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刷臉打卡、刷臉門禁,随着人臉識别應用的廣泛普及,人臉資訊已經成為數字時代身份鑒定、通路認證、核驗查證的重要載體。這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近日,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公布了一起買賣公民個人資訊案件,涉案人員利用人工智能将人臉照片生成視訊,僞造人臉識别認證,進而非法牟利。網絡安全專家介紹了如何操作騙過人臉識别系統。
每張照片15至20元
向上家求購身份證個人照片
從2020年9月開始,鄭某利用某即時通訊軟體組建群組,在該群組及微信群、QQ群中向不特定社會公衆釋出廣告,宣稱可代查個人名下手機号、通過微信号反查手機号等資訊,也可以通過身份證号碼查找個人高清身份證照片。任某、戴某、陳某通過上述群組先後向鄭某購買公民個人資訊,制作虛假動态人臉識别視訊,用于解封賬号、驗證App的實名認證,從中非法獲利。四人自認非法處理個人資訊2000餘條,違法所得103000餘元。經法院判決,鄭某、任某、戴某、陳某均構成侵害公民個人資訊罪。
2022年1月11日,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檢察院以鄭某等四人行為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法向廣州網際網路法院提起個人資訊保護民事公益訴訟。
制圖由騰訊混元大模型生成
廣州網際網路法院綜合審判三庭庭長段莉瓊介紹,所謂的“查頭”就是根據買家的需要,隻要買家能夠提供姓名、身份證号碼等個人資訊,就可以擷取到查找對象的含有人臉資訊的身份證的高清照片、手機号碼、家庭住址等個人敏感資訊。
據鄭某交代,他以每張照片15至20元的價格,通過社交平台向不特定上家求購某些身份證号碼對應的個人照片。 任某、戴某、陳某通過鄭某所組建的群組以每張照片50至100元不等的價格先後向鄭某購買公民個人資訊,利用人工智能軟體制作虛假人臉動态識别視訊,可以完成點頭、眨眼等動作,用于解封賬号、驗證一些APP的實名認證,從中非法獲利。
非法處理個人資訊2000餘條
涉案四人違法所得10萬餘元
段莉瓊說,“過臉”業務就是将這樣一些人臉資訊,通過生成軟體合成的方式來生成模拟真人動态的動态視訊。比如現在人臉驗證環節中所需要的,向左看、向右看、張張嘴、擡擡頭等這些動作,都可以通過人臉合成的視訊的方式來生成。當進入APP或者是賬号驗證的人臉驗證環節的時候,隻要當視訊中的人臉的清晰度達到相應的要求,系統會判定為真人操作,進而通過了人臉驗證環節,達到破解賬号的目的。
據嫌疑人交代,破解人臉識别系統後,不法分子将進入他人微信等手機應用軟體賬号,擷取相關聊天記錄、支付記錄、行動軌迹等個人隐私和資訊,并繼續向下家出售。 經法院審理認定,涉案四人非法處理個人資訊2000餘條,違法所得10萬餘元,構成侵害公民個人資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至一年不等,各并處罰金。
本案中四名涉案人員因為實施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的行為,除了受到刑事處罰,檢察機關還以四名被告的行為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為由,依法向法院提起個人資訊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據悉,這也是全國首例涉“人臉識别”民事公益訴訟案。
根據大陸民法典、個人資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人臉資訊是屬于人的生物識别資訊,人臉識别資訊與其他的個人資訊相比具有不可更改的性質,是以是作為個人敏感資訊予以特别保護。法官表示,在未取得資訊主體授權同意的情況下,通過所謂“查頭”“過臉”的手段對不特定社會公衆的人臉資訊進行非法收集、買賣、使用,侵害了不特定公衆的資訊自決權。
受害人無法核實
四被告被判公益損害賠償10萬餘元
據介紹,本案的争議焦點在于:1. 四被告的行為是否侵害社會公共利益;2. 四被告應承擔何種民事侵權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四被告非法擷取公民個人資訊,僞造人臉識别視訊、破解人臉驗證系統,違反了實名制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在實施侵權行為過程中,涉案四人利用某軟體閱後即焚功能删除大量資訊和交易記錄,目前受害人數量、身份、資訊的去向、用途均無法核實。雖本案中的受害人無法特定化,但已洩露的個人資訊仍在網絡黑灰産市場流通,不特定公衆的人格性權益、财産性權益、安全性權益都存在被侵犯的風險。
在該案民事公益訴訟的判決中,四名被告除了被判處登出用于侵權的網際網路賬号、解散或退出用于傳授犯罪方法的通訊群組,支付公益損害賠償金共計10萬餘元,公開賠禮道歉外,還被判令通過與個人資訊保護相關的警示教育、公益宣傳、志願服務等方式進行行為補償,并視行為的修複效果對公益損害賠償金進行折抵。
揭秘
網絡安全專家:
AI能生成立體人臉圖像
再将圖像映射到視訊中
那麼,犯罪嫌疑人究竟是如何通過人臉照片生成動态視訊,進而騙過人臉識别系統的呢?
網絡安全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即便隻有一張人臉正面照片,人工智能也可以通過深度學習補齊其他角度的圖像,獲得立體的人臉圖像,再将圖像映射到視訊中。
網絡安全工程師胡剛介紹,這個是我們的一個智能換臉示範系統,左邊是我們預制好的一個視訊,右邊是一些随機選取的第三方人物的形象,它是一個靜态的正面照片。我們通過這種AI補齊的技術,将原本隻有正面的照片補齊到了視訊當中,原本靜态的人物被立體化了。
網絡安全專家提醒,分享照片要謹慎,保護好個人敏感資訊。人臉識别、人工智能,我們在享受這些新技術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防範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比如,我們在分享照片時,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分享含有清晰人臉的照片和視訊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因為這些照片可能會被生成之後用于人臉識别驗證,或者其它一些非法的目的。此外,網絡安全專家還提醒,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兩類敏感資訊:一類是我們的人臉、虹膜、聲紋、指紋等生物特征資訊,還有一類是身份證号、銀行卡号、體檢報告等重要個人資訊。
連結
“查頭”業務,即通過身份證号碼查找個人高清身份證照片等個人資訊。
“過臉”業務就是将這樣一些人臉資訊,通過生成軟體合成的方式來生成模拟真人動态的動态視訊。
整合: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