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作者:吟古今的張清風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文|張清風

編輯|張清風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現代人遠遠不能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是多麼貧苦,那些在科技不發達、被天災禁制着的人們,還因為人禍而潦草一生,最後也隻是無疾而終。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因為吃不飽飯而失去生命,在現在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就算在沒有足夠糧食的時候,到處都是小湖小河,随便一撈就有小魚小蝦。

那為什麼在一些書本、典籍的記載中,人們會在饑荒的情況下啃樹皮飽腹、吃草根生存,都不願意對肉質肥美的魚和蝦下手呢?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食人不是造假,饑荒能要人命

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似乎對饑荒不能了解,隻是在看到課本上那些為了理想奮鬥的人們,面對無糧無水的情況,堅強活着就是令人敬仰的精神。

雖然都是同樣艱苦的條件,以及令人找不到生存希望的絕路,可是在古代,真正的饑荒并不是意志可以抵抗的狀态,而是會出人命的災難。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在現代人看來,王寶钏苦守寒窯等待薛平貴時,挖野菜就算是很艱難困苦的生活了,十八年來沒有碰過大魚大肉,貧窮讓她面黃肌瘦。

可是在真正的饑荒面前,野菜并不會存在那麼久。如東漢末年時的饑荒,土地很長時間都沒有足夠的糧食,富足的人可以買,貧窮的人隻能挖野菜。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可是之後呢?野菜被挖空了,連土地上能吃的不能吃的綠色,都被平民百姓挖了個幹淨,生命那麼長久,為了活下去,他們隻能對着長在土地上的樹木下手。

從樹葉到枝條,從好下口的到慢慢嚼不動,為了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剝下全是灰塵、幹枯龜裂的樹皮,簡單處理之後就是賴以生存的“食物”。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而面對如此非人的境地,連多少稚嫩孩童都躲不過啃咬樹皮度日的艱難。更喪心病狂的是,長久啃草根、樹皮之後,有人卻對同類動口了。

是的,同類相食并不是現在人一想到就會感覺可怕的事,而是在饑荒年代确實發生過的真實情況。饑餓難忍之下,人就會變成窮兇極惡的“獸”!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可是明明“垂釣”早有記載,魚蝦确實上鈎,為什麼這些殘忍的人會同類相殘,卻沒有對這些不在道德譴責範圍内的魚蝦動手?

是餓到極緻無力捕捉?這樣荒謬的言論在同類動手動的時候,就已經不成立了。是魚蝦過于葷腥,讓人難以下咽?這種沖突的情況,在饑餓面前不值一提。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那究竟是為了什麼,人們才會在顆粒無收的土地上等死,都不願意沾染魚蝦分毫?學者們找尋一切痕迹,似乎能發現三種答案!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為災、為權、為迷信

古代的人們相當迷信,敬畏神靈的程度從開國必有太蔔或者欽天監,街上必有蔔士先生就能看出來,雖然天災之時,這種行業最是無用。

而能确定的是,在史書記載中,人們确實因為魚蝦類神明,而對那些在水中的生物少有觸碰。因為他們怕傷害了“神明的使者”,而被降下大災大禍。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甚至在很多陋習上能夠看出來,為了求雨而把人沉塘祭祀,并不是杜撰出來的恐怖小說。這些在實實在在出現過的情況,都是人們迷信的證明。

這些悲哀的迷信之人,把鮮活的生命送給他們認為的“水神”“龍神”,足以見得他們對自然的無奈,也能看出來他們不食魚蝦的緣由。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可難道食人就不會遭天譴嗎?認真想過這個問題的話,就能知道人在極度饑餓的時候,連樹根這種難以下咽的東西都吃,連同類都食,還講什麼迷信?

上天不能救他們,是以迷信并不是不食魚蝦的主要原因!那又是為什麼呢?聽到“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或許能在迷惑中找出點思路。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衆所周知古代不僅有很多徭役,更是有很多規矩,在皇帝的集中治理下讨生活,皇家自然是至高無上的中央集權地,這就意味着敬畏和權利。

而新舊皇室的更疊,意味着不同的規矩和同樣的壓抑,到了李氏掌管江山的時候,皇帝的名字不僅是國家的避諱,皇姓的“李”更是高貴。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那麼為了凸顯“李”姓的崇高,不讓吃鯉魚不過分吧。而唐朝更是舉國上下頒布了不吃鯉魚的禁令,明知故犯的違令者杖責六十。

隻是為了避諱皇姓“朱”,從來為人口中肉的豬,都成為當時的“保護動物”?不存在這樣的說法,肉質肥美的畜牧誰不喜歡。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當時鮮美的魚蝦更是達官貴人的專享,更是有一些隻能皇室食用,是以“魚”才能和“熊掌”等同。這樣的情況下,貧苦的百姓怎麼能用魚蝦充饑?

而且地主之是以能成為地主,他的富有都是在封建給予的權勢上。一些江河甚至在地主名下,撈人魚蝦猶如奪人錢财,在饑餓中樹敵隻能讓日子難上加難。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還有最令人無奈的第三種情況,天災總是奪人性命。“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并不是戲谑之言,旱的時候江河幹枯,哪裡有魚?澇的時候水流湍急,哪裡撈魚?

古人的生活有古色古香的時候,隻是在食不果腹、戰争不斷的時候,人們隻能在亂世中流離失所,在貧困中饑餓掙紮。想到這裡,現在吃喝不愁的我們是不是安穩多了。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古代生活已經過去,現在生活更加美好!

古代的生活令很多百姓感到困難,時逢大雨或者幹旱,就沒有足夠的食物可以生存下去。而各種禁制又讓人不能食之野味,拼命想活下去的願望都被剝奪。

勤勞又智慧的百姓隻能對天災人禍怨聲載道,埋怨、痛恨徭役賦稅過重,當時人的生命也不長久,就這樣為了一點糧食而苦苦勞作,卻也不得。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20世紀的人們仍舊生活在貧困之中,但是人們的思想在進步、眼界在開闊、科技在發達,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為了糧食奉獻一生。

如果不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爺爺和有同樣理想的人,為了讓人們都能吃飽飯而一生研究,說不定現在還會有很多地區的人們,因為食物而艱難生存。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如今袁爺爺雖已經離去,卻完成了一生追求的“禾下乘涼夢”,造福多少地方缺少糧食的困境,并且一己之力帶動人們走向了“人人CD光牒”的節約糧食之路。

可是在沒有袁爺爺之前,甚至更久之前的古代,在遇到無能為力的天災時,身處無糧可吃的困境中,他們又該怎樣跨越生命的鴻溝?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在當時沒有科技的情況下,普通百姓隻能用體力換取錢财,卻也面臨土地裡種不出莊稼,或者錢财買不來食物的情況,他們是無能為力的。

而現在的人們在越來越優越的生活條件中,雖然面對各種問題仍舊很有壓力,但至少不用擔心吃不上飯,因為糧食問題已然解決并且随着科技不斷進步!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人們不能忘卻曆史,就是因為古人用超脫的智慧為人們留下精彩的文化,隻是在面臨天災人禍時,還是會有有心無力的時候。

而且人們之是以在進步,就是随着社會的發展,随着科技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知識充盈頭腦,在這樣穩定的盛世中,人們會越來越好!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