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議采用黃帝紀年,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作者:無葉

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

在目前全球化浪潮下,中華民族對自身曆史和文化的認同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們渴望找回曾經的自我,追溯血脈中流淌的古老祖先記憶,以尋找傳統節日背後的意義。這種情感類似流浪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是對中國在全球化中檢討和回歸的一種表現。這是對曆史問題的意識性檢討,是為了以與其他國家、民族、文化和文明差別開的、獨一無二的“我”的身份标志。

人民日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了适時調整政策的建議。公安部也下發通知,要求加強監管,引導群眾文明、合規地放爆竹和煙花。是以,在我們認識到春節是中華文明的象征,而燃放煙花爆竹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共識下,各級地方政府将适時調整政策,讓人們在煙花爆竹的絢爛轟鳴中找到更多的年味和民族記憶。

建議采用黃帝紀年,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重新審視紀年方式的意義和價值

在我們回歸中華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重新審視和采用具有華夏文明特色的紀年方式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與西方文化中的公元紀年相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采用了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日本采用了帝位紀年和基督紀元,泰國采用了佛曆紀年。在國内,基督教徒使用公元紀年,而佛教徒使用佛曆紀年。

同時,還有一些基于民族文化的紀年方式,比如幹支紀年、皇帝紀年、民國紀年等。為了保護民族文化和自身文明的獨立性,同時又能融入國際通行的紀年方式,采用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或皇帝紀年是比較合适的做法。

這也可以在公元紀年之外,加入中國傳統的紀年方式,比如黃帝紀年。黃帝紀年作為中華本家紀年和祖根紀年,是以黃帝即位後創制曆法的時間開始算起的。采用黃帝紀年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其中包括天下中央的理念和中華年的概念。

建議采用黃帝紀年,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中國複興中的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的重塑

在20世紀初,章太炎認識到了全盤西化思想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并希望中國人民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曆史。沒有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一個國家很難立足于世界。是以,劉師培等知識分子提出了黃帝紀年的想法,反對皇帝年号制度。黃帝紀年被賦予了當時辛亥革命特殊的政治和文化意義。

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也應該反對完全西化,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尋找傳統文明,重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魂魄。這也是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要振興中華,不是成為西方化的中國,而是振興具有東方特色的中華文明,這才是更加長遠和持久的道路。國家的複興首要就是民族文化的複興,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議采用黃帝紀年,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民族文化自信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

在實作民族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魅力的文化之一。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既能促進互相了解和尊重,也能促進共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文明的瑰寶,人類應該維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财富。中國應該保持自信、開放的态度,與世界各國加強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動各國之間的文化多樣性和文明共存。

建議采用黃帝紀年,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總之,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是可以調和的,通過重新審視和采用具有華夏文明特色的紀年方式、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同時與世界其他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可以實作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世界文化的共融。這将為中華複興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