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八談##消費##蘋果手機##手表#12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由于醫學專利糾紛,美國東部時間12月21日下午3點起,Apple Watch Ultra2和Apple Watch Series9不能再在蘋果網站上訂購。12月24日之後,蘋果零售店将不再提供這兩款商品的店内庫存。近年來不僅是Apple Watch,各家智能手表都愈發看重健康功能,争做使用者的“貼身醫生”,不過在健康功能趨同的情況下,成本效益也是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在業内專家看來,智能手表的健康功能仍有改進的空間,這需要以硬體的革新做基礎。
蘋果并非“首選”
據了解,兩款AppleWatch停售是由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一項裁決的結果,該裁決屬于蘋果與醫療技術公司Masimo之間關于Apple Watch血氧傳感器技術的長期專利糾紛的一部分。國際貿易委員會于今年10月宣布,認定Apple Watch侵犯了Masimo的專利,維持了法官在今年1月作出的判決。
Apple Watch是蘋果難以割舍的闆塊,據市場調查機構Watch Faces資料,蘋果Apple Watch在2022年的銷量達到5390萬塊,突破5000萬大關,而健康功能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目前Apple Watch支援心電圖、血氧、心率、月經跟蹤、用藥提醒、睡眠監測等功能,在采訪中有使用者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正是看中這點才選購。
使用者唐先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自己曾患有心肌炎,家裡老人的心髒也出過問題,是以對血氧監測特别看重,雖然家中也有血氧儀,但畢竟不能時時佩戴,用Apple Watch監測血氧則更友善。不過唐先生也談到,Apple Watch的血氧監測并不十分準确,佩戴的松緊程度、手臂放置的姿勢均會影響結果,不過大緻可靠,在身體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可以用來救急。
不過觀察市場不難發現,以上AppleWatch能實作的健康功能,國産品牌同樣可以。使用者張先生對北京商報記者稱,自己也是看中了健康功能才想購買智能手表,此前一直用的是智能手環,了解後發現包括華為、OPPO在内的智能手表,均能覆寫心率、血氧監測、心髒健康研究等功能,最終購買了一塊華為watch4Pro,張先生稱,之是以沒選蘋果,是因為感覺華為的續航能力更好。
消費者的态度在資料上也有展現,雖然手機市場蘋果一枝獨秀,不過在智能手表上卻被華為反超,形成蘋果、華為雙雄角力的格局。Counterpoint統計顯示,今年二季度,華為智能手表同比增長58%,Apple Watch出貨量下降了15%,雖然Apple Watch Series8依然是二季度國内最暢銷的智能手表,但相比2022年二季度的Series7,出貨量下降了25%。
健康還是成本效益
在專家看來,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意外。産業觀察家丁少将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智能手表自誕生之初,便被視作基于成本效益的産品,相比傳統機械表,智能手表的文化背景、目标人群迥然不同,難以形成高額的溢價,相比手機這樣功能高度內建的産品,智能手表的重要性又難以彰顯,甚至被視為手機的附屬品,是以隻能通過不斷增加成本效益拓展客群,蘋果強大的品牌力,很難用在智能手表上。
更重要的是,相比蘋果,國内品牌智能手表有更完整的産品線。以華為為例,其高端産品有華為Watch4系列,其中華為Watch 4Pro為3199元起售,較便宜的有Watch CT 3Pro,1888元起售,在平價産品上還有Watch FIT2,為649元起售,同樣支援智能心率監測和藍牙通話,而蘋果主打平價市場的Watch SE也要1999元起售,Watch Series9則是2999元起售。
此次蘋果的專利糾紛,揭開了其與醫療機構合作的一角,不過聯手醫療機構的不止蘋果一家,華為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對北京商報記者稱:華為智能穿戴産品提供7×24小時的全天候健康監測管理,心電分析提示軟體也擷取了二類醫療器械注冊和歐盟CEMDR醫療器械證。同時,華為與業界專業醫療機構合作,在呼吸、心髒、血壓等領域提供健康監測與風險篩查服務。
小米方面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小米血壓手表獲批《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器械注冊證》和《計量器具型式準許證書》,并聯合北醫三院、阜外醫院權威醫療機構開展實驗測試。
丁少将認為,智能手表的健康功能雖被頻繁使用,但效果如何并不直覺,是以目前市場中,各品牌的健康功能大緻相同,最終又回到比拼成本效益的老路上。
提升空間何在
盡管健康功能類似,不過在該領域深耕或許是智能手表實作差異化的唯一選擇。資深産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目前電子産品的內建程度越來越高,軟體層面能實作的功能大緻一樣,平闆、手機、智能手表間,變成了螢幕大小的差別,當下手機已經成為個人生活樞紐,而平闆則關注辦公需求,相較于二者,智能手表的最大優勢,就是不間斷貼身佩戴,能夠随時感覺使用者身體狀況,是以智能手表隻有不斷加碼健康功能,才能在一衆硬體中立足。
至于未來如何打開想象空間,專家觀點認為,硬體提升仍是必由之路,畢竟健康檢測資料的精準與否與傳感器直接相關,例如心率監測就由最初的光學傳感器逐漸演進為生物電阻抗傳感器。
具體來說,光學心率傳感器是通過LED綠光照射緊貼傳感器的皮膚和血管,通過測算光線被吸收的波動,進而判斷心率狀态,輔助運動檢測,可以實作最基本的監測功能。而生物電阻抗傳感器,則可通過生物肌體自身阻抗,實作血液流動監測,并轉化為具體的心率、呼吸率及皮電反應指數。由于它綜合了多樣化的資料,檢測準确性得到加強,更有參考意義。
如今在新品智能手表上,腕溫傳感器又成了賣點,例如OPPO Watch 4 Pro便新增了腕溫傳感器,并把心率傳感器更新為8通道、血氧傳感器更新為16通道。也正因這樣的改進,新品加入了60秒體檢的功能,該功能可以檢查血管彈性風險、心髒健康風險、體征溫度變化、睡眠鼾症風險等四大風險,以及評估心率、血管年齡、壓力、血氧、心電、睡眠、腕溫等體征名額。
專家認為,雖然當下的智能手表在外部形态上難有重大革新,不過憑借着傳感器、算法這些看似不顯眼的改進,也能夠讓各品牌在健康功能上分出高低,作為耐用品,智能手表将伴随使用者很長時間,哪家的健康功能更具含金量、更戳中痛點,将在競争中逐漸展現出來。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