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作者:吟古今的张清风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文|张清风

编辑|张清风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现代人远远不能理解古代人的生活是多么贫苦,那些在科技不发达、被天灾禁制着的人们,还因为人祸而潦草一生,最后也只是无疾而终。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因为吃不饱饭而失去生命,在现在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就算在没有足够粮食的时候,到处都是小湖小河,随便一捞就有小鱼小虾。

那为什么在一些书本、典籍的记载中,人们会在饥荒的情况下啃树皮饱腹、吃草根生存,都不愿意对肉质肥美的鱼和虾下手呢?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食人不是造假,饥荒能要人命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似乎对饥荒不能理解,只是在看到课本上那些为了理想奋斗的人们,面对无粮无水的情况,坚强活着就是令人敬仰的精神。

虽然都是同样艰苦的条件,以及令人找不到生存希望的绝路,可是在古代,真正的饥荒并不是意志可以抵抗的状态,而是会出人命的灾难。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在现代人看来,王宝钏苦守寒窑等待薛平贵时,挖野菜就算是很艰难困苦的生活了,十八年来没有碰过大鱼大肉,贫穷让她面黄肌瘦。

可是在真正的饥荒面前,野菜并不会存在那么久。如东汉末年时的饥荒,土地很长时间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富足的人可以买,贫穷的人只能挖野菜。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可是之后呢?野菜被挖空了,连土地上能吃的不能吃的绿色,都被平民百姓挖了个干净,生命那么长久,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对着长在土地上的树木下手。

从树叶到枝条,从好下口的到慢慢嚼不动,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剥下全是灰尘、干枯龟裂的树皮,简单处理之后就是赖以生存的“食物”。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而面对如此非人的境地,连多少稚嫩孩童都躲不过啃咬树皮度日的艰难。更丧心病狂的是,长久啃草根、树皮之后,有人却对同类动口了。

是的,同类相食并不是现在人一想到就会感觉可怕的事,而是在饥荒年代确实发生过的真实情况。饥饿难忍之下,人就会变成穷凶极恶的“兽”!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可是明明“垂钓”早有记载,鱼虾确实上钩,为什么这些残忍的人会同类相残,却没有对这些不在道德谴责范围内的鱼虾动手?

是饿到极致无力捕捉?这样荒谬的言论在同类动手动的时候,就已经不成立了。是鱼虾过于荤腥,让人难以下咽?这种矛盾的情况,在饥饿面前不值一提。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那究竟是为了什么,人们才会在颗粒无收的土地上等死,都不愿意沾染鱼虾分毫?学者们找寻一切痕迹,似乎能发现三种答案!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为灾、为权、为迷信

古代的人们相当迷信,敬畏神灵的程度从开国必有太卜或者钦天监,街上必有卜士先生就能看出来,虽然天灾之时,这种行业最是无用。

而能确定的是,在史书记载中,人们确实因为鱼虾类神明,而对那些在水中的生物少有触碰。因为他们怕伤害了“神明的使者”,而被降下大灾大祸。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甚至在很多陋习上能够看出来,为了求雨而把人沉塘祭祀,并不是杜撰出来的恐怖小说。这些在实实在在出现过的情况,都是人们迷信的证明。

这些悲哀的迷信之人,把鲜活的生命送给他们认为的“水神”“龙神”,足以见得他们对自然的无奈,也能看出来他们不食鱼虾的缘由。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可难道食人就不会遭天谴吗?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的话,就能知道人在极度饥饿的时候,连树根这种难以下咽的东西都吃,连同类都食,还讲什么迷信?

上天不能救他们,所以迷信并不是不食鱼虾的主要原因!那又是为什么呢?听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或许能在迷惑中找出点思路。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众所周知古代不仅有很多徭役,更是有很多规矩,在皇帝的集中治理下讨生活,皇家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地,这就意味着敬畏和权利。

而新旧皇室的更迭,意味着不同的规矩和同样的压抑,到了李氏掌管江山的时候,皇帝的名字不仅是国家的避讳,皇姓的“李”更是高贵。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那么为了凸显“李”姓的崇高,不让吃鲤鱼不过分吧。而唐朝更是举国上下颁布了不吃鲤鱼的禁令,明知故犯的违令者杖责六十。

只是为了避讳皇姓“朱”,从来为人口中肉的猪,都成为当时的“保护动物”?不存在这样的说法,肉质肥美的畜牧谁不喜欢。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当时鲜美的鱼虾更是达官贵人的专享,更是有一些只能皇室食用,所以“鱼”才能和“熊掌”等同。这样的情况下,贫苦的百姓怎么能用鱼虾充饥?

而且地主之所以能成为地主,他的富有都是在封建给予的权势上。一些江河甚至在地主名下,捞人鱼虾犹如夺人钱财,在饥饿中树敌只能让日子难上加难。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还有最令人无奈的第三种情况,天灾总是夺人性命。“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并不是戏谑之言,旱的时候江河干枯,哪里有鱼?涝的时候水流湍急,哪里捞鱼?

古人的生活有古色古香的时候,只是在食不果腹、战争不断的时候,人们只能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在贫困中饥饿挣扎。想到这里,现在吃喝不愁的我们是不是安稳多了。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古代生活已经过去,现在生活更加美好!

古代的生活令很多百姓感到困难,时逢大雨或者干旱,就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生存下去。而各种禁制又让人不能食之野味,拼命想活下去的愿望都被剥夺。

勤劳又智慧的百姓只能对天灾人祸怨声载道,埋怨、痛恨徭役赋税过重,当时人的生命也不长久,就这样为了一点粮食而苦苦劳作,却也不得。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20世纪的人们仍旧生活在贫困之中,但是人们的思想在进步、眼界在开阔、科技在发达,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为了粮食奉献一生。

如果不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爷爷和有同样理想的人,为了让人们都能吃饱饭而一生研究,说不定现在还会有很多地区的人们,因为食物而艰难生存。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如今袁爷爷虽已经离去,却完成了一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造福多少地方缺少粮食的困境,并且一己之力带动人们走向了“人人光盘”的节约粮食之路。

可是在没有袁爷爷之前,甚至更久之前的古代,在遇到无能为力的天灾时,身处无粮可吃的困境中,他们又该怎样跨越生命的鸿沟?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在当时没有科技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只能用体力换取钱财,却也面临土地里种不出庄稼,或者钱财买不来食物的情况,他们是无能为力的。

而现在的人们在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中,虽然面对各种问题仍旧很有压力,但至少不用担心吃不上饭,因为粮食问题已然解决并且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人们不能忘却历史,就是因为古人用超脱的智慧为人们留下精彩的文化,只是在面临天灾人祸时,还是会有有心无力的时候。

而且人们之所以在进步,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知识充盈头脑,在这样稳定的盛世中,人们会越来越好!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