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笔墨丹青弘扬丝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画师60余幅新作集结

作者:文汇网

今年时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新近亮相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的2023年上海中国画院年展,将一年一度的年展主题定为“山高水长颂丝路”,鼓励参与者们围绕“一带一路”开启灵感,挥洒创意,最终汇聚上海中国画院老中青三代画师经过一年多创作的60余幅作品。

这些参展作品形式丰富,鲜活生动,或具象或意象地呼应着“一带一路”的精神要义,以笔墨丹青弘扬丝路精神、讴歌高质量发展成果,不约而同流露出对于交流互鉴的肯定、对于和平幸福的向往。这其实也是新时代画师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

以笔墨丹青弘扬丝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画师60余幅新作集结

“一带一路”延续的是古丝绸之路形成的丝路精神,一种和平对等的交流,一种破除偏见的包容。很多画师选取表现丝路景观、故事、精神,深入挖掘“一带一路”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陆路丝绸之路延续近2000年,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以罗马为终点,曾是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这条路上的很多标志性景观,为年展中的作品赋予灵感。

敦煌,丝绸之路的咽喉,四大文明交汇地。擅长山水画的庞飞以泼墨泼彩带来有着煌煌气象的《敦煌·营造》。这是一幅带有抽象风格的作品,图中难以辨出具体的物象,橙黄与赭石相间的主色调自然而然引人联想起中国西北部那个被黄沙覆盖的神秘之地。挥洒的墨色,肆意淋漓地留下深深浅浅的印渍,形成的某种碰撞感,与敦煌作为多元文明交汇地的复杂性格外契合,而传递的某种灵动感,则似乎成为飞天的注解。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的经典景观,为梁洪涛用一幅《月牙泉》记取。画面黄色的主色调,颇有黄沙漫卷的氛围感。远景以数根墨线绘出优雅的弧度,勾勒出鸣沙山起伏的山丘,似有飞天般的灵动与飘逸。近景以月牙状留白予人对于月牙泉的无尽想象。泉边,一位女孩牵着骆驼回眸,视线向远方延申。

以笔墨丹青弘扬丝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画师60余幅新作集结

有“万山之祖”之称的雪域昆仑,可谓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之一。洪健以《丝绸之路之遥望昆仑》,画下自己前不久去敦煌在戈壁自驾所见的雪域昆仑。画面水平展开构图,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丘为白雪所覆盖,正是昆仑山脉,近处则是黄沙漫卷的戈壁滩。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大陆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张雷平有着明丽色彩的《交河故城》系列,描绘的便是这处令人骄傲的景观。作品带有张雷平鲜明的个人风格,笔下尽显浩荡与澎湃,用线条将中国画传统构图结聚离散、回转分合的取势灵活运用,同时又带有一些西方绘画的构成与形式感,透出交河故城雄浑厚重的身姿、动人心魄的气势和强大神秘的力量。

陆路丝绸之路上,骆驼早已化为典型的意象符号。杨正新的《沙漠驼铃》构图清奇,可谓骆驼转过头来的大特写。寥寥数笔,以简胜繁。这或许是数百上千年前古丝绸之路上曾肩负起东西方交流重任的骆驼,又或许是今天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驮着游客,甚至被堵在沙漠中的骆驼。画面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以笔墨丹青弘扬丝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画师60余幅新作集结

也有不少作品,取材自陆路丝绸之路上那些流传已久的故事,以一个耐人寻味的侧面揭示丝路精神。

以人物画著称的张培成亮出构图、着色皆堪称丰富的《玄奘西行》。距今1300多年的唐朝,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克服重重困难,去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学习佛法、求得真经。张培成画的便是丝绸之路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远远望去,画面的色调仿若敦煌壁画,让人如走进风蚀尘剥的佛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画面上挤挤挨挨的两群人颇为引人注目,一群是显出中原风格的玄奘及其随从,一群则是夹道欢迎的印度民众,其衣着相貌无不带有异域风情。人物造型方面,透出张培成的艺术辨识度,笔线松拙而略带夸张,一派自由与自然。

以笔墨丹青弘扬丝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画师60余幅新作集结

尽管海上丝绸之路的大众知晓度不如陆路丝绸之路,然而或许因上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厚渊源,使得不少画师关注到它。形成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从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筑起海上通道。

江苏太仓的浏河古镇,拥有1800多年历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其海贸发达而被誉为“六国码头”,也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起锚点。孔繁轩以一幅4米的长卷《浏河纪历》铺展开今日浏河图景。画面视角俨然360度拍摄,将浏河古镇的古桥、船只、店铺一一展现,色调上却又透出历史沧桑感。

与“一带一路”直接形成关涉的作品中,甚至不乏以意象取胜者。

鲍莺的抽象水墨《大漠·重合》便是其中的代表,令人眼前一亮并且思考良多。以花鸟画见长的鲍莺,此次用一种意象试图切入“一带一路”主题。只见作品似让画纸撕开后再重新建构画面,用聚集的墨点自然而然形成一条带状的痕迹,显出边缘线的蜿蜒。这样的过程其实也与丝绸之路的形成不谋而合,经年累月频繁的贸易往来自然而然走出一条路。“重合”之名意涵丰富,可以理解成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重合,也可以理解成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的重合。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21日。

以笔墨丹青弘扬丝路精神,老中青三代画师60余幅新作集结

文:范昕

图:2023年上海中国画院年展参展作品

编辑: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