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 | 華以剛:訓練局往事

奧運會如火如荼,許多奧運代表隊的準備工作都在訓練局完成。在本文中,作為訓練委員會的老同志,我想記錄一下訓練委員會的過去。

記憶 | 華以剛:訓練局往事

華一剛為李明軒拍攝特寫照

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幾支奧運代表隊的準備工作已經在訓練局完成,這已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雖然這些小組不直接受訓練局的管轄,但訓練局在提供膳食、住宿、訓練、交通、文化教育和康複理療等全方位後勤支助方面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

宿舍場地

1965年12月,我從上海圍棋更新為國民圍棋。當時,國家隊機關的名稱不是現在的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而是叫北京體育學院體育部,是國家體育委員會的直接機關之一。我的大部分青春都在這裡度過。

中央人民政府體育委員會于1952年11月成立,俗稱國家體育委員會,或稱國家體育委員會。1998年3月,國家體育委員會正式改組為國家體育總局,并于4月6日正式挂牌。北京體育學院曾是國家體育委員會的直接機構,1993年升格為北京體育大學,隸屬關系保持不變。體育部門最初被用作國家隊的名稱。體育學院升格為體育學院後,按照教育部門的慣例,體育系更新為體育學院,此時北京體育學院的體育系早已更名為訓練局,沒有人注意老名的推廣與否。

我剛來國家隊的時候,訓練局大樓就在體育場的路上。車牌号是體育場路2号。後來他搬到了天壇東路,成為中國棋學院的鄰居。訓練局舊址已改建為國家體育總局辦公樓。

舊的教育訓練委員會大樓由六層組成,五層和六層用于女性宿舍,三層和四層用于男孩宿舍。一樓以醫療服務、食堂和行政服務為主,二樓主要是局上司辦公室、局辦公室、局黨委人事辦公室、教育訓練辦公室。運動員宿舍一般為156平方米,住2或3人。特别是:宿舍建于20世紀60年代,地闆實際上是實木地闆。衆所周知,當時國家經濟十分艱難,鋪設水泥當然更具成本效益。據上級官方通訊,周總理準許了施工方案,稱運動員傷勢較多,水泥地闆又濕又冷,不利于接縫,是以特别準許實木地闆。不起眼的曆史事實是令人心動的。為了便于清洗,每間客房都配有洗臉盆。暖氣是北京常見的熱水。大樓内不設電梯。後來聽說,這是因為當時規定七層以上的建築物(含)都配備了電梯。

記憶 | 華以剛:訓練局往事

北京體育場

當時,場館以北京體育場為中心,西側與遊泳池相連,東側與練習廳相連。雖然這三個場館功能不同,但彼此相連,一個接一個,相當紮實,引以為傲。這麼大的建築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并非易事。他們與我的命運對話了很長一段時間。

1962年,陳毅副總理親自倡導六城兒童棋局,在體育場三樓東西會議廳舉行。我和我的哥哥王彥南,老師魏師兄和棋友同僚就認識了。陳先生專心緻志地觀看了《中國體育報》記者拍攝的王偉南和我比賽的照片,并成為訓練局、中國棋學院、中國體育日報、中國棋學院杭州分院、上海棋學院等機關的展品。《新民晚報》近年來也有一個大新聞。

1985年11月20日,第一場中日圍棋比賽,俞衛平與日本大師藤澤秀航之間的主戰,預定在體育場一樓的西會議室舉行。當時,央視體育部主任朱繼峰先生适應了目前形勢,擔當了決定性的角色,決定直播,進而打造了央視圍棋直播的第一階段。成千上萬的觀衆觀看了王與我的聯合演講。此後,中央電視台和當地電視台被帶動進行直播,錄制圍棋節目成為常态,說象棋成為職業棋手的正常工作。

記憶 | 華以剛:訓練局往事

1962年,陳毅觀看了六城兒童棋局,小棋手華一剛(右)、王偉南(左)

我記得很清楚,國家圍棋隊的日常訓練基本上是在體育場五樓的會議室裡安排的。當會議室有其他任務或需要維修時,也可以使用遊泳池室。

在沒有比賽任務的情況下,練習場是運動隊日常訓練的主要場所。最寬的内部是籃球場和排球場。在體育場的兩側有一個大的落地網格,兩個非常寬的長廊,這不是用于通道,而是乒乓球,潛水和其他項目的訓練場。演習廳北端設為舉重廳,為避免幹擾,確定安全,演習廳北門永久上鎖,所有人員出入均采用南門。

除主體育場建築外,還有網球場、室外田徑場、室外足球場等場館。後來,乒乓球館、體操館、羽毛球館、舉重館、室内田徑場和運動員新宿舍相繼建成,訓練局日新月異。

生命的節奏

國家隊的食品标準是每天1.80元,在1960年代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高的标準。當時,住在學校的學生的食品标準一般為每月12元,即每天0.4元。根據這一标準,國家隊運動員很可能每月從工資中扣除12元餐費。遇到節假日或家事假,有些人不吃運動爐,可以提前為"退休",即每天返還0.4元。

當時,國家隊統一規定,每支球隊必須早點出去鍛煉,早上大概6點左右,起床的鐘聲響徹整個大樓,持續時間相當長,不起床都很困難。十五分鐘後,鐘聲又開始了,這叫收集鐘,隊伍排成一排,數人數,晨練開始,具體形式由隊教練決定。在20世紀60年代的北京,冬天氣溫較低10度是很常見的。國家體育委老隊長榮高軒經常在冬初檢查隊員,習慣騎機車去戶外田徑。他喊出了許多運動員的名字,并親切地向他們打招呼。其中,圍棋選手簡直就是"雞鶴組",榮老一眼就會認出:"你們就是圍棋隊。"

記憶 | 華以剛:訓練局往事

龍潭西湖公園

我們很快發現,在距離訓練局側門不遠處,有一個不準入場的龍潭西湖公園,大小适中,圓周約800米,相當于田徑兩圈。很多隊員喜歡在清晨跑一圈。既然有龍潭西湖,就一定有龍潭東湖。這龍潭東湖可以大得多,周大有幾千米,有一個大有小的兩湖心島,小湖心島沒有任何建築物,最近的近海約100米。在無法進行正常職業訓練的特殊時代,小湖新島及其附屬水域已成為曹志林、邱欣、黃德勳等年輕隊員的私人天堂。大夏,我們跑到龍潭湖,舉着運動短褲等輕便的衣服,側身遊到小湖心島,把衣服放在島上,開始玩。

教育訓練委員會也有統一午休時間的習慣。像晨練一樣,下午有起床和設定鈴聲。晚上10:00有一個熄燈鈴.m。說訓練局的生活節奏是半軍事化的,這絕不為過。在國家隊待了很長時間後,很容易對鈴聲産生一些依賴,這就是指令。國家隊運動員的日常生活可謂艱苦而簡單。進一步細化,就是理想心,把宿舍、訓練場、食堂,這三點一條線,辛苦拼。在教練席上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觀點:給運動員家事假,路算(當時沒有飛機和高鐵,全程綠火車最友善),半個月就快了。但這項運動平均需要大約兩個月的時間才能恢複到賽前水準。是以,國家隊運動員幾乎不可能享受國家規定的年度家庭假。

當時,國家體育委對訓練工作有一個響亮的口号叫"三從一",即從困難、嚴格、從實際需要出發,開展大規模的運動訓練。進一步細化為"每周50小時",意味着在每周工作六天一天的制度下,平均列車每天至少八小時。即使您在周日根本沒有休息時間,也可以乘坐7個小時的火車。在所有運動隊中,也許隻有圍棋隊對此并不特别苛刻。至于我的新豆腐店,又累又開心。

籃球合作夥伴

雖然訓練局的隊伍吃了一鍋飯,但各自屬于訓練,不去交換。1966年後,異常的訓練條件為兄弟倆互相交流打開了大門。吳偉、曹志琳、邱昕和我成為國家田徑女子籃球隊的籃球搭檔。他們是何祖芬(短跑),沈素英(短跑),肖潔平(跳遠),楊淑賢(鐵餅)。我們彼此成為朋友,可能是因為圍棋隊的身體素質、球技太差,在男隊幹脆"找不到對手",而他們中有幾個是項目中的領軍人物,在女隊也很難找到合适的對手。由于雙方各自項目的訓練都進入了自流狀态,是以簡直是一筆不慢。他們的平均年齡比我們略大,他們的兄弟姐妹相處得很好。

記憶 | 華以剛:訓練局往事

訓練局食堂經常吃早餐,在運動員桌上堆放一些刀豆,讓大家幫忙撕扯,多花點時間,卻成為約定時間在幾點鐘打籃球的好時機:"還是3p.m.?""我甚至不知道是誰先提出來的。對方回答說:"好吧!即使是預約。4比4 如果我們打籃球,就跑不了,占用的空間太大了,是以打半場。每場比賽十分,一次三到五局,簡而言之,是單數。那時,還有為喘氣而戰,一勝不負。但打完之後,忘了,沒人記得雙方的總分。給人的印象是,雙方是站在同一邊的。想想看,如果分數太寬,興趣就不會那麼高。我們遊戲的目的是鍛煉和享受它。即使輸球的一方被罰買了一杯冷飲等等,也從未有過——生活節奏不一樣,除了玩,平時不容易在任何時候見面。

說起球風,圍棋隊還是個紳士,基本上不會主動随意打妹妹。相反,姐妹倆更辣,聽到清脆的"啪"聲,那一定是大巴拍了拍我們汗流浃背的裸露的胳膊,于是我們笑了起來,沒人數,繼續玩。

震撼心靈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國圍隊住的宿舍裡隻有王偉南和我。在我的睡夢中,房間的螢幕穿過窗簾,重重地落在地上,我被吵醒了,突然清醒地感覺到:地震,非常強烈的地震。我碰巧在1966年北京地震發生時,白天訓練時,經過親身經曆,對自然地震有了一定的情感了解。但這次比煙台好多了。我坐在床上看着手表:4:52。我隻聽到了走廊的轟鳴聲。我沒有一點急于逃避這種感覺,甚至想過是否簡單地起床并擺脫晨練。我躺下,想等到天亮。沒想到我躺下了,竟然成了訓練局宿舍裡上百名運動員中唯一的。

記憶 | 華以剛:訓練局往事

王偉南特寫攝影:李明軒

過了一會兒,王燕男敲了敲門進來:"你還好,還睡着嗎?跟我來!"

"這麼早?"早餐很早!"

"什麼早餐,團隊都在數人,看看有沒有意外,我到處都找不到你,特别是樓上,有餘震!"

燕南同志們都是按照組織,冒着餘震來接我,謝謝都來不及了,更别提不聽勸告了。片刻看到地闆,門口人群,三人一堆,五人一組。很多人都有一種逃避、快樂的表情。聽說有些女隊員,不看住在最高的5樓,6樓,逃生速度不能慢,一個彎下,沖下樓才發現對方的王冠不是一頭狼。有人帶着本能的複制品逃走了,樓下卻發現抄襲了餐巾紙盒等等,不能指望對方會笑着看着對方。那天在早餐桌上,隔壁桌上似乎有人在談論誰是圍棋隊的一員,誰在如何做。替代方案始終是主題。

從當天早上開始,各隊接到通知,為了避免餘震,盡量不進入大樓,大家都去了練習場臨時避難。沒想到,僅僅一兩天,新體育雜志社長嚴克強就來找我了。總統是後來推出中日圍棋遊戲的人。這位鐵杆國際象棋迷希望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來下教練國際象棋。我心裡想在哪裡?順口對彙編:"有餘震,我不敢進樓拿棋子!""沒關系,你把宿舍鑰匙給我,我進去拿!"我忽然無言以對,渾身都是水,難以收集,隻能用象棋。

當天的晚餐時,運動員餐廳還經常在晚餐後供應水果。那天是西瓜。我讨厭吃西瓜來使嘴裡滿是果汁,總是喜歡帶上樓去吃,即使那天也不例外。就在4樓洗臉盆吃西瓜的時候,大樓明顯搖晃着——又震動了!說到很晚然後快,在這一刻,一樓餐廳走出來的"砰"一聲巨響。那是數百人整齊地拍打着桌子上的筷子和勺子的巨響。數百名運動員反應非常迅速,如此一緻,以至于他們能夠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完成比賽。我在4樓聽到了。極度震驚,連自己都難以解釋:不僅吃西瓜,還聽着逃生亞星的喧鬧聲!

食堂故事

教育訓練委員會的高标準食物容易浪費。曹志林、邱欣和我調到國家隊,乘火車到北京途中途經德州,買了一隻雞,吃不下就帶到了北京。教育訓練局的好吃,想不出吃吧,孩子不知怎麼給第一時間需要的人,腌雞不上幾天黴,隻能扔掉。最後,我們三個人在教育訓練委員會的内部出版物中被點名批評。

記憶 | 華以剛:訓練局往事

華一剛(右)和衛平(左)聽吳清遠的教誨

1986年,我擔任國家圍棋隊的副隊長,領隊。我們直接調來了一批來自各省市的優秀苗木,以昌峪、洛柴河、龔崗、錢玉萍、周鶴陽為代表的一批當時被調入。當年輕球員來的時候,我發現他們更浪費,有變得更糟的傾向。他們不考慮是否吃,再進盤,不能一下子就倒出來,包括整塊豬排、整條雞腿等等,顯然到了不得不管理的地步。我也認為,我比這些孩子大幾歲,不懂風,管理必須注意方式和方法,才能以取得成果為目标,不能讓他們産生阻力。

很快,一個好機會來了。《人民日報》刊登了何厚铧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次短暫通路,他的遊記《了解他們吃什麼》提到,德國餐的最後一口一定是面包,用來擦去盤子裡的果汁,然後吃掉。我會把這篇文章分發給大家,讓團隊成員寫下閱讀的感覺。每個人都興緻勃勃,寫得非常仔細。我對羅柴河的閱讀後感覺感到特别驚喜。當時,我的評論是:"主題清晰,寫作流暢,有一定的寫作技巧,詞彙量也豐富。"我贊揚你對寫作的認真态度,然後強調需要将其付諸行動。我在食堂裡仔細觀察,浪費食物的壞習慣被逆轉了,但并沒有根除。我又舉了幾個例子。後來,團隊成員無論在哪裡吃自助餐,都是模範,這一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這些往事在常的談話中可能涉及,但很少公開寫,話題難免瑣碎,而是個人真實的東西。以後會有一些故事要講。(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