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絲路對話| 哈薩克斯坦漢學家阿迪力·卡烏肯諾夫:做各國不同文化互鑒的“擺渡人”

作者:大風新聞

阿迪力·卡烏肯諾夫曾在山東、北京等地留學,對中國發展變化有着深刻感受。傳回哈薩克斯坦後,他一直從事中國研究相關工作,如今擔任哈總統戰略研究所首席專家。他近日接受中國媒體專訪,講述自己的漢學之路及中亞漢學研究特色,并從漢學家的視角解析哈中關系、中亞與中國的人文合作與文明互鑒,分享中亞與中國文化智慧帶給“大變局”時代的啟發。

受訪者簡介

絲路對話| 哈薩克斯坦漢學家阿迪力·卡烏肯諾夫:做各國不同文化互鑒的“擺渡人”

阿迪力·卡烏肯諾夫,漢學家,哈總統戰略研究所首席專家、國際問題專家。專注中國哲學研究,熱愛中國國術、象棋等中國文化。曾在山東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系統學習中國知識,深入感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曾發表百餘篇關于哈中關系發展的文章,參與撰寫多部關于中國外交及社會經濟發展著作。是一位中國社會觀察家、中國文化傳播傳播者。

記者:您曾留學山東、北京等地,那裡是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對您成為漢學家及開展漢學研究有何影響?

卡烏肯諾夫:我在中學時代就對曆史、地理學科感興趣,喜歡研究東方文化。哈薩克斯坦地處亞洲中部,卻對古老的東方文明不甚了解。中學畢業後,我進入哈薩克斯坦國立師範大學,選擇了曆史系東方學專業。那時的中國已取得快速發展,有關中國的資訊引起我的極大興趣。

我曾走過中國許多城市,觸摸過多樣的文化生活,山東、杭州、西安等省市讓我看到中國深厚的曆史文明與文化脈絡。于是大學畢業後,我選擇去山東師範大學繼續學習。山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孔子的故鄉,儒家文化傳承之地,我選擇在此感受曆史文脈和聖人哲思。山東人熱情好客、包容豁達且樂于助人。我的中國老師、同學對我學習中國文化、曆史和語言産生了重要影響。

當我畢業回到哈薩克斯坦後,我依舊沒有放棄對中國的熱愛,這也讓我深刻意識到,了解中國需要融入中國現實。于是在2015年我再次到中國,進入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繼續深入對文化學、法學和政治學等專業知識的學習。

如今,對中國的研究不僅是我的專業選擇,更是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早已融入我的日常生活。

絲路對話| 哈薩克斯坦漢學家阿迪力·卡烏肯諾夫:做各國不同文化互鑒的“擺渡人”

2023年冬,阿迪力·卡烏肯諾夫在華體驗中國文化 受訪者供圖

記者:您欣賞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是誰,為什麼?

卡烏肯諾夫:我最欣賞孔子及其為代表的儒家哲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倫理型文化。儒學是入世哲學,是一種精神養料,人們可以突破宗教、種族以及文化範疇,從儒家思想中尋找到自己對哲學問題的答案和靈感。通過對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借鑒,為世界哲學的多樣性和一體性提供了一些見證。

我認為,中國哲學之是以特殊,是因為它不僅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史之中。中國哲學與中華文化相融合的理念和思想深刻而又生動,如今已在全世界範圍内吸引衆多中國哲學愛好者和研究者。

中國哲學是世界文明的寶庫,不僅對亞洲文明生态的塑造産生巨大影響,也對人類認識世界、對中西文化交流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在文明交流與互鑒過程中,漢學及漢學家可扮演什麼角色?

卡烏肯諾夫:中西方對于漢學的研究,能夠使得雙方在不同文化映照中豐富自己,這對于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都會帶來幫助。

漢學是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學問,是中國之外的世界對中國的觀察與思考。研究漢學需要具備深厚的學科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不同文明的深度對話,通過研究漢學,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這當中,漢學家可充分發揮并利用跨文化資源優勢,成為各國不同文化互鑒的“擺渡人”。

絲路對話| 哈薩克斯坦漢學家阿迪力·卡烏肯諾夫:做各國不同文化互鑒的“擺渡人”

2016年,來自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24個國家的32位優秀青年漢學家在西安參加“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

我還想指出一點,随着時代推進,“中國學”概念已涵蓋傳統意義上的漢學範疇。“中國學”的研究對象也不再局限于傳統中國的語言、曆史與文化,而是擴充至中國政治、經濟、科學、外交等領域。作為外國認識中國過去和現在的綜合性學問,研究“中國學”,可增進對不同文明與文化形态的尊重和了解。

記者:漢學在哈薩克斯坦及中亞的發展現狀如何,相較于歐美國家的漢學研究有何不同?

卡烏肯諾夫:近年來,中亞國家正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絲綢之路複興正在成為現實,這使得中亞國家對中國研究的興趣與需求不斷增加。

在哈薩克斯坦,漢學仍是一門年輕學科,這也是與歐美國家漢學研究的最大差別。相較于歐美高等學府很早以前就将漢學作為人文學科的一門正式學科,漢學在哈薩克斯坦發展仍面臨着專業機構、專家資源、研究資料短缺等問題,這在中亞國家中亦普遍存在。

但同時,年輕也有其優勢存在。哈薩克斯坦漢學家乃至中亞的漢學家,思想觀點更加開放、包容、活躍;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方法或更加多元。我們的研究者正學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國,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更多依靠西方國家媒介。

記者:作為漢學家,您怎麼看待中亞與中國的人文合作,中亞與中國之間如何文明互鑒?

卡烏肯諾夫:哈薩克斯坦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中亞大國。作為遊牧民族的後代,哈薩克斯坦人保留了草原文化與文明的特質,即自由開放、崇信重義。同時,受曆史和政治等因素影響,哈薩克斯坦在社會文化、風俗禮儀等方面與俄羅斯和西方有相似之處,與中國文化也淵源相近,但又有所差異,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塑造了哈薩克斯坦的文化包容度。

作為一名研究中國的學者,我認為教育在哈中兩國文化合作中十分重要,未來需要增設聯合大學、科學實驗室以及交流項目等。此外,學漢語在中亞年輕人中非常流行,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将為兩國從旅遊到高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創造一個新的交流平台。

哈中互為鄰國,協同發展是實作共同繁榮的直接途徑。加強文化交流,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增強兩國文化吸引力,對彼此增進互信,化解誤解與猜忌也是十分必要的。

記者: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您看來,中亞與中國文化中的哪些理念能為化解沖突、增進了解帶來啟發?

卡烏肯諾夫:中亞國家與中國為世界樹立了合作典範。

目前國際社會秩序正在發生變化,地區格局更加複雜化,一些國家的人民正生活在對軍事沖突的恐懼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亞國家與中國的信任關系,成為地區安全與合作的保障。

中亞多國和中國同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上海合作組織已發展成為最權威的跨區域組織之一,是全面應對安全挑戰、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深化文明對話的有效機制,這為各方營造了真正的友誼和信任氛圍。本組織所倡導的“上海精神”,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生動範例,成員國友好合作發展,也将優化亞歐大陸政治景觀。

來源:中新社 K2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