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作者:正史故事

#文章首發挑戰賽#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有個成語,叫做志同道合,意思是說,志向相同,目标一緻。但有些人,志向是一樣的,目标卻不相同,曹操和荀彧就是這樣。

荀彧,是曹操的第一謀士,屢獻奇策,被曹操譽為“張良”。曹操與荀彧的志向,都是平定天下。然而,荀彧的目标,是要恢複劉姓漢室;而曹操後來的目标,卻是想讓天下姓曹。因而,兩個親密戰友的最終結局,就不那麼美好了。

《三國志》記載,荀彧是河南許昌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和功臣。

荀彧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超乎常人的眼光和謀略,人稱有“王佐之才”。董卓作亂時,荀彧對鄉親們說:“颍川是個四戰之地,常為兵家所争,應該趕快離開這裡”。

可是,鄉親們留戀故土,不願離開。荀彧隻好帶領宗族,去了冀州。果然,時間不長,颍川就發生了兵亂,留在家鄉的人多數遭到殺害。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面對天下大亂、百姓受難,荀彧痛心疾首,他立志要輔佐一位亂世英雄,平定天下,匡扶漢室。

荀彧先是到了冀州,袁紹以上賓之禮對待他,并且委以重任。袁紹家族四世三公,聲望很高,袁紹又敢于對抗亂臣董卓,荀彧對他抱有很大希望。

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荀彧發現,袁紹徒有虛名,成不了大事,而曹操雖然當時勢力弱小,卻倒像個亂世英雄,是個能成大事之人。于是,荀彧果斷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

曹操早就聽說過荀彧的名聲,見他歸附,十分高興,說:“您就是我的張良啊!”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這個時候,曹操與荀彧志同道合,都要平定天下,恢複國家統一。曹操對荀彧十分信任,他率軍攻打徐州的時候,讓荀彧、陳宮、程昱留守後方。

不料,陳宮與張邈合謀叛亂,引來呂布,衮州大部分郡縣丢失。在這關鍵時刻,荀彧臨危不懼,排程有方,保住了鄄城、範縣、東阿三座縣城,使曹操回兵之後,尚有立足之地。

随後,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打敗了呂布、陳宮、張邈,不僅恢複了衮州,而且占領了徐州、豫州部分土地,使曹操有了一塊鞏固的根據地。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公元196年,荀彧站在全局的高度,為曹操制定了三大綱領,即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胸懷天下以降服豪強,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

當時,漢獻帝受困于洛陽,饑寒交迫,荀彧和毛玠都極力主張迎奉天子。曹操也有此意,費了一番周折,終于把漢獻帝接來,在許縣建都,進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優勢地位,從此,曹操的事業愈發興旺。

荀彧的三大綱領,是具有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的。當時尊奉天子,曹操是否真心不好說,但荀彧和毛玠,确實出于真情,展現了他們對漢室的忠心。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漢獻帝定都許縣後,曹操讓荀彧擔任了尚書令。東漢時期的尚書台,既是決策機構,又是執行機構,是中央的神經中樞,皇帝對外發号施令,都要經過尚書台。

荀彧掌管了尚書台,就等于控制了整個朝廷。此後,曹操經常外出作戰,而留荀彧鎮守許都。曹操覺得離不開荀彧,說:“您不在我身邊,誰能代替您為我出謀劃策呢?”

于是,荀彧推薦了荀攸、仲繇,後來又推薦了郭嘉、陳群、司馬懿等一批人才。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曹操在外打仗,遇有大事,還常常征詢荀彧的意見。在與袁紹決戰之前,許多人都擔心打不過袁紹,孔融甚至公開散布必敗論。

荀彧客觀地分析了袁紹的優勢和劣勢,得出結論說,袁軍必敗。這大大增強了曹軍的信心,鼓舞了士氣。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期間,異常艱難,曹操感到堅持不下去了,給荀彧寫信,商議退兵。荀彧堅決反對,勸曹操務必咬牙堅持。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曹操聽從了,結果大敗袁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曹操根據荀彧的功勞,表奏朝廷,封荀彧為萬歲亭侯,荀彧再三推辭,才接受下來。曹操還把女兒嫁給了荀彧長子荀恽,兩人成了兒女親家。後來,又把荀彧的封邑,增加到兩千戶。

荀彧為官清廉,生活儉樸,他把俸祿、賞賜和家中财物,全都分給宗族和朋友,或者救助窮人,家中沒有餘财。

荀彧原本認為曹操是匡扶漢室的英雄,從曹操當時的所作所為來看,也确實如此,是以荀彧竭力輔佐他。可是,赤壁之戰以後,曹操逐漸變成了奸雄,這讓荀彧感到很失望。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裴松之在《三國志》補注中,引用《獻帝春秋》記載說,伏皇後給父親伏完寫信,要求誅殺曹操。伏完拿不定主意,把信給荀彧看。

如此重大機密,伏完敢告訴荀彧,說明伏完知道荀彧忠于漢室,并非曹操死黨。荀彧看信後,并不同意誅殺曹操,但也沒有向曹操報告。

幾年以後,伏完死了,伏完的内弟樊普,為了榮華富貴,向曹操告密。曹操知道了荀彧看信不報之事,對他心懷不滿,兩人産生了嫌隙。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獻帝春秋》是記述漢獻帝時期的史書,作者不知道是什麼人。

公元212年,曹操指使董昭等人,開始謀劃封曹操為魏公之事。董昭秘密詢問荀彧的意見,荀彧明知道這是曹操主使的,仍然明确表示反對,并且說:“曹公興義兵,是為了匡扶朝廷,安定國家,本來懷着忠誠之心,保持謙讓的品德,是以不應該這樣做”。

曹操聽說以後,知道荀彧已經不能與他同道了,怎敢再讓他鎮守許都。當時,曹操正在讨伐孫權,于是,讓荀彧前來慰勞軍隊,借機把他扣在軍中。

荀彧感到匡扶漢室的理想破滅了,萬念俱灰,不久憂郁而死,終年五十歲。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進封魏公。

新視角讀三國志22、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

裴松之引用《魏氏春秋》說,曹操送給荀彧一盒食物,荀彧打開一看,裡邊空無一物,這寓意是,荀彧不能再吃曹家飯了,于是荀彧便服毒自殺了。

《魏氏春秋》是東晉史學家孫盛所著,記述了曹魏政權的曆史。

荀彧與曹操,志同道不合,結局凄涼,令人感歎!其實,荀彧大可不必如此,一個腐朽透頂、名存實亡的東漢朝廷,還匡扶它幹什麼?又怎麼能夠匡扶起來呢?

曹操在亂世之中重整山河,自己開創一片天地,别說當魏公,就是當皇帝,又有何不可呢?

不過,荀彧堅守自己的理想,不為強權折腰,這種精神和氣節,還是令人敬佩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