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新在一線|削尖腦袋當“長”,不如擁有一技之長

作者:中工網

【創新在一線】

原标題:實施技能大師聘任制,技能人才享受副礦長待遇。兖礦能源的做法讓更多勞工認識到——(引題)

削尖腦袋當“長”,不如擁有一技之長(主題)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田國壘 通訊員 周燕

閱讀提示

4個榮譽等級,分别對應副礦長、副總師、正科長、副科長崗級,劃定年度收入最高70萬元、50萬元、30萬元、20萬元的年薪指導線。此舉讓更多紮根一線的技能人才看到了繼續向上的希望,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打開了新通道。

兖礦能源首席技能大師高興亮怎麼也沒想到,作為勞工的他能拿到70萬元的年薪。在該公司,郭金陵、潘興波、楊恭利、張豔也和他一樣,拿到燙金聘書,聘期内完成考核,即可享受最高年薪。

除了5名首席技能大師、13名技能大師一級外,兖礦能源還聘任技能大師二級47名,技能大師三級99名。4個榮譽等級,分别對應副礦長、副總師、正科長、副科長崗級,劃定年度收入最高70萬元、50萬元、30萬元、20萬元的年薪指導線。

技能人才享受副礦長待遇,得益于兖礦能源技能大師聘任制的落地實施。此舉讓更多紮根一線的技能人才看到了繼續向上的希望,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打開了新通道。

新待遇新變化讓“藍領”變“金領”

在兖礦能源南屯煤礦,首席技能大師楊恭利正手把手指導青工開展技術攻關。談到新待遇新變化,他笑着說:“徒弟越來越多了,更多的青工願意跟着我學技術,他們看到了藍領晉級的希望。”紮根礦山30年的他已經帶領團隊完成礦井機電系統創新成果100餘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1500餘萬元。

近年來,兖礦能源首席技能大師評選機制推動工資薪酬與技能水準挂鈎,樹立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價值導向。針對公司4萬名在崗技能勞工,兖礦能源出台《管理技術技能三通道實施意見》《技能大師評選管理辦法》,實施技能人才薪酬改革,大幅提高技能勞工待遇,實行總量控制、分類設崗、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推動“管理、技術、技能”三通道體系建設全面落地。

這些技能大師覆寫煤礦、化工、電力、物流運輸、新能源材料等業務闆塊,他們都在基層一線,靠一手絕活,從4萬名職工中脫穎而出,“藍領”變“金領”,也讓更多一線職工看到了希望,有了目标和奔頭。

兖礦能源黨委書記、總經理肖耀猛說:“在技能人才培養選拔上打破正常,推動工資配置設定向一線崗位、關鍵技能崗位、高層次技能人才傾斜,有效打通技能人才在使用、晉升、薪酬績效方面的晉升通道,為兖礦能源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訓練名額從“攤派”到“一位難求”

“85後”班長秦欽是兖礦能源興隆莊煤礦排程資訊中心安全監測監控專家,曾先後榮獲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煤炭行業技術能手等稱号,但是之前的年收入不到10萬元。作為一名技校生,他也曾想通過學曆的晉升進入管理通道。

前不久,秦欽被評為技能大師一級,享受50萬元年薪。在他的帶動下,身邊的親戚和同僚也深感技能人才的通道已經打開,專心幹技術,一樣發光發熱。

現如今,“大國工匠”高興亮已經培養出技能大師王小波這樣的得意門生。而王小波也在以最快速度将馮衍剛、王旭東、許聰聰這樣的後起之秀鍛造成行家裡手。特級技師郭金陵所帶徒弟中,徐曉曉、張厚旺、祝玉平也都成長為礦井的技術骨幹。

他們的藍領晉級故事,在兖礦能源青年職工中反響強烈。青年職工祝玉平說:“從前的技術勞工,走上工作崗位就好像可以看到十年後的自己。而現在不同了,技能大師就是技術勞工努力奮鬥的目标,也為青年職工腳踏實地鑽技術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如今,越來越多的職工主動加入兖礦能源大國工匠基地,教育訓練名額也由以前的“攤派”到如今的“一位難求”。今年,基地已經舉辦了19期技術教育訓練。

打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聚寶盆

“當勞工,就要當最好的勞工。”濟二煤礦徐建新技校畢業領到工裝的第一天,就在心裡默默立下目标。

從一名普通維修工到綜采電氣維修“掌門人”,如今作為一級技能大師,徐建新拿到了50萬元年薪,他依然保持着那顆赤誠之心。“建新一到,煤機就好。”這句工友的順口溜在700米井下廣為流傳,作為“煤機神醫”的他得到了青年職工的推崇,拜師學藝的人越來越多。

在東灘煤礦,潘興波技能大師工作室先後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中國煤炭工業專利獎1項、山東省科技創新獎2項、省管企業科技進步獎3項,成果轉化創造經濟效益350萬元。

“以前立足崗位鑽研好技術就行了,現在要站在礦上的層面考慮人才接續問題,如何通過大國工匠基地發揮輻射作用,更好地服務礦井生産。”王小波說,自己要像師傅高興亮當年教他一樣,毫無保留地将經驗和技術傳授給青年職工。而這樣的傳承,在兖礦能源随處可見。

如今,兖礦能源以“解難”“創效”為目标,建成以高興亮、郭金陵、王小波、楊恭利等技能大師領銜的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16個、勞模創新工作室57個,涉及采煤、掘進、機電等12大專業崗位。這些技能大師、勞動模範在帶頭解決一線難題的同時,以導師帶徒、專業授課等形式,挖掘培養青年人才,培育出一支又一支素質過硬的自主創新隊伍。實作采煤掘進、提升運輸、地測通防、洗選發運等礦井各專業領域全覆寫,打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聚寶盆。

技術研究、生産品質控制及先進操作法的推廣應用;裝置性能研究、故障排除等技能的推廣普及;參與技術攻關和革新,解決關鍵技術或操作性難題……成為首席技能大師,意味着更多的職責和壓力。

首席技能大師、營盤壕煤礦運轉工區井下機修工張豔說,作為創新工作室帶頭人,有責任和義務抓好“傳幫帶”,對青年職工既要“送上馬”,更要“送一程”。

來源:中工網-勞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