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筆墨丹青弘揚絲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畫師60餘幅新作集結

作者:文彙網

今年時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新近亮相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的2023年上海中國畫院年展,将一年一度的年展主題定為“山高水長頌絲路”,鼓勵參與者們圍繞“一帶一路”開啟靈感,揮灑創意,最終彙聚上海中國畫院老中青三代畫師經過一年多創作的60餘幅作品。

這些參展作品形式豐富,鮮活生動,或具象或意象地呼應着“一帶一路”的精神要義,以筆墨丹青弘揚絲路精神、讴歌高品質發展成果,不約而同流露出對于交流互鑒的肯定、對于和平幸福的向往。這其實也是新時代畫師義不容辭的文化使命。

以筆墨丹青弘揚絲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畫師60餘幅新作集結

“一帶一路”延續的是古絲綢之路形成的絲路精神,一種和平對等的交流,一種破除偏見的包容。很多畫師選取表現絲路景觀、故事、精神,深入挖掘“一帶一路”的文化與曆史内涵。

陸路絲綢之路延續近2000年,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以羅馬為終點,曾是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這條路上的很多标志性景觀,為年展中的作品賦予靈感。

敦煌,絲綢之路的咽喉,四大文明交彙地。擅長山水畫的龐飛以潑墨潑彩帶來有着煌煌氣象的《敦煌·營造》。這是一幅帶有抽象風格的作品,圖中難以辨出具體的物象,橙黃與赭石相間的主色調自然而然引人聯想起中國西北部那個被黃沙覆寫的神秘之地。揮灑的墨色,肆意淋漓地留下深深淺淺的印漬,形成的某種碰撞感,與敦煌作為多元文明交彙地的複雜性格外契合,而傳遞的某種靈動感,則似乎成為飛天的注解。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的經典景觀,為梁洪濤用一幅《月牙泉》記取。畫面黃色的主色調,頗有黃沙漫卷的氛圍感。遠景以數根墨線繪出優雅的弧度,勾勒出鳴沙山起伏的山丘,似有飛天般的靈動與飄逸。近景以月牙狀留白予人對于月牙泉的無盡想象。泉邊,一位女孩牽着駱駝回眸,視線向遠方延申。

以筆墨丹青弘揚絲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畫師60餘幅新作集結

有“萬山之祖”之稱的雪域昆侖,可謂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之一。洪健以《絲綢之路之遙望昆侖》,畫下自己前不久去敦煌在戈壁自駕所見的雪域昆侖。畫面水準展開構圖,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丘為白雪所覆寫,正是昆侖山脈,近處則是黃沙漫卷的戈壁灘。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魯番,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儲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大陸儲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迹。張雷平有着明麗色彩的《交河故城》系列,描繪的便是這處令人驕傲的景觀。作品帶有張雷平鮮明的個人風格,筆下盡顯浩蕩與澎湃,用線條将中國畫傳統構圖結聚離散、回轉分合的取勢靈活運用,同時又帶有一些西方繪畫的構成與形式感,透出交河故城雄渾厚重的身姿、動人心魄的氣勢和強大神秘的力量。

陸路絲綢之路上,駱駝早已化為典型的意象符号。楊正新的《沙漠駝鈴》構圖清奇,可謂駱駝轉過頭來的大特寫。寥寥數筆,以簡勝繁。這或許是數百上千年前古絲綢之路上曾肩負起東西方交流重任的駱駝,又或許是今天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馱着遊客,甚至被堵在沙漠中的駱駝。畫面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

以筆墨丹青弘揚絲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畫師60餘幅新作集結

也有不少作品,取材自陸路絲綢之路上那些流傳已久的故事,以一個耐人尋味的側面揭示絲路精神。

以人物畫著稱的張培成亮出構圖、着色皆堪稱豐富的《玄奘西行》。距今1300多年的唐朝,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沿着絲綢之路一路西行,克服重重困難,去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學習佛法、求得真經。張培成畫的便是絲綢之路上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遠遠望去,畫面的色調仿若敦煌壁畫,讓人如走進風蝕塵剝的佛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錯覺。畫面上擠擠挨挨的兩群人頗為引人注目,一群是顯出中原風格的玄奘及其随從,一群則是夾道歡迎的印度群眾,其衣着相貌無不帶有異域風情。人物造型方面,透出張培成的藝術辨識度,筆線松拙而略帶誇張,一派自由與自然。

以筆墨丹青弘揚絲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畫師60餘幅新作集結

盡管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衆知曉度不如陸路絲綢之路,然而或許因上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厚淵源,使得不少畫師關注到它。形成于秦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從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為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築起海上通道。

江蘇太倉的浏河古鎮,擁有1800多年曆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因其海貿發達而被譽為“六國碼頭”,也是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起錨點。孔繁軒以一幅4米的長卷《浏河紀曆》鋪展開今日浏河圖景。畫面視角俨然360度拍攝,将浏河古鎮的古橋、船隻、店鋪一一展現,色調上卻又透出曆史滄桑感。

與“一帶一路”直接形成關涉的作品中,甚至不乏以意象取勝者。

鮑莺的抽象水墨《大漠·重合》便是其中的代表,令人眼前一亮并且思考良多。以花鳥畫見長的鮑莺,此次用一種意象試圖切入“一帶一路”主題。隻見作品似讓畫紙撕開後再重建立構畫面,用聚集的墨點自然而然形成一條帶狀的痕迹,顯出邊緣線的蜿蜒。這樣的過程其實也與絲綢之路的形成不謀而合,經年累月頻繁的貿易往來自然而然走出一條路。“重合”之名意涵豐富,可以了解成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的重合,也可以了解成古代絲綢之路和現代絲綢之路的重合。

此次展覽将持續至2024年1月21日。

以筆墨丹青弘揚絲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畫師60餘幅新作集結

文:範昕

圖:2023年上海中國畫院年展參展作品

編輯:許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