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嫌“土氣”,現在搶着穿,保暖内衣越做越薄,越賣越多

作者:小新體育 說

中國商報(記者 冉隆楠 見習記者 于佳鑫)全國多地近日大幅降溫,再度帶動了保暖内衣這一禦寒“神器”的銷量。無論是線上銷售資料還是行業從業者均回報,今冬以來保暖内衣的銷量比往年有所增長,其中羊毛蠶絲款成為今年的新流行。

加厚款、輕薄款、抑菌款......曾被消費者認為“土氣”的保暖内衣,如今在面料技術和外形設計上越來越“卷”,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服裝行業專家認為,未來,保暖内衣在時尚性和功能性方面還将“卷”出新高。

曾經嫌“土氣”,現在搶着穿,保暖内衣越做越薄,越賣越多

服裝店上架的女裝産品資料圖。(圖檔由攝圖網提供)

銷量同比上升

“去年受疫情影響,冬天也沒什麼人出門。今年出門的人多了,再加上降溫比較明顯,生意确實好了不少。”遼甯省某市的針織品零售商劉女士近日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盡管售價比去年有小幅上調,但入冬以來,其經銷的保暖内衣一直賣得不錯。

随着近段時間多地氣溫驟降,保暖内衣這一禦寒“神器”的銷量也節節攀升。飛瓜商品資料大盤顯示,近一個月來,僅抖音平台的保暖套裝銷售額就已突破1億元,GMV增長率達36.94%,多日浏覽量突破1000萬。

曾經嫌“土氣”,現在搶着穿,保暖内衣越做越薄,越賣越多

抖音近30天以來保暖套裝銷售額突破1億元。(圖檔截自2023年12月14日飛瓜商品資料大盤)

也有些消費者被寒潮打得“措手不及”,直接通過即時管道下單保暖内衣。在美團外賣界面,不少生活超市銷售的保暖内衣套裝都顯示為“剛剛有使用者下單”狀态。

“保暖内衣長期以來對北方地區的消費者,尤其是對工薪階層來說,都算得上是冬季的剛需品。”服裝産業分析師楊大筠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劉女士也告訴記者,身處國内冬季氣溫最低的地區,加厚和内層加絨的款式在當地賣得最好。

另一方面,哈爾濱等冰雪旅遊城市的突然爆火,也讓許多處在啟程前“物資準備”階段的南方遊客“鑽研”起了保暖内衣。

“尊敬的東北老師,我在哈爾濱穿這麼厚的保暖内衣夠用嗎?”在社交平台上,有些幽默的南方網友這樣提問。

對此,“東北老師”的回答也很實在:“來這裡,時尚靠邊站,抗凍保命才是最要緊的。”

老品牌轉型,新品牌入局

作為保暖“剛需裝備”之一,保暖内衣每年寒冬都是熱銷的産品。而在保暖内衣賽道上,新老品牌同台競技,打法各有特色。

在天貓榜單保暖套裝熱銷榜及好評榜上,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處于榜單前列的品牌既有貓人、三福、浪莎、紅豆等經典老品牌,也有蕉内、蕉下、ubras等新銳品牌。

其中,老品牌轉型成功的典例莫過于貓人。事實上,貓人自創立之初便将研發重心集中于面料上,天然具有“科技基因”,但因為品類拓展失焦等問題,貓人的業績一度陷入虧損狀态。

2015年,貓人啟動數字化轉型,業績實作回暖。去年,貓人重新将品牌定位确立為“科技内衣”。到今年9月,品牌旗下爆款“熱八度”系列已更新至3.0版本,新加入的“康綸航天纖維”和“中空翼暖”技術,助力其保暖性能再度進階。

“老客戶回購,确實是保暖又輕薄的款式。”一名購買了“熱八度”3.0中厚款的消費者說。

在戰績方面,貓人入冬以來的表現十分亮眼。公開資料顯示,今年“雙11”促銷期間,貓人在天貓、唯品會、抖音、京東等各大電商平台内衣行業榜上穩居前三,在抖音商城“雙11”好物節巅峰品牌榜内衣類目排名第一,線上線下全管道成交金額同比增長60%。

賽道中的另一批玩家,則是以蕉内為代表的新銳品牌。

針對不同溫度推出的“熱皮保暖衣”系列産品,讓蕉内在這個冬天“赢麻了”。在天貓旗艦店内,“熱皮3系”保暖套裝總銷量顯示為20萬+,當月超4萬人付款,“熱皮302++”“熱皮301+”等産品月售也均在1萬件以上。在抖音平台上,近30天内“熱皮501+”和“熱皮301+”的銷售額均突破100萬元。

“價格雖然稍微貴一點,但效果真的超出我的想象,很薄但相當保暖,省去了冬天衣服繁多的麻煩。”一名選購了“熱皮3系”的男性消費者說。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兩類服裝品牌外,Lululemon等戶外運動品牌近年來也在強勢切入保暖内衣賽道。

“保暖内衣要求兼具保溫性和透氣性,與一些運動服飾的要求相契合。現在,也有不少人把Lululemon的瑜伽褲當作打底褲穿。”楊大筠說。

在定價方面,大多數保暖内衣老品牌的售價還停留在幾十元。在零售商劉女士的門店内,單價超過100元的商品已經算是比較昂貴的款式了。而蕉内、蕉下等新銳品牌的售價相對更高,一套“熱皮703+++”的售價為559元。

楊大筠認為,新老品牌在定價上存在不同政策。“老品牌主要走平價路線,強化消費者對品牌口碑的認可。而新品牌則更具有時尚、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定價也會相對較高。”

“卷”出新花樣

往前追溯20年,消費者對于保暖内衣的選擇遠不如現在豐富。

在來自遼甯的中年消費者黃女士的印象中,最早的保暖内衣幾乎都是純棉印花或純色的款式。“老式秋衣秋褲是20世紀90年代末火起來的,比較有名的牌子有三槍、紅豆、頂呱呱這些,差不多2010年前後還有不少人在穿這種款式。”黃女士對記者說。

據黃女士回憶,老式保暖内衣剛問世時曾掀起過不小的風潮,當地也曾開設了不少零售店。但是,風靡一時的老式保暖内衣仍有許多不可避免的問題。

“面料不完全貼身,穿一穿、洗一洗還會越來越懈,容易透風。還有一段時間流行過‘三層保暖’這種款式,但是非常臃腫,穿上毛衣和外套後,很難自由活動。”黃女士說。

近年來,伴随着服裝工藝的更新,消費者也開始對保暖内衣的功能性、舒适性和時尚性提出更高要求。去年,TMIC天貓新品創新中心等機構聯合釋出了《保暖内衣品類洞察報告》,指出保暖内衣行業從2000年左右開始由“剛需意識期”進入“功能更新期”,繼而在2010年後進入“場景延伸期”,産品的各類功能和适用場合比最初時已經實作了明顯拓展。

中國商報記者經過對電商平台中的保暖内衣進行分類後發現,目前這一行業已細分出科技保暖、輕薄美體等不同垂類,前者常通過遠紅外、吸濕、吸光等技術手段及中空纖維材料實作保溫蓄熱,并加入羊毛、羊絨、蠶絲等材質提升保暖性,後者則更強調輕盈、裸感、無痕等性能。除此之外,抗菌、抗靜電等技術也開始成為保暖内衣的賣點。

“今年羊毛蠶絲的款式比較流行,做得比較多。”山東某保暖内衣工廠的一名負責人告訴中國商報記者。據該負責人透露,這幾年廠裡在加工技術上不斷提升,産品針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也做了不同的細分,“一些比較厚的款式,想買的人肯定也是以禦寒為主,但像輕薄的、修身的更受年輕人喜愛。”

“随着技術繼續更新,未來保暖内衣一定會越做越薄,但也會越做越保暖。”楊大筠說。

在楊大筠看來,時尚化和功能化将是保暖内衣未來發展的兩大趨勢。

過去,保暖内衣常被視為“土氣”的代名詞,身穿保暖内衣的人總會想辦法把它們藏起來。“最近,保暖内衣外穿也開始成為潮流趨勢了。”楊大筠說,“像Lululemon等品牌推出的保暖上衣和下裝在設計上越來越時尚美觀,外穿也不會尴尬。”

另一方面,保暖内衣在功能性上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可以針對不同群體設計有特定需要的保暖内衣,比如中老年群體的膝關節容易疼痛,就可以在這些部位用特定的材料保暖加熱,甚至可以采用保暖内衣與外部儀器相連接配接等方式。”楊大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