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從上周開始,有傳聞稱,“ 抖音目前在和阿裡談收購餓了麼 ” 。
到了今天,這個傳聞開始逐漸變得更加具體,“ 已經到談價格階段,估值約 70 多億美元,順利的話春季就能落地。 ”
時間、人物、事件等重要元素都傳的有模有樣,讓人覺得此事已經闆上釘釘。
甚至,作為國内外賣市場一哥的美團,今天因為這個傳聞一度下跌了 8% 左右,收跌 5.65% :
畢竟,擁有巨大流量的抖音和國内外賣行業老二的餓了麼這個組合,看起來确實很合理,也絕對對美團有足夠的威脅。
為此,知危編輯部向阿裡巴巴方面求證,公關人員回複稱:以雙方回應為準。
而關于此事,抖音内部人員回複 “ 抖音沒有這個計劃 ”;餓了麼内部人士回應稱 “ 雙方合作一直在穩步推進,但所謂 ‘ 收購 ’ 完全是無稽之談 ”。
不過,這兩則回應均未采用較為 “ 正式 ” 的姿态,是以依然給市場留下了一定遐想。
不過,在知危編輯部看來,現階段這件事的可能性幾乎為 0 。
首先,阿裡巴巴在戰略上不太可能将餓了麼完全脫手。
2018 年 4 月,阿裡巴巴聯合螞蟻金服,以 95 億美元的估值全資收購餓了麼,餓了麼從此并入阿裡巴巴的本地生活業務。
發展到現在,阿裡巴巴的本地生活主要就是以餓了麼為主的到家業務( 外賣、閃購等 )和以高德地圖為主的到店業務( 合并 “ 口碑 ” 後擴大的到店核銷業務 )。
餓了麼加上高德,再加上負責酒店旅遊業務的飛豬,湊一起基本就是美團本地生活闆塊的樣子。
是以,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少了哪一塊,阿裡巴巴的本地生活布局都是不完整的。
此外,美團、京東等網際網路公司現階段都在争奪即時零售市場。京東旗下有京東到家和達達,美團有美團閃購,既與各商超、便利店達成合作,也自建閃電倉。
據美團進階副總裁、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估算,今年底國内即時零售行業規模将超過 5000 億,2026 年規模有望達到 1 萬億。
而美團在這方面最近也動作比較大,将美團買菜重新獨立出來了一個 “ 小象超市 ”,擴大了 SKU,不止于賣菜,要做 “ 全品類 ” 的即時零售,什麼都賣。
從産品形态上來看,即時零售可以看作是美團對電商業務的某種探索,當一個服務能讓你像叫外賣一樣買到大部分你想要的産品時,他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 “ 配送速度極快的電商 ”,美團管這個東西叫 “ 萬物到家 ”。
那麼同理,為了防止美團的即時零售業務侵蝕對時效有高要求的電商需求,阿裡巴巴自然也應該依仗餓了麼的能力适當發展即時零售業務,這樣既是對新市場進行開拓,又是對傳統電商市場的一種防守。
總之,從戰略角度看,阿裡巴巴很難放棄餓了麼。
第二,從經營層面上看,阿裡巴巴放棄餓了麼的機率也不大。
今年第三季度,阿裡巴巴的本地生活收入 155.6 億元,同比增長 16%,并且虧損在持續減少。本季度經調整 EBITA 虧損 25.6 億,減少了 8 億。
按照管理層此前的說法,餓了麼由于訂單量與單價提高,UE( 機關經濟效益 )自 2022 年第二季度以來開始轉正,并有所提高。
也就是說,餓了麼業務虧了好幾年,現在終于開始能看得到盈利曙光了。
在這個情況下,阿裡把餓了麼賣給抖音,相當于讓抖音來摘桃子,世界上怕是沒有這樣的好事。
第三點,從抖音的角度來看,目前本地生活的主要戰場是相對較輕、利潤率較高( 毛利率 80% 以上 ) 的到店業務。
抖音是否有決心親自下場賺取送外賣的辛苦錢,是個問号。
此前,在到家方面,2022 年 8 月 19 日,餓了麼和抖音曾經達成合作,餓了麼以抖音小程式的形式入駐抖音,為抖音使用者提供外賣配送服務。
2022 年 12 月,抖音又接入順豐同城、達達、閃送三家同城即時配送平台,實作團購套餐 “ 全城平均 1 小時達 ”。
由于消費者數量、商家數量和配送網絡方面都不占優勢,抖音到家業務的進展不大。據媒體報道,抖音外賣已放棄 2023 全年 GMV 1000 億元的目标。
不過,假如抖音選擇加碼到家業務,那麼其與餓了麼、順豐同城、達達等即時配送平台達成股權合作,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那麼,或許,阿裡巴巴通過讓餓了麼與抖音深度合作,達成餓了麼借助抖音流量拓展市場佔有率、抖音借助餓了麼配送體系擴大到家業務的雙赢局面,也是有可能的。
什麼叫深度呢?或許是開放餓了麼的外部融資。
畢竟,自從阿裡巴巴開啟 1+6+N 體系改革後,阿裡的海外電商已經開始為外部融資做準備,菜鳥也已申請在港股上市。
從這個角度來看,讓餓了麼接收抖音的投資,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像市場上傳言的所謂 “ 賣掉餓了麼 ” 這件事兒,似乎有些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