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作者:书山里的墨客

前言

在《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打击,从他们的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声音,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的世界。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又有何不同?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多模态话语与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

多模态话语是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不同模态在语篇中能否巧妙地协调,直接关系到影片能否成功地诠释人物形象与主题。在多模态话语中,张德禄提出多模态话语形式及其关系框架,认为多模态话语各有其自身的语法规则体系,并将其划分为互补性与非互补性两种类型,不同模态之间的协作体现了话语整体意义。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纪录片是由语言、视觉和听觉等多种形式构成的,是一部典型的多模态话语,《遥远星球的孩子》也不例外。在这部纪录片中,影像模式是以纪录片形式呈现出来的;听觉通道主要包括解说词,同期声,背景音乐等。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纪录片以真实的人物形象,不断地向我们“画地为牢”的族群界线发起冲击,让原本被忽略的“他者”,一次又一次地转变为“友邻”,让观众感同身受。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以孤独症社群为中心,以真实而复杂的孤独症像群为中心,试图打破孤独症社群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他们从“他者”变成“友邻”。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从听觉和听觉两个模态协同的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他者”形象和真实平凡的“友邻”形象进行剖析。其中,视觉模态分析是以 Kress和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基础进行的,听觉模态是根据 Van Leeuwen的听觉语法进行的。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隔膜——自闭症者缺陷与天赋并存的“他者”形象

在《遥远星球的孩子》中对孤独症患者蔡杰进行了面部特写。首先,从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出发,探讨了图像中人物、事件与地点的关系,并将其划分为叙事与概念。反映了叙述的过程,蔡杰的视线构成了一个叙事向量,越过了画面,没有直接看向观众,而是看向了远处。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其次,从交互意义的视角出发,从“接触”、“社交距离”、“权力关系”和“情态”四种实现机制入手,探讨“互动”与“意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水平前视角度让观众进入蔡杰的世界,竖直看时是蔡杰和观众的平等;特写镜头拉近了蔡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他的脸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们对蔡杰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蔡杰的双眼,更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此外,蔡杰将视线斜向画面之外,并没有向观众索取,而是提供了类似画面。在互动层面,一方面传达出创作者希望观众认同蔡杰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凸显蔡杰身为自闭症患者,对周遭环境的疏离感,造成冲突,凸显出蔡杰不能与他人眼神接触的特质。

画面并未选取蔡杰的整个头部,而是将其双眼置于画面之上,构成画面中最理想的部位,而蔡杰漠然的双眼则是整幅画面所要传达的讯息。视觉模式为自闭症患者蔡杰塑造了一个“外表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有困难的眼神接触”的缺陷。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纪录片是声画一体的媒体形态,在蔡杰的视觉呈现下,解说员陈坤沉缓而清晰地解说着:“但是,他们缺少的,是我们从不怀疑的,与生俱来的与人交流和社交的能力。”在前台,是一个近音,是观众注意力的焦点,表现一种客观、正式的距离,而播放的背景音乐则作为背景音,扣人心弦,渲染气氛。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在蔡杰的意象呈现过程中,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增强的协同关系。非增强协同指的是不同模态共同表达交际对象的整体意义,缺少其中一个都不完整,尤其是在听觉与视觉的组合中。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视觉模式给了蔡杰一个平视的特写,看起来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同时听觉通道上的解说也给了观众更多的信息,让观众们明白了蔡杰存的社交障碍,而背景音乐也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在这个过程中,视觉和听觉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无法将蔡杰这个外表正常,却有社交障碍的自闭症患者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庄天岳是位孤独症患者,画面上的他正在弹钢琴。再现意义上,庄天岳的两只手构成了一种叙事向量,它指向了行为的目标钢琴,构成了一种行为的叙述过程;从互动角度来看,竖直平视的手特写更突显了庄天岳的音乐天分;从构成意义上讲,中心构成要素是形象信息的中心,其他构成要素起着辅助作用。站在画面中央的庄天岳的双手,就是这幅画的核心,也是整幅画中最亮的地方。视觉模式一方面提供了听众的背景信息,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庄天岳的音乐才华。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从听觉语法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曲调可以诱发不同的情绪。声调移动可以是水平的,上行的,也可以是下行的;宽广的音域一般表现出较强感情,狭窄的音域则表现出压抑的情绪;强音高给人一种有力的感觉,弱音高给人一种亲切感。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融通——自闭症者真实平凡的“友邻”形象

当俊余与他的父亲拥抱在一起时,可以看到俊余的上身和下身形成了指向父亲的叙事向量,而父亲弯曲的手臂则指向了俊余,这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强调了父子之间的亲密互动;从与观众的互动接触来看,他们的目光并未看向观众,父子俩沉浸在自己温暖的互动之中,给观众呈现出一副感人的父子关系;中、近景的平视化,拉近了人物与受众之间的社会距离;情态是交互意义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图像的真实性。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以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颜色协调,情境化,表现力,深度,光照,亮度等八种视觉标记来考察情态在图像中的实际意义大小。俊余身穿黑色外套,父亲身穿粉色条纹T恤,白色的墙壁,米色的窗帘,棕色的镜框和门框;背景和表现力都很高,整个前景和背景都很清晰,俊余和他爸爸的互动被放在了前面,在画面的中央,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非常突出。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其次,温暖的家庭氛围构成了背景语境,从视觉上将父子之间的感人互动展现了出来,打破了人们对于孤独症患者冷漠、不能交流的负面印象,从而塑造了俊余积极的、渴望与人交流的正面形象。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当俊余童稚的声音在父亲耳旁叫着“亲爸爸”,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是一种亲密的社交疏离。俊余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可是说话却不太利索,一声“亲爸爸”的背后,不只是他想跟人沟通的迫切心情,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感激、愧疚与深切的爱。通过听觉清晰地表达了俊余对父亲的爱,并与视觉通道形成了一种非强化的协调关系,表达了自闭症儿童“像普通人一样渴望爱”的形象。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小瑜和一般的自闭症患者不一样,在医院工作的他,每天都要把旧的病历整理出来,再打上几个字。每天他都有足够的耐心,去做那些繁琐而重复的工作。当小瑜在医院工作时,他的上身和电脑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很大比例,在前面,他的手形成了一个指向工作簿的叙述向量,形成了一个动作叙述过程,具有很高的突显度。与此同时,屏幕中的办公桌、文件、同事等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从视觉上将小瑜这个自闭者也可以工作的形象传达了出来。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周迅则在听觉模态上进行解说“更能接受单调,重复的工作”。

小瑜敲击键盘的声音,以及同事们的议论声,传入了所有人的耳中,这也让小瑜能够更好地接受这种单调的工作。与此同时,键盘敲击的声音,同事们的说话声,都在强调着工作的气氛。从整体来看,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互相补充,形成一种非增强的协调关系,这两种模式共同凸显了小瑜“如一般人一样也可以正常工作”的形象。

《遥远星球的孩子》:带着“超能力”来到地球的他们

结语

纪录片以视觉模式捕捉具体、真切、可感的情节与细节,弥补了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听觉模式传递着微妙、微妙、难以言说的情感,对情感的升华和现实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视听模态协同成功地塑造了多维真实的孤独症意象,一方面将自闭症群体从残缺与天赋并存的“他者”形象转变为真实平凡的“友邻”形象,打破其边缘群体与大众的隔阂,为最终的融合而努力;另一方面,本项目将从单模态学视角对孤独症形象塑造进行补充,为影视创作与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塑造提供新的视角。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