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要造百萬級豪車,「中國邁巴赫」能成嗎?

作者:第一條消息
華為要造百萬級豪車,「中國邁巴赫」能成嗎?

提起江淮,你第一時間聯想起的是哪一款車型?

對于很多人來說,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台蔚來的身影,畢竟在過去的 7 年間,江淮一直為沒有生産資質的蔚來制造新車,江淮蔚來的辨別也随着一輛輛蔚來,跑遍大江南北。

時近年末,蔚來以 31.58 億的總價買下了曾屬于江淮的蔚來先進制造基地和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即蔚來 F1 工廠與蔚來 F2 工廠,成功「贖身」。獲得生産資質的蔚來,從此單飛,世間再無「江淮蔚來」。

華為要造百萬級豪車,「中國邁巴赫」能成嗎?

買賣初成,大衆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買家蔚來身上,蔚來在交易的同一天還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報,「蔚來到底有沒有未來」自然占據了媒體們的頭版,交易的另一方 —— 江淮,并沒有獲得多少關注。

與蔚來分道揚镳後,江淮選擇了和華為攜手,準确來說,是加入了由華為智選車模式更新而來的鴻蒙智行,作為自己新的未來。

百萬江淮,尚無名号

招商證券近期釋出了一則關于華為與車企合作造車的調研報告 —— 除了已經釋出的智界與問界,江淮與北汽兩家,尚有未釋出的産品。

在江淮一欄中可以看到,與華為合作的這台新車代号為 X6,車型為轎車,定位對标邁巴赫,售價高達百萬級,将于 2024 年第四季度上市。

華為要造百萬級豪車,「中國邁巴赫」能成嗎?

說真的,要不是招商證券的 Logo 就在左上方印着,這真的很像一則為江淮的廣告。

在合作模式上,這台新車将繼續沿用此前問界/智界的路線,産品開發由江淮總體負責,而華為将介入其中,進一步定義産品。同時在銷售管道上,與其他「界」字輩一樣,這台百萬級新車,也将會在華為門店中售賣。

另據天眼查的相關資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最近申請注冊了「尊界」、「擎界」、「韻界」、「騁界」等等一系列商标,而從百萬級和對标邁巴赫的定位來看,江淮的這款新車,叫「尊界」也許是最合适的。

華為要造百萬級豪車,「中國邁巴赫」能成嗎?

▲ 智界 S7

一上來就是百萬級,與目前鴻蒙智行所有在售的車型相比,江淮這款新車在定位上确實遙遙領先。

但就怕這潑天的富貴,江淮受不住。

江淮在今年推出了全新的新能源品牌钇為,首款車型钇為 3 定價 8.99 萬元-12.79 萬元,圓潤外觀+大空間設計,定位顯然指向了與寶駿雲朵等車型相似的舒适通勤市場。

江淮對钇為 3 的期望頗高,江汽集團股份公司總經理李明曾表示,钇為 3 的月銷目标是 1 萬輛。

那在過去的 11 月,钇為 3 賣出了多少呢?

一共 1318 輛。

上市四月有餘,钇為 3 的總銷量也才将将超過了此前定下的單月目标,想要平地起驚雷,真不是容易事。

華為要造百萬級豪車,「中國邁巴赫」能成嗎?

而除此之外,目前的江淮,并沒有實際意義上足夠拿得出手的純電乘用車拳頭産品。

另一方面,江淮的盈利情況也并不理想,扣非淨利潤已持續六年虧損,在失去了蔚來之後,江淮的收入将會再少一筆。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江淮都急需華為來搭把手。

如今的江淮,有點像 2021 年剛與華為展開合作的金康賽力斯。

在與華為合作之前,賽力斯的母公司東風小康的主力産品多為廂貨車,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車産品一片空白。

與華為合作之後,賽力斯推出了首款車型賽力斯 SF5。但這款頂着華為智選光環上市的新車在上市之後問題不斷,雙方初次合作未充分磨合的弊端的逐漸凸顯,最終,賽力斯 SF5 隻售賣了不到一年時間,便草草退場,為問界讓路。

可見,貿然脫離品牌慣有的定價區間并不可取,想要品牌向上,該交的學費還是得交。

但如今的江淮,明顯比金康賽力斯要走運不少,成功走上了「前人鋪好的快車道」。

它的「前人」,正是金康賽力斯。

華為要造百萬級豪車,「中國邁巴赫」能成嗎?

在 SF5 之後,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進一步深入,逐漸走入正軌,問界 M5 與問界 M7 成為鴻蒙智行的排頭兵,成功讓人認識到了華為「賦能」車企的潛力。

而 AITO 品牌即将推出的旗艦 SUV 問界 M9,預計價位已經來到了 50 萬元-60 萬元。這是鴻蒙智行的進一步上探,能否成功拿下豪華市場,問界 M9 将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換句話說,問界 M9 的表現,将直接影響人們對江淮這款百萬級轎車的看法。

好在,就目前來看,問界 M9 似乎正在向着正确的方向發展。如果問界 M9 能夠成功在 50 萬元的價位站穩腳跟,鴻蒙智行打造高端車型的能力也将進一步坐實,邁向百萬級,也有了更多令人信服的理由。

華為「賦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你可以将華為看作是拯救低迷車企的白衣騎士,将本已力有不逮的品牌一把拉回主流市場。

但在這個故事的另一面,華為又被不少人當做是「死靈法師」一般的存在,欲要起死回生,必先交出自身「靈魂」。

「靈魂論」來自于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2021 年,陳虹曾表示:

這好比一家公司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成了靈魂,上汽成了軀殼。

為了讓大家留住「靈魂」,華為成立鴻蒙智行後,向賽力斯、北汽、江淮、奇瑞以及一汽等車企發出入股邀請。伴随着獨立和股權的開放,車 BU 将不再代表華為,而是成為了一家徹頭徹尾的供應商。

可事實上,消費者真正認可與為之消費的,是那個從未被明面說出口的「華為牌汽車」,而非背後真正造車的品牌。

身處鴻蒙智行之中的車企們,品牌價值正在面臨被稀釋的風險。

「買華為賦能,而非買背後車企」的一個旁證,是賽力斯自己推出的新品牌藍電,以及智界 S7 的「親兄弟」奇瑞星紀元 ES。

在脫離了華為的背書之後,僅依靠自身産品力與品牌力,賽力斯和奇瑞的新品依舊反響平平,可見華為角色之核心。

華為要造百萬級豪車,「中國邁巴赫」能成嗎?

與此同時,對于非頭部車企而言,與華為的合作,還能倒逼自身提高制造水準 ——

在這種境況下,鴻蒙智行内部的品牌競争,更多涉及的是制造品質上的競争。

既然都是「鴻蒙座艙」,誰的内飾裝配工藝好、機械品質過硬,乃至誰的關門聲更好聽,變成了同價位車型中最明顯的差異化。

在這個語境中,有趣的靈魂千篇一律,好看的皮囊才是萬裡挑一。

把目光放回到江淮這台與華為合作的新車上,「百萬級豪車」究竟能帶來怎樣的成功,我們尚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将會是對華為品牌價值與江淮制造能力的一次全新考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