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疏肝解郁,利氣化痰治療抑郁症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一女28歲,主訴:口苦,脅痛,納少,煩悶,睡眠少,多夢,口服百憂解。刻診:沉默寡言,表情呆滞,面色不華,月經經色色黑,舌苔白,脈弦。西醫診斷:抑郁症。中醫診斷:郁症。辨證:肝氣郁結,痰火擾心。治法:疏肝解郁,利氣化痰。

方藥:用逍遙散和溫膽湯化裁。柴胡15g,當歸15g,白芍15g,雲茯苓20g,半夏20g,炙甘草15g,枳殼10g,竹茹15g,陳皮10g,姜、棗各10g,川芎10g,炒栀子10g,酸棗仁20g,延胡索15g,靈芝10g。服3周後停服西藥百憂解,面轉紅潤,對話流利,感覺良好,經色由暗轉紅,睡眠良好。

疏肝解郁,利氣化痰治療抑郁症

痰火擾心是一種中醫病證名。該病是指痰火上擾心神,火熱痰濁引起神志錯亂的病變。如神志失常,言語錯亂,甚至狂躁妄動,舌尖紅苔黃膩,脈滑數。多見于精神分裂症和癔病等。多因精神刺激,思慮郁怒,氣郁化火煉液為痰,痰火内盛;或者外感熱邪,熱灼液熬為痰,熱痰内擾心神所引起。

“痰火擾心證”又稱“痰火擾神證”。顧名思義,它是以狂躁、神昏等神志失常及痰熱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此證臨床表現輕則煩躁不甯、失眠多夢,甚或狂躁、神昏谵語。而痰熱症狀則可表現為胸悶氣粗、咯吐黃痰、喉間痰鳴、發熱口渴、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其“狂躁”者可能出現打人毀物、不避親疏、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的表現。

中醫所稱之“痰”,有着“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為可見、可觸及或聞之有聲的痰,也就是百姓們日常所知的痰;而無形之痰主要指一些停留在髒腑、經絡、肌膚等部位的痰。無形之痰可以表現出痰證的症狀和體征,如形體肥胖、舌苔膩、脈滑等,我們今天所說的“痰”即指無形之痰。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痰火”呢?

病因分為外感熱病和内傷雜病兩種,多因精神刺激,思慮動怒,氣郁化火,煉液為痰而緻痰火内盛;或因外感溫熱、濕熱病邪,熱邪煎熬、煉液為痰,痰火内擾而成。

(1)外感熱病中,痰熱擾心,故煩躁不甯、失眠多夢

(2)痰火蒙蔽心竅,擾亂神志,故出現各種神志失常表現

(3)痰火内盛,故可見發熱口渴、面紅目赤。内傷雜病中,精神刺激使痰火閉擾心神引起神志失常,痰火内壅造成氣機不暢等。

需要注意的是,痰火擾心證有時容易與痰蒙心神證混淆。兩證均可由情志所傷引起,均可出現神志、意識的異常。但痰蒙心神的異常以意識模糊、抑郁、錯亂、癡呆為主,無明顯火熱證的表現;痰火擾心則是既要有“痰”,也要有“火”,以狂躁、谵語等動而多躁的表現為主。

  說到“痰”,不是學中醫的人經常想到吐出的“痰”。

疏肝解郁,利氣化痰治療抑郁症

  實際上,中醫學中“痰”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頭目眩暈、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這種看不見的痰,就是無形之痰。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的産生主要與肺、脾有關系。肺主呼吸,調氣。

  當邪氣侵襲肺時,容易導緻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髒器。

  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内停凝結成痰。

  對于“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熱痰、濕痰及燥痰等。

  寒痰

  痰是白色的,病人怕寒冷,愛喝熱的,舌苔薄白。這種情況是由寒冷的感覺造成的。患者可以使用陳皮、桔梗等泡水,同時可以治感冒。

疏肝解郁,利氣化痰治療抑郁症

  熱痰

  痰黃黏稠,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寒發高熱數天後,轉化而來,病人怕熱喜歡喝涼的,舌紅苔黃。此時就要清熱化痰了。飲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鮮竹瀝水或者梨汁。

痰火擾心的中醫療法

  1、心虛膽怯

  症狀:心悸不甯,善驚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夢而易驚醒,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

  常用藥:龍齒、琥珀、酸棗仁、遠志、茯神、人參、茯苓、山藥、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狀: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方藥:歸脾東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

疏肝解郁,利氣化痰治療抑郁症

  3、心陽不振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合參附東加減。

  常用藥:桂枝、附子、人參、黃芪、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蛎。

  4、水飲淩心

  症狀: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惡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甯心安神。方藥:苓桂術甘東加減。

常用藥: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術、黃芪、遠志、茯神、酸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