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顯微故事
這年頭,誰還買鑽石?
據統計,2023年以來,全球抛光鑽石的批發價格下降約20%,而未切割鑽石的價格下降約35%。
對此,世界上最大的壟斷鑽石商戴比爾斯喊出“2023年是最困難的一年”,而數家天然鑽石廠商則選擇停止開采,以維護鑽石價格。
有人說是因為經濟下行,有人說是因為觀念變化,也有人說是因為戰争、匯率……
在這些“與衆不同”背後,“培育鑽”的大量應用或許是更根本的原因——作為純碳構成的晶體,培育鑽和天然鑽石沒有任何性質上的差别,生産成本卻遠低于礦場開采。
電影《血鑽》中,一顆鑽石的流通背後是數條人命。
十多年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培育鑽産出國,中國市場诠釋了另一個版本的“血鑽故事”,它由降價、套證、以次充好和倒閉變賣組成。
不再血腥殘忍,但同樣荒謬無奈:
“一克拉鑽石也不值錢了”
每天都能賣出“鴿子蛋”,是從前郭思文不敢想象的。
“我這裡沒人買50分以下的,主流是買1克拉以上的鑽石,有的家庭會直接看3克拉或者5克拉的裸石。”郭思文有些自豪地說。
圖 | 鑽石大小直覺對比
郭思文是一名深圳的珠寶行業從業者,從去年開始轉做培育鑽。
目前在她手上,一顆“頂配”1克拉培育鑽裸石标價約4000元,同樣大小,顔色和淨度稍差的更是隻要3000元。
她把F色VS1/VS2淨度的鑽石稱為“成本效益”級别。
曾經,在天然鑽壟斷的時代,2萬元隻夠買一顆30分左右“成本效益”級别的天然鑽,如今,已經可以買到同級别的3克拉培育鑽。
郭思文的同行們中,甚至有人推出了1克拉Def si(成色等級高、有小雜質)等級培育鑽“裸鑽1599元一口價”的活動。
圖 | 同行的廣告
除了成本效益高之外,培育鑽還可以定制各種各樣的形狀,如有特殊含義的英文字母或數字等。
在郭思文看來,“我們中國的培育鑽已完爆了天然鑽”。
圖 | 鑽石定制的形狀
盡管培育鑽擁有如此大的優勢,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部分培育鑽的銷售途徑還是網絡,在珠寶線下櫃台的滲透率并不高。
郭思文解釋,早前技術不成熟時,培育鑽多是工業用途,直到2013年左右才出現在部分國家的消費市場上;加上培育鑽利潤微薄,大部分珠寶商家處于觀望狀态,引進培育鑽飾品的意願不強。
近兩年,風向有了些許變化。
在上海某黃金首飾品牌店做櫃姐的小文介紹說,此前鑽石溢價高,售出一枚鑽戒的提成遠超黃金,是以對備婚群體會極力推薦鑽石。
今年她發現進店購買鑽石的客人銳減,“稍有念頭的也會詢問有沒有培育鑽”,由于鑽石銷售低迷,如今她和同僚甯願推薦提成更低的黃金,也不願意繼續推薦鑽石。
各大天然鑽石品牌的銷售資料也說明了一切。
迪阿股份(301177.SZ)上半年實作營收12.42億元,同比下降40.45%;萊紳通靈(603900.SH)上半年營業收入4.3億元,同比下降21.4%,愛迪爾(002740.SZ)上半年營收1.41億元,同比下降12.57%。
圖 | 迪阿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對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闆關注函回複的公告
創造出“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廣告語的鑽石壟斷商“戴比爾斯”,早在2018年就開始布局培育鑽,旗下人造鑽品牌“Lightbox”不分等級,隻分“最好”、“一般”品質,前者按照1500美元/克拉銷售,後者按照800美元/克拉銷售。
事實上,2022年,美國已有超70%的消費者選擇培育鑽,培育鑽石成了最受歡迎的訂婚戒指寶石品種。
在培育鑽的迅猛攻擊之下,天然鑽石商們扛不住了。
今年11月14日,戴比爾斯競争最大對手、俄羅斯最大礦石産商“Alrosa”宣布了一條史無前例的措施:2個月時間内,停售所有天然鑽石,試圖支撐暴跌的鑽石價格。
曾經上遊的“制裁”,是郭思文最大的“恐懼”。
但此刻她看到這條消息時,輕蔑一笑,“有什麼用呢?太小瞧河南了吧?”
河南培育鑽,打爆“血鑽”謊言
你能想象嗎,河南,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培育鑽産業叢集。
來自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超硬材料分會的資料顯示,大陸人造金剛石産量占全球總産量的95%,而河南人造金剛石産量占全國的80%。
有人為了購買一顆合心意的培育鑽,會特地驅車去柘城的培育鑽工廠“蹲守”;也有人在聽到“鄭州即将打造鑽石産業園”後,立即前來檢視商機。
其實,河南的培育鑽産業由來已久,時間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
鑽石,學名金剛石,在磨具行業是核心材料,廣泛用于各個基建領域,有“工業牙齒”之稱。
中國工業化早期,金剛石主要來源于剛果金、蘇聯。
1960年剛果金發生自然災害,當地鑽石産業遭受極大影響。
蘇聯切斷對中國鑽石的供應後,其餘擁有人造金剛石合成技術的國家也相繼對中國實行了技術封鎖。在這種狀況下,中國決定突破技術封鎖,自研人造金剛石。
彼時擁有中國超硬材料“黃埔軍校”美譽的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簡稱:鄭州三磨研究所)承擔了這個重任。
1963年,三磨研究所研發出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此後河南便成為了中國人造金剛石的基地,為“培育鑽”風靡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基礎。
從2006年開始,中國就已成為全球人造金剛石産量最高的國家,其中大部分人造金剛石來源于河南。
到2021年,僅河南省一年的人造金剛石産量就超900萬克拉。
人造金剛石産量如此之高,為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鑽石的價格都高居不下?
在“鑽石之都”河南柘城做工程師的李奧解釋,“早前是原因是當時的技術不成熟,達不到首飾鑽的需求,後來則是純粹的“商戰’了。”
李奧介紹,早前行業裡生産培育鑽方法為高溫高壓法,成片大部分為小顆粒鑽石。
此外由于合成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大部分人造金剛石會存在雜質,或者顔色偏黃,無法作為首飾,是以主要用途為工業領域。
2014年,中國培育鑽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可以造出天然鑽品相的培育鑽。
此時嗅到商機的印度商人大肆從中國進口購買顔色、淨度與天然鑽石相同的培育鑽石毛坯,在印度加工後混入天然鑽石裡,對鑽石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
天然鑽石商們為了維持“鑽石”的溢價,通過各種手段來維持鑽石的“稀缺性”,如控制産量、經常舉行拍賣、品牌營銷等,以及最重要的一條:拒絕鑒定培育鑽石、開具證明書。
沒有證書的鑽石“不可信”,鑽石商以此打壓培育鑽。
直到2018年中國公司收購IGI(世界規模最大的珠寶鑒定機構),證明培育鑽和天然鑽成分一樣,并制定出相關的标準後,天然鑽石商家口中“天然鑽石和培育鑽石成分完全不同”的言論才被打破。
同年,戴比爾斯宣布投資9400萬美元建造鑽石實驗室,天然鑽石商最後的“防火牆”也低下頭來。
河南則憑借着優勢一路狂奔,穩坐培育鑽領域第一把交椅,成為背後繞不開的“老鄉”。
培育鑽的爆火,讓河南柘城如雨後春筍冒出了許多生産鑽石的小廠。
這些工廠夜以繼日生産,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鑽石毛胚。
随着大量培育鑽湧入市場後,天然鑽石的光環不再,價格也難維持曾經的高位。
據證券時報報道,過去一年裡有證書的鑽石價格下跌了35%到40%。而大盤來看,國際鑽石交易所鑽石價格指數從2022年一路下跌,跌幅達約3成。
鑽石暴跌帶來的風波也很快波及到培育鑽。
培育裸石價格一瀉千裡。如“最好”品質的1克拉培育鑽,2015年價格在4萬元左右,2022年價格降到了1萬元水準,今年11月已來到2000元左右,并且還在不斷下跌。
如今培育鑽頭部企業中,黃河旋風、中南鑽石和力量鑽石等企業已陷“理論虧損”,而不少鑽石“小廠”已在這輪價格戰中倒閉,開始變賣機器。
“沒有最低價,隻有更低價”是如今鑽石行業的寫照。
曾經行業裡“買鑽石,送戒托”,現在沒人敢這麼做,因為“賣鑽戒的利潤幾乎都在戒托上了”。
專做培育鑽定制鑲嵌的錢琳形容這種落差如“從雲端猛然掉落”。
她說,自己每顆鑽石隻能賺百元左右,“沒想到鑽石能從溢價最高的行業,變成溢價最低的行業。”
錢琳售賣的主要款式是大牌“仿款”,目前賣得最好的款式出自Tiffany、HW等奢侈品牌。
自從鑽石價格暴跌,願意為鑽石品牌溢價買單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人們更願意買仿款,好過花大價錢買那些注定貶值的“大牌”原版。
價格的巨大波動,以及不成熟的市場,也給培育鑽的“灰色”地帶留下可趁之機。
“目前行業裡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套證’”,郭思文解釋,許多賣家在售賣裸鑽時稱“包複檢費用、有證、假一賠三”,實際上提供的是印度IGI,“印度IGI的鑒定沒有上海嚴格,容易導緻許多鑽石‘掉級’,顔色和淨度沒有達到應有水準。”
“為了更顯逼真,行業裡流行的做法是直接開印度IGI,然後回上海複檢。由于上海IGI和印度IGI之間是互認的,不會給新的評級,這樣看似拿到手的是上海IGI,其實依舊是印度證書,消費者隻能吃啞巴虧。”郭思文說。
此外,還有克拉溢價。
以1.99克拉和2克拉的培育鑽為例,其重量隻有0.01克拉的誤差,約0.002克,差價或許達千元,有賣家看到其中的“商機”,将1.99克拉按照2克拉的價格售賣。
“行業裡面改色也是常用的手段”,錢琳解釋,不少大克拉的培育鑽會出現顔色淨度差的情況,商家們會選擇改色而不主動告知消費者。
比如,将CVD培育鑽石中,極淺的褐、灰色鑽石改造後當成白鑽賣,不值錢的較深的褐、灰色鑽石改成彩色鑽石後售賣,“雖然改色對培育鑽本身影響不大,但相當于花了冤枉錢。”
印度IGI、克拉溢價、改色還是行業裡相對“體面”的做法,更令人不齒的是用莫桑鑽來魚目混珠。
錢琳解釋,培育鑽和莫桑鑽都屬于一般認知裡的“人造鑽”,莫桑鑽卻是擁有近似鑽石外觀的另一種礦石,二者完全是兩碼事。
更重要的是,前者價格在2000元/克拉左右,而後者的價格,目前已跌至100元/克拉。
許多人在直播間賣鑽石,欺負普通人不了解“培育鑽”和“人造鑽” 的差別,吆喝着人造鑽便宜賣,“你以為你買的是培育鑽,結果收到的是莫桑鑽。”
此外培育鑽也不如天然鑽一樣,嚴格區分等級,而是按照戴比爾斯的慣例分為兩個級别(叫法不同,如戴比爾斯叫做“極好”、“一般”;郭思文叫做“頂配”、“性價”),不少商家會套用天然鑽的評級,将一些本應該“淘汰”的次品培育鑽賣出高價。
“這個行業像極了當初的莫桑鑽”,錢琳提及當年,莫桑鑽也是紅極一時,被視為“天然鑽”的平替,沒想到過幾個月莫桑鑽就跌成了“玻璃價格”。
“誰也不知道培育鑽的底價在那裡,如果這個行業再不好好管理,或許也會如莫桑石一般。”
錢琳聳了聳頭,将一枚仿Harry Winston經典設計的培育鑽戒放入了幾十塊錢買來的盒子中,然後交到了順豐快遞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