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作者:書山裡的墨客

前言

在《遙遠星球的孩子》中,給我們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打擊,從他們的一個眼神、甚至是一個聲音,讓我們更加直覺地感受到自閉症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和我們的又有何不同?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多模态話語與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

多模态話語是在當今全球化、多元化和資訊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産生的。 不同模态在語篇中能否巧妙地協調,直接關系到影片能否成功地诠釋人物形象與主題。在多模态話語中,張德祿提出多模态話語形式及其關系架構,認為多模态話語各有其自身的文法規則體系,并将其劃分為互補性與非互補性兩種類型,不同模态之間的協作展現了話語整體意義。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紀錄片是由語言、視覺和聽覺等多種形式構成的,是一部典型的多模态話語,《遙遠星球的孩子》也不例外。在這部紀錄片中,影像模式是以紀錄片形式呈現出來的;聽覺通道主要包括解說詞,同期聲,背景音樂等。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紀錄片以真實的人物形象,不斷地向我們“畫地為牢”的族群界線發起沖擊,讓原本被忽略的“他者”,一次又一次地轉變為“友鄰”,讓觀衆感同身受。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以孤獨症社群為中心,以真實而複雜的孤獨症像群為中心,試圖打破孤獨症社群與大衆之間的隔閡,讓他們從“他者”變成“友鄰”。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從聽覺和聽覺兩個模态協同的角度,對自閉症兒童的“他者”形象和真實平凡的“友鄰”形象進行剖析。其中,視覺模态分析是以 Kress和 Van Leeuwen的視覺文法為基礎進行的,聽覺模态是根據 Van Leeuwen的聽覺文法進行的。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隔膜——自閉症者缺陷與天賦并存的“他者”形象

在《遙遠星球的孩子》中對孤獨症患者蔡傑進行了面部特寫。首先,從視覺文法的再現意義出發,探讨了圖像中人物、事件與地點的關系,并将其劃分為叙事與概念。反映了叙述的過程,蔡傑的視線構成了一個叙事向量,越過了畫面,沒有直接看向觀衆,而是看向了遠處。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其次,從互動意義的視角出發,從“接觸”、“社交距離”、“權力關系”和“情态”四種實作機制入手,探讨“互動”與“意象”之間的互動關系。水準前視角度讓觀衆進入蔡傑的世界,豎直看時是蔡傑和觀衆的平等;特寫鏡頭拉近了蔡傑和觀衆之間的距離,他的臉幾乎占據了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讓觀衆們對蔡傑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蔡傑的雙眼,更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此外,蔡傑将視線斜向畫面之外,并沒有向觀衆索取,而是提供了類似畫面。在互動層面,一方面傳達出創作者希望觀衆認同蔡傑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凸顯蔡傑身為自閉症患者,對周遭環境的疏離感,造成沖突,凸顯出蔡傑不能與他人眼神接觸的特質。

畫面并未選取蔡傑的整個頭部,而是将其雙眼置于畫面之上,構成畫面中最理想的部位,而蔡傑漠然的雙眼則是整幅畫面所要傳達的訊息。視覺模式為自閉症患者蔡傑塑造了一個“外表看起來和正常人沒有什麼差別,但是有困難的眼神接觸”的缺陷。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紀錄片是聲畫一體的媒體形态,在蔡傑的視覺呈現下,解說員陳坤沉緩而清晰地解說着:“但是,他們缺少的,是我們從不懷疑的,與生俱來的與人交流和社交的能力。”在前台,是一個近音,是觀衆注意力的焦點,表現一種客觀、正式的距離,而播放的背景音樂則作為背景音,扣人心弦,渲染氣氛。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在蔡傑的意象呈現過程中,視覺通道與聽覺通道之間形成了一種非增強的協同關系。非增強協同指的是不同模态共同表達交際對象的整體意義,缺少其中一個都不完整,尤其是在聽覺與視覺的組合中。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視覺模式給了蔡傑一個平視的特寫,看起來與正常人沒有什麼差別,同時聽覺通道上的解說也給了觀衆更多的資訊,讓觀衆們明白了蔡傑存的社交障礙,而背景音樂也恰到好處地抓住了觀衆的心弦,在這個過程中,視覺和聽覺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則無法将蔡傑這個外表正常,卻有社交障礙的自閉症患者形象表達得淋漓盡緻。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莊天嶽是位孤獨症患者,畫面上的他正在彈鋼琴。再現意義上,莊天嶽的兩隻手構成了一種叙事向量,它指向了行為的目标鋼琴,構成了一種行為的叙述過程;從互動角度來看,豎直平視的手特寫更突顯了莊天嶽的音樂天分;從構成意義上講,中心構成要素是形象資訊的中心,其他構成要素起着輔助作用。站在畫面中央的莊天嶽的雙手,就是這幅畫的核心,也是整幅畫中最亮的地方。視覺模式一方面提供了聽衆的背景資訊,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莊天嶽的音樂才華。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從聽覺文法的角度來看,不同的曲調可以誘發不同的情緒。聲調移動可以是水準的,上行的,也可以是下行的;寬廣的音域一般表現出較強感情,狹窄的音域則表現出壓抑的情緒;強音高給人一種有力的感覺,弱音高給人一種親切感。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融通——自閉症者真實平凡的“友鄰”形象

當俊餘與他的父親擁抱在一起時,可以看到俊餘的上身和下身形成了指向父親的叙事向量,而父親彎曲的手臂則指向了俊餘,這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強調了父子之間的親密互動;從與觀衆的互動接觸來看,他們的目光并未看向觀衆,父子倆沉浸在自己溫暖的互動之中,給觀衆呈現出一副感人的父子關系;中、近景的平視化,拉近了人物與閱聽人之間的社會距離;情态是互動意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關系到圖像的真實性。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以色彩飽和度,色彩區分度,顔色協調,情境化,表現力,深度,光照,亮度等八種視覺标記來考察情态在圖像中的實際意義大小。俊餘身穿黑色外套,父親身穿粉色條紋T恤,白色的牆壁,米色的窗簾,棕色的鏡框和門框;背景和表現力都很高,整個前景和背景都很清晰,俊餘和他爸爸的互動被放在了前面,在畫面的中央,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非常突出。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其次,溫暖的家庭氛圍構成了背景語境,從視覺上将父子之間的感人互動展現了出來,打破了人們對于孤獨症患者冷漠、不能交流的負面印象,進而塑造了俊餘積極的、渴望與人交流的正面形象。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當俊餘童稚的聲音在父親耳旁叫着“親爸爸”,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這是一種親密的社交疏離。俊餘雖然已經三十多歲了,可是說話卻不太利索,一聲“親爸爸”的背後,不隻是他想跟人溝通的迫切心情,更多的是對父親的感激、愧疚與深切的愛。通過聽覺清晰地表達了俊餘對父親的愛,并與視覺通道形成了一種非強化的協調關系,表達了自閉症兒童“像普通人一樣渴望愛”的形象。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小瑜和一般的自閉症患者不一樣,在醫院工作的他,每天都要把舊的病曆整理出來,再打上幾個字。每天他都有足夠的耐心,去做那些繁瑣而重複的工作。當小瑜在醫院工作時,他的上身和電腦占據了整個畫面的很大比例,在前面,他的手形成了一個指向工作簿的叙述向量,形成了一個動作叙述過程,具有很高的突顯度。與此同時,螢幕中的辦公桌、檔案、同僚等占據了很小的一部分,從視覺上将小瑜這個自閉者也可以工作的形象傳達了出來。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周迅則在聽覺模态上進行解說“更能接受單調,重複的工作”。

小瑜敲擊鍵盤的聲音,以及同僚們的議論聲,傳入了所有人的耳中,這也讓小瑜能夠更好地接受這種單調的工作。與此同時,鍵盤敲擊的聲音,同僚們的說話聲,都在強調着工作的氣氛。從整體來看,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互相補充,形成一種非增強的協調關系,這兩種模式共同凸顯了小瑜“如一般人一樣也可以正常工作”的形象。

《遙遠星球的孩子》:帶着“超能力”來到地球的他們

結語

紀錄片以視覺模式捕捉具體、真切、可感的情節與細節,彌補了語言表達上的不足;聽覺模式傳遞着微妙、微妙、難以言說的情感,對情感的升華和現實的營造具有重要意義。視聽模态協同成功地塑造了多元真實的孤獨症意象,一方面将自閉症群體從殘缺與天賦并存的“他者”形象轉變為真實平凡的“友鄰”形象,打破其邊緣群體與大衆的隔閡,為最終的融合而努力;另一方面,本項目将從單模态學視角對孤獨症形象塑造進行補充,為影視創作與大衆傳播中的角色塑造提供新的視角。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