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變得自卑後才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可别輕易觸碰2個底線

作者:奶豆爸爸聊育兒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早上下樓去買東西,在電梯裡碰見樓上鄰居家的女兒悅悅,跟她打招呼,小姑娘頭也沒擡,埋得很低,隻是淡淡的“嗯”了一聲。

我當時就比較疑惑,因為悅悅爸爸經常找我下棋,時不時就會帶着孩子來串門,可以說我們兩家人很熟悉,不至于這麼生分。

除此之外,悅悅之前都是一副活潑可愛的形象,跟我們家奶豆也一直是好朋友,看見我了也總是叔叔長,叔叔短,怎麼這一次見面,看起來内斂生分了那麼多呢?

下午去接我們家奶豆放學,在路上我就問起孩子最近有沒有跟悅悅在一起玩,奶豆告訴我說:最近悅悅好像都不怎麼愛說話,有時候給她發消息讓她出去玩,也是各種推脫,還說他爸爸經常說她學習不好,要在家裡好好做功課……

聽完我們家奶豆的說法,我突然想到了一些什麼。

之前每次悅悅爸爸帶着孩子來我們家,父女倆總會鬧的不愉快。因為我們家沒有電視,供孩子消遣的項目就是讀書,是以幾乎每次家裡來人,都能看到我們家奶豆抱着一本課外書在讀。

也正因如此,悅悅爸爸總會當着我們面教育悅悅說:“你看看人家在幹嘛,再看看你,成績那麼差,還一天就知道瘋玩……”

想到這裡,我就明白了悅悅為什麼最近的變化那麼大,也明白了孩子為什麼突然之間跟我們生分了那麼多。

其實,孩子的一切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方式,而很多時候,可能父母沒有底線的一些行為,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陷入到深深的自卑之中。

孩子變得自卑後才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可别輕易觸碰2個底線

01.父母别輕易觸碰2個底線,當心孩子變自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話: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曾經那個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郁郁寡歡、不愛說話,或者突然像是長大了一樣,變得懂事許多的時候……

請不要疑惑和怪他,因為這一切的原因,都跟父母有着分不開的關系。

而在家庭教育之中,可能在我們家長看來無傷大雅的一些行為,卻能夠把孩子推向深淵之中,讓他們變得敏感自卑,陷入到深深的自我懷疑和負面情緒之中,是以有的底線,千萬不要輕易觸碰。

孩子變得自卑後才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可别輕易觸碰2個底線

①第一個底線:父母的“對比式教育”

作為家長,你可能聽過或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看看那誰,再看看你……”

這是“對比式教育”中常見的句型,也是對孩子的内心世界來說,最有破壞力的一種句型。

我之前跟不少家長探讨過這個問題,我說為什麼要把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對比呢?

有一位家長這樣回答道:這樣才能對孩子有個榜樣作用啊。

其實,有沒有榜樣作用,我們不知道,但對孩子的打擊作用,是一定存在的,如果家長習慣于采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會讓孩子出現一種念頭:我無論怎麼做,在爸爸媽媽眼裡,都比不上别人。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一種無力感和焦慮感,繼而引發他們内心世界的自卑和痛苦。

我之前做心理咨詢的朋友告訴我說,當孩子習慣了這種比較模式之後,就算長大成人了,遠離了原生家庭,沒有了這種被迫比較的環境,但孩子自身也會不由自主的沿用這種教育模式,進而讓下一代又陷入到這樣具有殺傷力的教育環境中。

是以為了孩子的未來,請守住這個底線。

孩子變得自卑後才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可别輕易觸碰2個底線

②第二個底線: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打擊式教育,可以說是很多80、90後孩子的慘痛回憶。

根據網上的調查顯示,有九成受訪者曾聲稱被父母語言打擊過,而這個調查結果,也曾經一度登上熱搜。

當這個結果擺在面前,給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傷害的時候,可能還有一些父母振振有詞的認為,孩子就該被打擊,這樣才能成材,這都是為孩子好。

但是大家想沒想過,可能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采取“打擊、否定”的教育方式,就猶如給孩子的内心深處插入了一把匕首,有的孩子可能會越挫越勇,在質疑和打擊聲中重振旗鼓。

但大部分孩子都可能在一聲一聲的否定中,迷失自我,變得自卑敏感,深深的影響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積極性。

我很喜歡網上有人說的那句話:

教育孩子,家長不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上,而是應該放在孩子的閃光點上。

因為一句否定和打擊,會讓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但一句贊賞和鼓勵,卻能點亮孩子一生的光。

孩子變得自卑後才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可别輕易觸碰2個底線

02.不讓孩子自卑,家長要從“接納”做起

網上有個問題: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下面有個高贊回答是:不停地打擊、否定孩子,不停地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要知道,每一個父母都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又為什麼會頻繁使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呢?

我想起心理咨詢師阿奇做過的一項調研,可能就會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他總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三個問題。

第一,自己不認命,想讓孩子突破階層,實作人生躍遷。

第二,對孩子期待過高,渴望孩子在同齡人之中遙遙領先。

第三,大家都在卷,受到“從衆心理”的影響,家長也希望自己家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

也正因為這樣的心理動态,才讓父母比孩子更多的感受到了一些壓力,進而也會“口不擇言”的對孩子進行打擊、否定和對比式的教育。

孩子變得自卑後才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可别輕易觸碰2個底線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這樣的心理動态的出現,其核心就是我們對自己目前現狀和人生的“不接納”。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接納自己的普通平凡,我們更不能接納孩子的普通平凡,我們勢必要殺出一條血路,讓孩子成為那個閃閃發光的人。

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采用了這種教育方式,我們對孩子有了這麼多的期許,孩子就真的能夠朝着我們的方向發展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但不能,甚至會讓孩子的童年陷入無窮的壓力和恐慌之中,變得自卑怯懦,對學習和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氣。

孩子變得自卑後才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可别輕易觸碰2個底線

是以,與其如此,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如從接納自身開始做起,然後慢慢接納孩子,多肯定和表揚,多支援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幸福,收獲父母給予的安全感,進而爆發出自身的潛能。

就像有的家長說的那樣,教育孩子,家長要向内求,對孩子無所求,佛系一些,反而事态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如果過于焦慮執迷,孩子反而陷入充滿各種心理陷阱的沼澤之中,最終找不到自己生活和學習的方向。

想起主持人董卿說過的一句話:

你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

對此,深以為然,我們與其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最終讓孩子承受壓力,變得自卑敏感,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要求自己不斷成長,那麼孩子也會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中,變得跟父母一樣優秀。

是以說,智慧的父母,會讓自己先發光,并且鼓勵支援孩子也發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