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白面書誏
編輯|白面書誏
娛樂圈又因為“重名”鬧了個大烏龍。
12月17日,福州晚報傳來了一個悲痛的消息:
“李幼斌先生因突發心梗逝世。”
消息曝光,輿論嘩然。
我們本該懷着沉重的心來悼念這位老藝術家,可因為重名,緻使很多人哭錯了墳。
“雲龍兄,一路走好。”
“李雲龍沒了,我高低哭一下。”
但,此李幼斌并非彼李幼斌。
大衆印象裡的李幼斌,是《亮劍》中那個喊着“意大利炮”的團長。
而我們今天要悼念的李幼斌,則是平劇表演中的翹楚------李幼斌。
他的名氣沒有“李雲龍”的名氣大,但資曆卻要比他老的多。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人生。
01
李幼斌在平劇上的藝術造詣,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作為平劇界中最有資曆的前輩,他真的做到了與藝術合二為一的境界。
在那個娛樂匮乏的年代,在那個我們不在意的圈子,他用他一生的堅持将平劇發揚光大。
而他藝術生涯的起點,正是因為家庭。
李幼斌是幸運的,出生平劇世家,在這樣氛圍下長大,讓他一出生就對平劇有着興趣。
但同時他也是不幸的。
為什麼?
父親名氣太大。
李幼斌的父親叫做李盛斌,曾經合作的對象是梅蘭芳、譚富英等平劇大師。
最經典的作品是《伐子都》。
一經演出紅遍全國,更是被戲迷們稱為“最勇猛武生”。
父親名氣如此之大,他想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難度不可謂不低。
所幸他有一顆勇于拼搏的心。
他将父親給的壓力轉變為動力,一步一步腳踏實地。
學藝那年,他十歲。
年紀雖小,但卻要比同齡人更能吃苦。
旁人練功他練,旁人玩耍他還練。
工娃娃生,
武生,
天賦加上勤學苦練,隻用了兩年時間他就敢登台演出。
暫且先不說表演的怎麼樣,光是他的這份勇氣,就足矣讓人敬佩。
到了17歲,他更是能獨挑大梁。
《武松打虎》《水簾洞》《戰馬超》......
每演一部,他的名氣就上升一分。
漸漸地,大衆不在稱他為李勝斌之子,而是尊稱他為平劇演員李幼斌。
但是,他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演員闖出名堂後,他又跨行當起了戲曲導演。
早些年的經曆,為他積累的不少的經驗,很快,他就編導出了《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的劇目。
事實證明,李幼斌是有實力的。
由他編導的作品,一經播出就紅遍全國。
尤其是《真假美猴王》。
1980年的時候,在北京、天津等各地演出高達500多長,最重要的是每一場都座無虛席。
國内影響力極大,國外也同樣。
曾多次參加國外交流活動,名氣大的令人發指。
82年,珠江電影制片廠将其改編為平劇電影,一上映,票房就蹭蹭往上漲。
哪怕到了今天,央視的戲曲頻道也依舊會播出該影片。
沒有任何誇張的說,李幼斌的作品,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裡獨有了印記。
這種印記,是即便他退休,也無法消滅。
02
60歲的老人的退休生活應該是怎麼樣?
下棋,
散步,
偶爾和鄰居老太太跳個舞?
這是大部分人都向往的生活,但對李幼斌而言并不是。
2000年,62歲的李幼斌正式退休。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退休後的他并沒有安享晚年,而是依舊堅持在自己的崗位。
成為上海戲劇學院的座上賓,擔任中國戲曲學院的導師,有事沒事奔赴各個劇院去傳授自己的經驗。
不得不說李幼斌是個人才,不但自己演得好,教出來的學生也是一等一的棒。
比如阮學東,憑借《伐子都》斬獲優秀青年演員二等獎;又比如李哲,一部《武松打虎》,直接獲得了2005年青年演員大賽的銀獎。
而這全都歸功于李幼斌。
因為他并非簡單的動動嘴,有時候還會親自上陣給學生們示範。
他就好比泉水,潤物細無聲的滋潤着每一顆幼苗。
但可惜的是,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人永遠離開了我們。
2023年12月26日,因生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6歲。
7月14日的那場《界牌關》成為了他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個作品。
隻是有句話說的好:
有得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李幼斌老先生,就是後者。
雖說他已經死了,但他留下的經典作品,永遠存活在我們心中,永遠存活在這個世界。
雖說現在的人隻關注娛樂圈的偶像,隻關注那些唱歌選秀,但老一輩的傳承永遠隻有一個。
即便台下隻有一個觀衆,即便沒有鮮花掌聲,他們也依舊用盡全力去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
李幼斌老師倒下了,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李幼斌”來繼承衣缽。
而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不在于曆史性,隻在于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