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作者:栗頿

#文章首發挑戰賽#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更多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文 | 栗頿

編輯 | 栗頿

三國時期的君主之一,昭烈帝劉備在彌留之際,曾語重心長地給兒子留下了人生教誨。

當中就有一句: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劉玄德給兒子留下這句話的目的,就是要敦促蜀後主劉禅,要常懷一顆正直善良的心。

但是作為一個枭雄,他也深知這份為人的善良,是需要度的。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過度的善意很容易事與願違,甚至使我們自身遭到反噬。

所謂“物極必反”,這也是從古流傳至今的至理箴言。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慷慨助人是好事,但無腦傾囊不妥

誰也無法保證一輩子都順風順水,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作為親朋好友都會去幫一幫。

可幫忙隻是輔助作用,我們一定要分寸。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說白了,過度慷慨地對他人施以援手,其實并不是在幫人而是在害人。

這種看着無節制無上限的援助方式,很容易就會助長其人坐享其成的心理。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到了這種時候,我們表現得越慷慨,對方就會越發得心安理得。

如若某一天我們的這種慷慨施援減少了、中斷了,迎來的可能不是感謝而是诽謗謾罵。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這絕非是誇大其詞,是有着很多案例典故進行佐證。

就比如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東郭先生一次又一次幫助狼逃出獵人的追捕。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後來,當東郭先生再也無法給狼提供援助時。

狼便将給予過其幫助的東郭先生視作最後的獵物,張開了獠牙。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而同時,無限度的慷慨解囊,也會對我們自身造成的狀況造成影響。

同樣是東郭先生,他對狼無底線的傾囊協助,最終卻導緻自己連保命護身的手段都盡失。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原本與他同行的獵人,在他的遊說下走上了另一條路。

若不是時來運轉,獵人傳回,東郭先生怕是會葬身狼口。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但是這并非是說讓我們就此放下助人之心,幫助他人也是講究方法的。

更好的方式其實是為他人的困境指引出一條前途光明的出路,而不是無腦的“慷慨解囊”。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熱忱之心不可無,但也不要太過火

從小到大,在我們所接觸的人生教育當中,“樂于助人”是出現最多的詞彙之一。

這個詞其實就是要教育我們,要時刻保有一顆熱忱之心,以奉獻自身價值。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不過大多數的教育,卻沒有教導我們,持有熱忱之心雖好卻也有着一定弊端。

所謂“物極必反”,在這個方面可謂是最準确的形容了。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在他人的事情上過于熱心的話,難免是要招人白眼的。

适當的熱情如火會讓他人心生歡喜,但如果這份熱情過了頭,就會是“自來熟惹人嫌”了。

往難聽了說,還可能會被人說是“沒分寸”,直接就會降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分。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特别是在初入班級、職場之類的場景,過于熱情并不是好事。

“邊界感”這個詞,很多人都不曾留意過。

但是在心理學上,這個詞語卻是人際關系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而一個人過于熱情的話,“邊界感”也會随之縮減甚至消失,這就很容易招來他人的反感。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年輕人們春節回家時,來自家裡各路親戚的問東問西。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親戚長輩們的刨根問底,就是過度熱情的行為展現。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懼怕”走親戚,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原因。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過分熱情,如果說的比較直白,其實就是在多管閑事。

是以說,在人情往來時,一定要把握好這份情緒分寸,不要過火。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過度的善良,正是一種扭曲的善惡觀

如今網絡越來越發達,很多過去沒有詞彙都通過它傳播開來。

現在的年輕人當中,流傳着一個詞語,那就是“聖母”。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網民口中的這個“聖母”,其實不是什麼誇獎,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貶義詞。

它所形容的,正是那些處處心軟,在包容原諒罪行時毫無底線的人。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像這些“聖母”們所做的事情,其實就算是一種過度善良。

他們自以為在傳播“愛”與“善”的行為,其實隻是一種道德脅迫。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比如一起兇殺案,隻因罪犯家庭困難或是其他隐情,“聖母”們就會大發“善意”,為其開脫。

雖然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常懷悲憫之心。無論是儒道墨,還是佛法禅宗都是如此。

但這份悲憫善良,并非是要我們無底線地去原諒。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我們的社會是法治社會,一切皆有法律限制。

法律之外仍有道德規範,在精神上指引着我們。犯錯受罰,隻不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沒有必要對一個罪犯、一個犯錯者長存憐憫。

人之初,性本善,刻印在我們内心的善良,有着它應行的時機,以及程度。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過分謙讓容忍,終會招緻苦難

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話雖然說的粗野,卻不乏道理。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往遠了說,戰國時期,六國合縱抗秦卻不敵。

究其原因,西漢的賈誼在《過秦論》當中總結道:

“于是縱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六國聯盟兵強馬壯,十倍乃至更多于秦軍。

最終卻不堪一擊,四散潰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約而同地懼怕這秦國。

進而在關鍵時刻,紛紛倒戈向秦獻媚,将國土奉上以求強秦放過。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但他們一味忍讓的後果呢?是被吞并是被滅國。

而出身微賤的劉家老三,卻憑着“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志,一路破關敗敵,建立了漢朝。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由此可見,過分忍讓的結果,隻會讓現狀變得更糟。

而身懷血性且能保持本心,才是最終成事的重要因素。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在職場上,任勞任怨多年也大機率是無人問津。

久而久之,這種默默無聞的謙讓行為,還可能被他人認為是“很好欺負”的信号。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是以我們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那就是避免過度的忍讓謙和。

做人一定是要有血性的,與人友善是美德,剛直堅強亦是。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辛棄疾是大陸古代最著名的詞人之一了,他詞風慷慨豪邁,本人也有着“詞中之龍”的美譽。

作為一個作詞極愛用典的詞人,他自己也為後世留下了不少典故。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比如出自他的《沁園春》當中的一句:“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雖然詞中的原意是指喝酒的利弊,但應用在其他地方,也很是應景,就比如在為善程度上的啟示。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這一小句詞的意思是說,事物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但凡是過了一定的量,就會釀成災禍。

其實行善就是這樣的道理,過度的慷慨熱心、善良忍讓,最終都會偏離本意,進而向不好的方面發展。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辛棄疾在千年前一個下午的酒桌上發的牢騷,卻也能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人生的啟示。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辛棄疾最終并沒有真正戒掉酒,因為在他的心中仍存着諸多遺憾。

國家的沉淪與個人的懷才不遇,胸中壯志無法舒展的他,隻能無奈借酒消愁。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但他也真正做到了不貪杯不嗜酒。

因為辛棄疾切實了解了自己所寫的“物無美惡,過則為災”的道理。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作為現代人,雖然我們經曆的是眼下,卻有着古人為我們提供了衆多,像這樣的思想指導。

也就是“過則為災”,即使是行善積德,也一定要适度。

過度過火的“善”,在無形中,也可能是一種“惡”。

老話說:“好事做盡,必有災殃”,哪四種好事?有道理嗎?

結語

“陰陽平衡”,正是流傳了千年的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維持着這個平衡的所謂“度”,就藏于我們的心間,等待着人們去了解、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