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疏肝解郁,利气化痰治疗抑郁症

作者:经方中医张先生

一女28岁,主诉:口苦,胁痛,纳少,烦闷,睡眠少,多梦,口服百忧解。刻诊:沉默寡言,表情呆滞,面色不华,月经经色色黑,舌苔白,脉弦。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症。辨证:肝气郁结,痰火扰心。治法:疏肝解郁,利气化痰。

方药:用逍遥散和温胆汤化裁。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云茯苓20g,半夏20g,炙甘草15g,枳壳10g,竹茹15g,陈皮10g,姜、枣各10g,川芎10g,炒栀子10g,酸枣仁20g,延胡索15g,灵芝10g。服3周后停服西药百忧解,面转红润,对话流利,感觉良好,经色由暗转红,睡眠良好。

疏肝解郁,利气化痰治疗抑郁症

痰火扰心是一种中医病证名。该病是指痰火上扰心神,火热痰浊引起神志错乱的病变。如神志失常,言语错乱,甚至狂躁妄动,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癔病等。多因精神刺激,思虑郁怒,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内盛;或者外感热邪,热灼液熬为痰,热痰内扰心神所引起。

“痰火扰心证”又称“痰火扰神证”。顾名思义,它是以狂躁、神昏等神志失常及痰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此证临床表现轻则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甚或狂躁、神昏谵语。而痰热症状则可表现为胸闷气粗、咯吐黄痰、喉间痰鸣、发热口渴、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狂躁”者可能出现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的表现。

中医所称之“痰”,有着“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为可见、可触及或闻之有声的痰,也就是百姓们日常所知的痰;而无形之痰主要指一些停留在脏腑、经络、肌肤等部位的痰。无形之痰可以表现出痰证的症状和体征,如形体肥胖、舌苔腻、脉滑等,我们今天所说的“痰”即指无形之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痰火”呢?

病因分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两种,多因精神刺激,思虑动怒,气郁化火,炼液为痰而致痰火内盛;或因外感温热、湿热病邪,热邪煎熬、炼液为痰,痰火内扰而成。

(1)外感热病中,痰热扰心,故烦躁不宁、失眠多梦

(2)痰火蒙蔽心窍,扰乱神志,故出现各种神志失常表现

(3)痰火内盛,故可见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内伤杂病中,精神刺激使痰火闭扰心神引起神志失常,痰火内壅造成气机不畅等。

需要注意的是,痰火扰心证有时容易与痰蒙心神证混淆。两证均可由情志所伤引起,均可出现神志、意识的异常。但痰蒙心神的异常以意识模糊、抑郁、错乱、痴呆为主,无明显火热证的表现;痰火扰心则是既要有“痰”,也要有“火”,以狂躁、谵语等动而多躁的表现为主。

  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经常想到吐出的“痰”。

疏肝解郁,利气化痰治疗抑郁症

  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系。肺主呼吸,调气。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对于“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

  痰是白色的,病人怕寒冷,爱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是由寒冷的感觉造成的。患者可以使用陈皮、桔梗等泡水,同时可以治感冒。

疏肝解郁,利气化痰治疗抑郁症

  热痰

  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痰火扰心的中医疗法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疏肝解郁,利气化痰治疗抑郁症

  3、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