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作者:澎湃新聞

記者 黃松

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将于2月11日春節前夕推出大型特展"金石動力草木心——吳昌碩與上海",燕報昨日在現場看到,整個展覽已經完成,展覽将以吳昌碩和海派藝術、與上海的關系、 作為研究和展覽的重點,首次收藏自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杭州西銀印堂、(安吉)吳昌碩紀念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上海上海中國畫院及家族成員收藏的100多件吳昌碩作品,許多作品都是首次展出的。

據吳昌碩後代"Www.thepaper.cn"(www.thepaper.cn)介紹,之是以收藏全國許多重要機構,得益于吳氏家族幾代人的捐贈,當得知上海要辦吳昌碩展時,各家族紛紛拿出收藏的吳昌的作品清單是可選的, 是以在"吳昌碩和上海"展覽中可以看到其23年前的書,36年前的梅花畫,直到後來的資本工程,你還可以看到吳昌碩的金石筆如何貫穿始終,也看到了吳昌碩的朋友和藝術生活。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84歲的吳昌碩在西印度群島通訊社拍攝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展會現場

1912年,近70吳昌碩正式遷居上海,放棄了"君慶"和"長碩"的名字生活,當時上海萬商雲集,著名代言人、新舊文化、中外文化交替碰撞,南北兩岸的江書畫家聚集在這裡,經濟發展帶動了繪畫市場的繁榮,形成了"海餡餅"的多面面孔, 吳昌碩也完成了從藝術到海學派校長的轉變。

"金石力量、草木心——吳昌碩與上海"專場展覽,通過梳理吳昌碩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古法、交叉銘文繪畫、畫友、聯想藝術等"跨遊"活動,以及藝術暮色的變化,反映了吳昌碩在上海的藝術之光,進而凸顯了海派繪畫與海派文化的包容, 與時俱進的精神。

在以往的印象中,吳昌碩用金石書法和花卉,但展覽作品也涉及山、人、動物,展現了更為全面的吳昌碩。

金世立:吳昌碩的畫筆

展覽位于中國藝術宮33米高的樓層,由一個序幕廳和三個展廳組成,展示吳昌碩生平的照片等檔案,以及吳昌碩使用的材料,如磚塊和賬本。書法版畫,繪畫和扇子短劇在三個展廳中展出。浙江博物館收藏的8米長模型書之一《銘文詩》展示了其小模型的力量,而在其金石筆中可以看到更大規模的豎軸書法。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展覽現場的"題詞詩"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所謂金石氛圍,是指鐘鼎鑄在金字上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有味道,在展覽中,看到很多作品與"散點闆"有關。據檢驗,吳昌碩于1889年(46歲)拿到了"散點盤"索本,經常日複一日學習,幾十年不停歇,懂得了獨特孕育的金石吊飾的筆,融入了石鼓,使其石鼓樂器法則"有一天有境界"。從"散盤"的魔力,附着在筆背面對墨水的了解,也融入到自己的雕刻和繪畫中。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展覽現場的"西方周社的CD光牒",1918年

後來人們評價吳昌碩的石鼓書法"有當時的興趣,石鼓書法有石鼓韻的精神"。兩者互相融合,原來"和古為弟子"也清晰"古人是主賓"的金石藝術。"

這種金石味的筆,也融入了吳昌碩的繪畫中,無論是方英寸的扇面,還是近2.5米高的葫蘆,都展現了它書法的力量。其中一套吳昌碩1879年(36歲)的"莫梅書頁",可見其早期的繪畫風格。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吳昌碩在展覽現場的花鳥畫

到70歲時,一幅用筆的"達摩肖像"就像火一樣綠色。在這幅武昌碩生活最大的人物畫中,沖鋒陷陣、厚重的中心石鼓線揮舞着幾件衣服,果斷而醇厚,依然看到他手持筆的氣勢。雖然人物沒有看到石鼓的人物,但石鼓的氣味浮出水面。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達摩肖像"(軸),1910年,151厘米x67厘米,私人收藏

展覽中還有一幅吳昌碩83歲的藤本芙蓉畫,題目是"大葉的粗枝,盡管霜凍的大膽",雖然已經老了,但是這幅畫很有力量,一口氣,兩條墨線藤條向下傾斜,一些巨大的紅白紫紅色錯誤地落在了許多墨葉的人群中, 同一支筆的右下角筆似乎在風中驅使着巨大的花葉。仔細看作品,雖然"枝條粗大"的紫紅色核心卻通過一點細膩的表情,可以看出它的力量。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粗糙的葉子"(軸),1926年,138厘米x69厘米,私人收藏

至于為什麼這幅畫應該是木雕的,吳昌碩的曾孫吳超解釋道:"老先生在畫這幅畫之前也畫了很多木頭芙蓉,但整體效果是平淡的。藝術是生命的源泉,比生命更高,是以突然的異想天開,使一棵藤本福嘗試,但一次嘗試卻無法包裝,粗壯的藤蔓大葉,以及幹濕濃密的筆墨動量,造成風浪蕩潦的效果産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妙,氣勢洪亮, 其書法個性表現得淋漓盡緻。"

這也與84歲的吳昌碩的展覽相吻合,他寫下了《金石的力量,青草木心》。"這本來是吳昌碩用來鼓勵他的弟子王毅的,現在讀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草木心》也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繪畫和繪畫從生活中的真實意義。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吳昌碩自畫像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展覽現場的書法作品

結交朋友和生活,符合海洋文化

在展覽中,還有一位1922年(78歲)吳昌碩為王義婷作的标題:"風浪是路,塵土有感覺",用佛教的勸誡告誡,寓意深刻而獨特。這也揭示了吳昌碩的朋友,在他們的老師圈子裡,有吳大軒、任博年、王義婷等等,這些老師也是作品和頭銜的跋涉記錄。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易王巡線圖》由吳佳後裔創作,作為時空的創作,其中收錄了任博年、王義庭和吳昌碩三人的作品。故事要從1914年開始,那一年任波的女兒任霞無意中整理出了一張紙上任波的遺留墨水,大紙上縱橫交錯着一些濃厚的竹子。任霞将這位父親的遺贈墨水送給了任波最重的弟子王一庭。王一婷也知道吳昌碩與任波的深厚友誼,立刻設想:在竹子裡畫一幅TheOn的肖像,竹子是真實的,像虛拟的。他的想法得到了出生在竹鄉的常熟先生的認可,他提出了一個很長的問題。是以它誕生了二十年後,凝聚了兩代人的友誼和寫作的傑作。這幅作品在吳昌碩先生的題詞上,也展現了三人之間的友誼,"你怎麼敢,風裡全是竹林。天堂的心擁抱,使書籍淫穢的舊狀态。醉醺醺地吞下湖面,悲傷地走過歲月和現在。對于誰來說,秋天不用唱歌。照片中的竹子,是薄念先生幾年前制作的,一個亭子的王軍為它的肖像,呼出一口氣。一個亭子裡也給朋友,任博年先生在老師和朋友們也"揭示了他們的"道路和命運所遵循的"共同的價值觀和對人生目标的追求"。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任博年、王一亭、吳昌碩《易翁線看子情節(軸)》1914年,120cmx50cm私人收藏

任波年是吳昌碩的老師,也是好朋友,他喜歡畫貓。吳昌碩的貓和任波的筆很像,雖然墨迹不多,但栩栩如生。前一段的标題是:"前朝,貓和狗都有正式的名字,食物昂貴,主人經常稱貓為老人。光緒-普申孟秋.吳昌碩畫貓的時候已經53歲了。當時,清朝已經是一個弱勢積攢的弊病,内部外交困難,老百姓不談生活。吳昌碩的人生經曆也經曆過風雨交加,憂慮國家和人民的詩句經常吐出筆的盡頭。這幅畫,是為家裡的貓,還是借用"宮貓"比喻的時政,揭示了堕落王朝的腐朽。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墨貓(軸),1896年,83.8厘米x43.9厘米,私人收藏

根據吳昌碩的年鑒:"1894年,51歲的他在北京給他的兒子同義寫了詩歌和印刷品。甲午戰争爆發,武大昭北上北,北上與日本作戰。"這可以從他的愛國主義中看出。

1890年,吳昌碩結識了吳大宣,在吳大璇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他有幸閱讀了大量古代文物、銘文和前幾代人的名著。展覽中的一位"光美圖"見證了他們的逆轉,吳大軒在拿到《武昌碩銘文》後寫下了他的狂喜。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光美圖"展覽現場,右下角的圖檔為吳大偉作文字

縱觀吳昌碩的一生,出生在農村,從小就随父親到田野裡學習,大人經曆了戰争、流浪、學習遊、藝術娛樂、科學、教學、門衛、賬目、巡遊、邊闖、邊闖、賣畫等謀生的職業經曆,工作室外的生活經曆比一般同時代的畫家更加豐富多樣, 旅行更廣泛。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展覽現場是一幅舊上海地圖,展示了藝術家的活動區域

從家鄉烏村、安吉到湖州、杭州、嘉興、蘇州,最後來到上海,成為西印度學會會長和後期海洋畫派的上司,名氣更是跨越國界。吳昌碩定居在西北山路吉清裡,後來也成為海派畫的"朝聖地",作為陳世辰、劉海粟、潘天壽、朱文雲、王琦、沙夢海等的後代,對20世紀中國畫的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吳昌碩的曾孫吳超和吳越在展覽現場用照片回憶過去

現場|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負責編輯:李梅

校對:張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