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作者:扶汐染

“人一旦有了夢想,怎麼活都是有靈魂的”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前言:

2014年一部名為《爆裂鼓手》的電影屢獲世界衆多電影獎項的提名,這是一部以音樂教育為主題的電影,被無數人冠上了“反勵志片”的頭銜。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電影公映後,在收獲衆多贊譽的同時,也有不少質疑、批評的聲音出現,其大多是指向影片中樂團導師弗萊徹的教育方式。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在衆人心中,電影裡的“教育”應該是像《音樂之聲》那樣,師生自然而然地共同達到生命的和諧與愉悅,亦或是應像《死亡詩社》那樣,教師擔負起救贖青年靈魂的責任。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可是這部《爆裂鼓手》——英文名為《Whiplash》(鞭策)的電影,卻讓許多人大跌眼鏡。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鞭策———“教育溫情”的别樣表達

影片中,早在男主角安德魯參加第一次訓練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導師弗萊徹對音樂近乎變态的挑剔,他那過于激進的教育理念在大部分人眼裡都過于“殘忍”。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因為弗萊徹教學過程中所貫徹的是達爾文主義“适者生存”的理念,認為倘若學生因責罰而自暴自棄,那麼他們注定無法成為強者。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這一份苛責,其實是源自于弗萊徹内心深處“對于音樂的最真誠的愛,以及最理想化的熱情”。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是以他要求學生演奏的音樂必須是不斷趨于完美的,這正是出于對音樂所懷抱的一種最嚴肅、最尊敬的态度。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的耳朵裡容不得任何音調的跑偏與節奏的拖拉,若有人不幸犯錯,他會給你一個糾正的機會,但是若仍無法更正,那麼你将面對弗萊徹那勢不可擋的怒火。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的怒火已經不僅僅是讓你的自尊心受挫這麼簡單了,它如同地獄之火,突然噴發而幾乎讓你的每個毛孔都驚悚地張開。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那些極具侮辱性的、帶刺的言語毫無防備地刺進你的毛孔乃至骨髓,讓你擡不起頭來。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許多學生是以信心全無,放棄了對音樂的追求,不少人正是從以上的這一角度來批評弗萊徹的嚴苛,因為這導緻本該讓人輕松、享受的音樂變成了一場殘酷的角鬥。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不過,我們應該認識到,雖然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音樂,但總有少數人是要“創造”音樂的。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對于隻把音樂當作興趣愛好的人來說,他們當然可以愉快地去學習,不必對自己太過嚴格。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可是對于那些試圖在音樂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的有雄心壯志的人來說,其中顯然不僅隻有“愉快的享樂”。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也就是說,雖然這是一個強調“人人平等”的世界,但是人本身的天賦以及後天的努力,都在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最終站在金字塔頂端被人敬仰的畢竟是極少數的人,而這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付出了多出于常人千百倍的努力。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男主角安德魯屬于“極少數”的陣營,他曾在家庭聚會的飯桌上說,與其活到90歲紅光滿面,但是死後很快就被忘記,他更甯願像查理·帕克那樣,即使33歲就喪生,卻因為在爵士樂方面的傑出表現而能夠被世人銘記。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對于有如此抱負的安德魯來說,遇到同樣有野心,想要培養一個偉大的爵士樂手的導師弗萊徹,是一件幸事。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安德魯在遇到弗萊徹之前,他的意志力并不強大,可能終其一生也找不到一個突破口沖破自己的極限。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之于安德魯,與其說是一個“導師”,不如說正如電影的英文名whiplash一樣,他是一個“鞭策者”。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在弗萊徹的鞭策下,安德魯深切體會到了競争的激烈以及不進則退的殘酷準則。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他吃住都在練習室,因長時間與高強度練習而使手被磨破、出血,而他隻是放入冰塊中冷敷一會,簡單包紮,又繼續練習。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安德魯在演出前出了車禍,躺在血泊中時,腦袋裡也全是鼓點的聲音,他從被撞翻的車子裡爬出來,依然去參加演出。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音樂之于安德魯絕不是茶餘飯後陶冶情操的玩物,而是他整個生命存在的意義所在。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或許有觀衆會為安德魯感到痛惜,認為安德魯是弗萊徹強勢教育下扭曲的産物,但是我們顯然更應該将之了解為,這是一個人傾盡全力、渴望做到傑出時“自覺”的選擇與努力。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隻有這樣的“内因”與“内驅”才可能如此持久而堅韌,同時,安德魯要實作這一異于常人的生命意義,也确實離不開弗萊徹的鞭策。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安德魯與弗萊徹之間已經形成了很深的羁絆,弗萊徹對安德魯愈嚴厲苛刻,安德魯便愈想做得更好,這是一場劍拔弩張的博弈與較量。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不斷以各種殘酷的方法激發安德魯的潛能,推動安德魯不斷向極緻與完美靠近。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這樣的關系類似于歌德筆下的浮士德與魔鬼,表面上看,似乎靡菲斯特在将浮士德導向罪惡,但實質上卻也激發了浮士德的向善之力。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同樣,弗萊徹看似在用他極端的苛責使安德魯走向毀滅,實質上卻是讓安德魯的意志在這場博弈中變得堅強,将自己練就得更為完美。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然而,當《爆裂鼓手》這部電影出現在衆人視野中,導師弗萊徹卻被當作教育的反面教材進行批判,因為他似乎離人文教育所要求的宗旨相去甚遠。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可是,正如弗萊徹自己所說,他所做的,絕不隻是揮揮棍棒這麼簡單,而是要不斷地使他的學生們沖破自己的極限,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也的确看透了一個普通的甚至有點膽怯、窘迫的打鼓少年内心的渴望,它就像一簇微暗的火,被深藏在心底隐隐閃爍着忽明忽暗的光。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這樣的火光,很可能就在少年成年不久後漸漸熄滅,他變成一個簡單的上班族,打鼓成了一項業餘愛好,甚至可能再也拿不起鼓槌,曾經的夢想隻化為一個可以跟兒孫回憶的談資。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但是弗萊徹卻發現了這隻火苗,并且使它愈燃愈烈,難道這不是比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更難的事嗎?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此外,整部電影的基調也抛棄了,傳統教育電影中飽含的溫情,其中的教育理念近乎殘酷。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幾乎很少贊揚學生,他認為,最害人的一句話是:“嗯,還不錯,”這讓人不得不反思,在近些年以來,老師們一直在貫徹的“溫暖教學”、“鼓勵教學”的教育理念是否真的是培養一個學生所必需的?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每一句違心的“鼓勵”,除了讓當事人好受一些外,起不了任何作用,它既不會讓一個人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更不會使人有所長進。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反而是那些雖然刺耳卻中肯、在理的批評,能讓人在面紅耳赤之後,自省、進步、成長。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正如維柯所言:“如果你意識到在某些地方,他受了騙,出了錯或偏離了正道,不要讓他繼續錯下去,而要盡可能地細心選擇該說的話,針對他的毛病給予忠告。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雅典的公民會用公共詛咒貶斥那些誤導迷路的人,他們會控告他違反了人的社會的自然。”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在這層意義上,可以說導師弗萊徹那過于嚴苛的教學,實際上正是一種别樣的“教育溫情”的潛能。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也的确看透了一個普通的,甚至有點膽怯、窘迫的打鼓少年内心的渴望,它就像一簇微暗的火,被深藏在心底隐隐閃爍着忽明忽暗的光。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這樣的火光,很可能就在少年成年不久後漸漸熄滅,他變成一個簡單的上班族,打鼓成了一項業餘愛好,甚至可能再也拿不起鼓槌,曾經的夢想隻化為一個可以跟兒孫回憶的談資。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但是弗萊徹卻發現了這隻火苗,并且使它愈燃愈烈,難道這不是比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更難的事嗎?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此外,整部電影的基調也抛棄了傳統教育電影中飽含的溫情,其中的教育理念近乎殘酷。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幾乎很少贊揚學生,他認為,最害人的一句話是:“嗯,還不錯,”這讓人不得不反思。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在近些年以來,老師們一直在貫徹的“溫暖教學”、“鼓勵教學”的教育理念是否真的是培養一個學生所必需的?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每一句違心的“鼓勵”,除了讓當事人好受一些外,起不了任何作用,它既不會讓一個人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更不會使人有所長進,反而是那些雖然刺耳卻中肯、在理的批評,能讓人在面紅耳赤之後,自省、進步、成長。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正如維柯所言:“如果你意識到在某些地方,他受了騙,出了錯或偏離了正道,不要讓他繼續錯下去。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而要盡可能地細心選擇該說的話,針對他的毛病給予忠告,雅典的公民會用公共詛咒貶斥那些誤導迷路的人,他們會控告他違反了人的社會的自然。”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在這層意義上,可以說導師弗萊徹那過于嚴苛的教學,實際上正是一種别樣的“教育溫情”。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人文教育——培養獨立自由之人

雖然《爆裂鼓手》中的教育理念,有其新穎獨到之處,可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夠成為當下人文教育改革中的楷模,其中仍有不少問題存在。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弗萊徹雖能夠鞭策出一個音樂奇才,但是安德魯卻在一次比一次激烈的較量中,不斷失去自我。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用影片導演的話說:“安德魯最後的成功,雖然讓許多人認為這部電影以喜劇收尾,但其實安德魯内心最純真的東西已經死掉,這其實是一個人的悲劇。”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是以,在為《爆裂鼓手》中的音樂導師弗萊徹“平反”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借此反思,在我們的大學教育中,是否存在可能導緻像安德魯這樣的個人悲劇發生的相關問題?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因為教育首先所要培養的,應是陳寅恪先生所言的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尤其是在傳播媒介發展迅速,資訊碎片化嚴重的當下,保持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思想客觀性,與獨立性是至關重要的。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可是當代大學生卻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與創新的能力,他們要麼無法或者不敢言說與主流思想不同的話語,習慣了沉默,要麼擁有從衆心理,人雲亦雲。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這無疑與教育體系中讓受教育者不夠自由的思想環境有關,是在當下,人人又都在伸張自我,似乎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就是人的終極幸福。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不過我們也都看到,在擁有普遍自由的大學中,催生出的隻是一種混亂不堪的格局,那是一種極端的、盲目的自由,甚至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為所欲為。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這是因為人們總是責備一些大學老師過分嚴苛,而那些對學生過于放縱的老師們卻極少受到指摘,當學生第一次在大學課堂上吃早餐、玩手機甚至睡覺時,講台上的老師并不以為然,于是這些大學生們變本加厲,情況愈演愈烈。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這雖是大學生自身素質的低下與德性的缺陷,但這個缺口卻在一些大學教師的放縱下愈來愈大。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雖然人理應具備基本的道德觀來對自身進行限制,但是道德如水般無形,它也需要制度的規約,需要一個指路人,一個鞭策者,尤其對處于成長期尚未定型的大學生而言。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這也是由于當下教育的兩個極端造成的,我們的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往往太過狹隘,其教育的目的在于考試分數的提高,而禁锢了學生的思想與自由。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到了高等教育,大學環境卻又太過散漫,讓這些剛剛掙脫“牢籠”的學子更加沒有了方向,逐漸怠惰,進而走向平庸。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是以,當下大學環境中的“自由”并不有利于培養具有“自由之思想”的人。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如阿克頓勳爵所言:“自由不是天賦的而是後天習得的。”[5]因為“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決定他的現實的自由”。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而精神世界的開闊與個體的經曆、見聞、學識都息息相關,個體經驗的局限性需要通過接受教育加以改善。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孤陋寡聞的、閉目塞聽的人,不可能真正實作個人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所謂的‘自由選擇’其意義是大打折扣的。”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是以,我們需要在大學中進行實實在在的人文教育,引導學生豐富他們的内在,擴大他們的視野,使之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他們的個人理智逐漸走向健全的理智,而這需要自制和德行的根基。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是以,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地方在于,如何對大學生進行規約,鞭策他們不斷向完美德行靠近。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結語

當下普遍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得大學教育成為了一堵用書本知識壘砌的高牆,卻沒有一個可以讓人文精神、理性精神的陽光照進生命的缺口。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圍困在高牆裡的學生像井底之蛙一般,以為自己所見就是全部真理,鮮有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契機,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甚至缺失那樣的能力,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蜂擁而至的碎片化的資訊面前無法進行有益的思考,人雲亦雲随波逐流,并逐漸成為碎片化的産物。

暗黑勵志片《爆裂鼓手》,藝術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教育體制的探讨

我們的教育應該更加“重視與追尋生命的完整性存在”,也許在諸多大學教育“改革者”的鞭策下,終有一天,能将那高牆砸出一道裂縫,讓人文的曙光照向每一位受教育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