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忠信笃敬 将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作者:上觀新聞
忠信笃敬 将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視訊加載中...

編者按:“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作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内考察時多次到高校與師生交流,給青年學子、教師回信,為廣大師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進方向。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學子銘記總書記諄諄囑托,踐行校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擔大任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别策劃推出“記囑托·識校訓·踐青春”系列主題報道,為您講述新時代大學生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道路上努力成為堪當民族複興重任、勇于創造世界奇迹國之棟梁的故事。

鏡湖水波蕩漾,異木棉燦爛盛放。冬日的暨南大學,依然暖意融融。吟誦詩詞、體驗香道、制作泥塑……這樣的場景在校園内随處可見,學子們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中逐夢青春。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暨南大學考察,囑托暨南大學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自己的辦學特色,把學校辦得更好,為海外僑胞回祖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創造更好條件。

循着117年的曆史傳承,“将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既是暨南大學始終如一的辦學使命,也成為其鮮明的辦學特色。截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學全日制在校學生48580人,其中港澳台僑及外國留學生14621人,約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大人”,一批又一批學子從這所灣區大學走向祖國建設的各條戰線、走向世界各地,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橋梁和紐帶。

台灣青年想留在大灣區當一名眼科醫生

時隔5年,台灣青年洪子朝仍記得與習近平總書記見面時的場景。2017年,洪子朝帶着醫學夢想來到暨南大學學習臨床醫學。“總書記和我們談話時,勉勵我們要好好學,學成才,努力為粵港澳大灣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一直激勵洪子朝。今年大學畢業後,他繼續留校攻讀碩士學位,并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華僑醫院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

忠信笃敬 将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洪子朝目前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華僑醫院參加規培(央廣網發 林中雪 攝)

學醫是一條艱辛的道路。相較于其他專業,醫學專業學習期更長,外招大學生要讀6年,讀研需要3年,碩博連讀則要5年。全科醫學學習期間,洪子朝啃下一摞摞的醫書。在許多個難熬的時刻,他總會回想起總書記對自己說過的話——“問題總會有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有的。”

洪子朝的母親是一名助産士,他希望和母親一樣,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人。如今的他,對醫學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人生理想的航向更加堅定。“學成後,我想留在大灣區當一名眼科醫生。”洪子朝說,眼睛是“靈魂之窗”,幫助患者“看清”世界,是一件非常自豪、有成就感的事情。

忠信笃敬 将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洪子朝在醫院門診為患者解釋眼球解剖結構(央廣網發 林中雪 攝)

“學醫、行醫,更要時刻牢記暨南大學‘忠信笃敬’四字校訓精神,時刻懷揣敬畏之心,對患者負責,對生命敬重。”洪子朝表示,大灣區的建設需要大量醫療人才的支撐。隻有練就過硬本領,才能應對未知的挑戰。

忙碌學業之餘,洪子朝還當起了台灣同學的導遊。在學校舉辦的台灣學子嶺南行、傳承非遺遊穗尋根、中國文化節等活動中,洪子朝不斷重新整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隻有親身體會過,才能更好地傳承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洪子朝感慨。

“僑四代”有一個心願,畢業後回印尼當中文教師

探訪暨南大學素有“小聯合國”之稱的華文學院,這裡有超過一半的留學生華裔面孔。校園處處湧動青春氣息,讓多元文化在這裡交流、碰撞。

培養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萬餘名學生、牽頭成立首個全球華校聯盟、研發推廣“華文水準測試”和“華文教師證書”兩個行業标準……多年來,暨南大學華文學院開展華文教育、漢語國際教育及預科教育,打造全球性的華文教育共同體,一批批華文教育中堅力量從這裡走向五洲四海。

忠信笃敬 将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陳彩祎回到潮州體驗功夫茶文化(央廣網發 顔少婉 攝)

來自印度尼西亞丹戎巴都市的陳彩祎,是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華文教育系在讀生。“我們當地很多華人來自汕頭。在中國叫‘汕頭’,到了印尼就叫‘汕尾’。一頭一尾,直覺展現了華人華僑不忘民族血脈、牢記根本的家國情懷。”陳彩祎操着一口流利的國語,用“汕尾”來指代自己從小長大的印尼當地華文社群。陳彩祎兩歲開始“雙語學習”,在家說潮汕話,在學校學印尼語,從小就在心中種下“尋根”的種子。

上大學之前,她沒有到過中國,卻常常從爺爺奶奶那裡聽到有關中國的故事——當年,她的曾祖父下南洋謀生,從潮州市青麻山腳的大和都圍頭村出發,途經馬來西亞、新加坡,最後定居印尼。到她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了。出于對故鄉的遐想和憧憬,她決定申請到中國留學。

跨越山海,共赴暨南。在華文學院的學習生活中,陳彩祎和幾位朋友一拍即合,組成“尋根潮汕”團隊,開啟“尋根之旅”。憑借陳彩祎印尼家中儲存的家族輩序詩,團隊曆經數月,最終确定了陳彩祎的祖籍地。然而,由于村落族譜資訊不全,村裡幾個老人商讨幾天,也沒能找出哪戶人家是她的親人。第一次“尋根之旅”以失敗告終。

7月中旬,潮州圍頭村一位村民打來電話,說他們祖廳裡多年來挂着一張“老祖公”的照片,和陳彩祎的曾祖父樣貌很相似。經确認,兩家人正是同族親戚。

“這趟尋根之旅,同時也是一次文化傳承之旅。隔了好幾代,依然能找到我們家族遠在千裡之外的根系源流,這是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陳彩祎說,一波三折的尋親經曆,使她切身領略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教會她“慎終追遠、敬祖盡孝”。

陳彩祎在暨大深造,打算畢業後回到印尼當中文教師,從事與中華文化傳播相關的工作。她希望為中國與海外文化交流牽線搭橋,讓更多年輕一代華裔通過漢語學習,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貢獻華人力量,吸引更多海外華人回鄉認祖。

一套有主線的中華文化傳播經驗,被逐漸摸索出來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在暨南大學中華文化體驗展示館,漢服禮儀研習班開講。

暨大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名輔導員工作室主持人劉潇潇,身着高腰襦裙,向港澳台僑學生娓娓道來。“漢服是中華傳統文化外在展現之一,它所承載的文化内涵豐富深厚。”劉潇潇介紹,開設漢服禮儀研習班這門課,不僅是讓同學們感受漢服的精美,更重要的是領略其中包含的中華文化底蘊。

在暨大校園裡,諸如漢服禮儀研習班這樣的中華文化體驗活動還有很多。以僑為橋,暨南大學在三地五校區設立中華文化體驗展示館,建設中華才藝教育訓練基地,設立中華文化傳承傳播研究中心,打造中華文化節、國際文化聚暨南等文化育人品牌,一大批精品研習項目深入學生學習生活方方面面。

忠信笃敬 将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劉潇潇示範演奏羽磬(央廣網見習記者 羅世偉 攝)

劉潇潇介紹,創辦于2016年的暨南大學中華文化大講堂,通過專題講座、研習班、志願服務、實踐考察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為廣大學生尤其是港澳台僑學生提供全方位的中華文化研習平台。

禮樂詩書、君子雅事、中華技藝……截至目前,暨南大學中華文化大講堂已舉辦13期共20個中華文化研習班,吸引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學生參加教育訓練。“學校通過中華文化大講堂等第二課堂研習平台,輻射港澳台地區、華僑華人社會乃至世界各地。”劉潇潇說。

2005年,劉潇潇作為暨南大學優秀碩士生畢業留校工作至今。結合多年的港澳台僑學生工作經驗,她逐漸摸索出一套以“體驗、研習、傳承、推廣”為主線的中華文化傳播經驗。“體驗先行,之後再根據個人興趣,循序漸進,深入學習,争取讓每個學生成為主動推廣中華優秀文化的使者。”劉潇潇說。

今年暑假,香港學生鄧寶華跟随學校的中華文化之旅國情教育研習營走進山西,古建築的恢宏氣派、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的革命烽火、太鋼不鏽鋼廠的制造實力讓她很震撼。“一次探尋中華文化之旅,讓我認識到祖國闊步前進的底氣所在。”鄧寶華說。

每年節假日、寒暑假,數千名暨大學子組成的50多個文化考察團,用腳步丈量祖國壯闊山河,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新時代中國的發展變化,為日後助力中華文化傳播儲備知識、積蓄力量。

忠信笃敬 将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鄧寶華在中華傳統文化體驗課上當起老師(央廣網發 石苗 攝)

秋季新學期伊始,鄧寶華在掐絲琺琅體驗課上當起老師。今年3月,她發起成立暨南大學創業學院科普志願服務隊,舉辦青少年掐絲琺琅體驗、港澳台僑青年掐絲琺琅體驗、廣繡科普等11場活動,服務800多名同學。正是通過校内校外的豐富活動,她深深愛上了中華傳統文化,并立志做一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者、傳播者。

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活動,浸潤着衆多像鄧寶華一樣的暨南大學學子之心,激勵他們身體力行,傳播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策劃:張強 晁海娟 李璐

采制:羅世偉 劉楊 官文清

鳴謝:暨南大學黨委宣傳部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楊蓉

來源:作者:央廣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