而“奂”是很多的意思,是以這個成語是建築的專屬成語,大家經常來形容景色和一些場景中的美麗效果,這是不對的。

漢語語境中,成語使用相當普遍,可這些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美輪美奂

空穴來風:見于《風賦》之中,裡面的“穴”是孔和洞的意思,“來”為招來的意思,整體的意思是有洞穴才會有風吹進來,比喻很多不實的消息是沒有道理可依靠的,現代人常常拿來用作謠言和傳言,這并不對。

蹉跎歲月:出自晉代名士阮籍所作的《詠懷》,完整詩句為:“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意思是把時光都給浪費了,就是虛度生命,後人喜歡用這個成語比喻生活的艱難、歲月的困苦,這也是有誤的。

目無全牛:出自《莊子》中的《養生說》,是一片文言文的小故事,成為成語後主要比喻一個人在某種技術上造詣極高,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後來逐漸成為了大家口中的貶義詞。

漢語語境中,成語使用相當普遍,可這些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目無全牛、蹉跎歲月、空穴來風

2、個人常用的成語

所謂個人常用的成語,就是在生活和社會人際交往中經常使用到的,出錯率也很高,而且往往令我們陷入較為尴尬的境地,同樣舉幾個例子。

萬人空巷:蘇轼佳作《八月十七複登望海樓》中的句子:“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原本的是指熱鬧的事情,現在被當作了一種形容性質的成語,常備誤認為是相當冷清的環境。

相濡以沫:語見《莊子》,說的是泉水幹枯了,魚都留在了陸地上,嘴中吐出黏液互相滋潤,最早的時候和愛情無關,是對患難之下來自他人的微薄之力贊美的意思。

漢語語境中,成語使用相當普遍,可這些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相濡以沫

不贊一詞:《史記》中對古書《春秋》的評價之言,意思是内容結構嚴謹,誰都找不出一處錯誤,現在一般被用在形容一個人過于吝啬這方面,确實和原意大相徑庭。

差強人意:出自《後漢書》,其中的“差”是稍微、少許的意思,“強”是振奮的意思,原意為在戰鬥不利的時候,簡單的行為就能夠讓軍隊士氣煥發,有了繼續戰鬥的意志。不過現在這個成語,往往被帶有“不能使人滿意”的含義。

汗牛充棟:這個詞和前面提到的“美輪美奂”差不多,原意都是特指一種事物,語出柳宗元的《陸文通墓表》,說當時運輸書籍的時候牛都累得大汗淋漓,最後書擺在一起有房子那麼高,在古代這是書籍的“專屬”成語,現在随便指代事物本身就是用錯了。

漢語語境中,成語使用相當普遍,可這些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汗牛充棟

二、為何會出現“誤用”的現象?

1、習慣成自然

為什麼成語很容易被用錯?為什麼僅僅靠字面的了解是不對的呢?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方面的疑惑。首先,有些成語不太常見,增加了使用的錯誤率,如果一個成語很常見,一般不會出太大問題。

比如我們大家上學的時候,很多課本上的詞語,即便不懂老師也會分析和解答,幫助學生了解和使用。不得不說,大陸公民的平均學曆和閱讀量是不太理想的,一些成語雖然在民間流傳,但缺少相應的知識了解,往往是跟着别人一樣使用,這就造成了不規範。

另外,在于成語本身的結構,大家都知道,大多數成語都是四個字的,而且大部分字都比較簡單普通,互相組合在一起,讀起來自然不費勁,但是想要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或者深層次的含義,這就不容易了,是以大家普遍望文生義。

漢語語境中,成語使用相當普遍,可這些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

圖檔:成語被記錄流傳下來劇照

2、對學問不夠執着

大家在離開學校之後,很多從此就放下了書本,對于社會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也很難有追溯源頭,知道其是以然的精神。

比如“七月流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原文翻譯過來是農曆七月的黃昏,大火星的位置從原本的中天開始西移,這個時候燥熱的天氣開始衰減轉涼。

到了九月的時候就已經和冬天一樣,需要裝着都棉衣了,十一月北風十分巨大,十二月寒風刺骨難以忍受了,這個時候沒有一件像樣的麻衣,可怎麼熬過去呢?

你看,這樣一個看上去簡單的成語背後,卻有着一個很長且意思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如果從字面上來解讀,“七月”會被認為是時間,“流火”自然就代表了酷熱的溫度。

漢語語境中,成語使用相當普遍,可這些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七月流火

這好像和我們主觀認知中的酷夏正好溫和,是以就開始習慣用“七月流火”來形容酷熱難耐的夏季,事實上這就是完全錯誤的,甚至很多媒體也缺少這種追求真意的精神,胡亂使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