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峽大壩已經運作了幾十年,當初投入的2500多億元,如今回本了嗎

作者:江湖閑侃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三峽大壩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應該算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工程,基本都知道三峽大壩靠着水利發電創造了不少經濟利益,不過這也引發了群眾額外的好奇心。

當初國家建造三峽大壩花費了2500多億元,現在過了多年,國家是否通過大壩的水利發電回本了呢?如果單從金錢收益上看,那成本其實還沒有收回來。

我們三峽大壩投入使用的時間是多年前,當時的2500多億不能簡單的和現在畫等号,甚至按照購買力的話,得上漲一倍才算相等,也就是說我們得賺5000億才能回本。

三峽大壩已經運作了幾十年,當初投入的2500多億元,如今回本了嗎

至于我們為什麼說沒有回本?其實要從三峽大壩的主要收入,水力發電來看,每年三峽大壩會生産800億千瓦時的電能供給群眾生活或是其他産業。

為了将偏內插補點縮小,我們以民用和商用的平均值來當做參考,以0.25元一度電進行計算,那麼1.6萬億度的電能,應該能夠獲得4000億左右的收入。

再加上清潔能源給三峽大壩水力發電的補貼,最多也不過4000億出頭,跟咱們投入的成本相比還是存在一些差距的,可我們卻不能這麼計算,因為三峽大壩并不是用來盈利的。

三峽大壩已經運作了幾十年,當初投入的2500多億元,如今回本了嗎

作為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使得煤炭的使用量大幅度降低,是以産生的燃料污染自然同樣如此,對于環境治理來說,三峽大壩同樣幫助節約了成本且維持了環境友好。

而且,幫助治理環境,緩解生态環境的調解負擔,這一目的代表的意義要比擷取經濟利益重要的多,随着工業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大陸不可能放松對于電能的需求。

可是燃料發電的方式,會導緻生态環境,也就是群眾的居住環境變得越來越差,是以,這些問題是我們首要解決的目标,而三峽大壩正是一個良好的調節方式。

三峽大壩已經運作了幾十年,當初投入的2500多億元,如今回本了嗎

借由水利發電,我們對于燃料發電的需求開始減少,正好也跟國家提倡的新能源舉措相符合,而且,大陸還有着碳中和的目标,這說明三峽是一個足以在國内和國際戰略上亮相的工程。

網絡上之是以說三峽大壩在經濟上回本,其實是将三峽大壩作為貨運方面的經濟周轉也算進去了,但是這些貨船并不能算到三峽大壩帶來的收益當中。

這些貨船在過三峽大壩的時候,是不需要繳納過路費用的,是以,三峽大壩并不能從貨船當中擷取什麼收益,除非是遊客乘坐的遊輪,想要參觀内部,就要付觀看的費用。

三峽大壩已經運作了幾十年,當初投入的2500多億元,如今回本了嗎

不過這已經都算三峽地區的旅遊業了,然而三峽大壩又并非發展旅遊業的地方,是以這部分的收入很少,就算加到總收入中,也不能抹平三峽大壩所花費的代價。

那麼,國家費了這麼大的力氣修建的三峽大壩,最主要的目的真的隻在能源方面嗎?很明顯不是這樣,我們都下意識的忽略了大壩最為本質的作用,那就是防洪。

長江中下遊,一直是洪澇的多發地帶,1998年的特大洪水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印象深刻,這次災害沖垮的設施和其他财物品,合起來有上千億的價值。

三峽大壩已經運作了幾十年,當初投入的2500多億元,如今回本了嗎

而在三峽大壩修建完成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如此大的洪災已經見不到了,這都多虧了三峽工程的阻礙作用,在雨季的時候,三峽會将水庫中的水放出,随後抗擊夏季的洪峰。

對比發電産生的直接效益,防範災害帶來的間接收益才是最關鍵的部分,畢竟對比洪水造成的損失,三峽大壩産生的發電收益都已經算不高了。

從防範災害的角度來說,三峽大壩從一開始投入使用就已經回本了,而且随着時代發展,三峽大壩的價值其實是在逐漸升高的,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溫室效應的防護。

三峽大壩已經運作了幾十年,當初投入的2500多億元,如今回本了嗎

曾經大陸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重視,可現在我們已經提升了環境保護的意識,開始使用各種環境友好型的産品,這時候三峽大壩就帶上了環境友好的标簽。

另外,根據相關的工程人員所說,三峽大壩當初在建造的時候,在材料方面都是精挑細選的,可以支撐到150年以後,說明這也是個百年的工程,能夠對下一代也造成好的影響。

總而言之,三峽大壩創造的利益更多的在防範災害和為群眾的居住環境提供保障上,直接的經濟效益并非我們建造它的理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民生工程,生産生活才有了更多保障。

由于平台規則,隻當有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