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作者:NewEconomist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來源:新經濟學家智庫綜合自廣發證券、國信證券、平安證券、廣大證券、國投證券、中泰證券、國金證券、粵開證券等。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10、廣發證券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點解讀

(郭磊)

報告摘要

新華社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關于會議精神,我們學習了解如下:

第一,會議總結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關鍵詞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會議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二是“高品質發展”,會議指出“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三是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會議指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四是改革開放,會議指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内生動力”;五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會議指出“必須堅持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這一系清單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目前政策總的架構。

第二,會議對2023年的定調是“經濟恢複發展的一年”,認為2023年“經濟回升向好”;在上述兩個判斷的基礎上,會議探讨了“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問題,指出“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需要注意的是,困難和挑戰除了“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之外,還包括“部分行業産能過剩”,這一點隐含的政策指向值得進一步關注。但會議同時指出,綜合起來看“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

第三,關于明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在具體工作要求上,除政治局會議所強調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之外,會議進一步指出“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即正向激勵的政策為主。會議指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這一表述意味着在準财政工具上存在一定想象空間。

第四,關于财政政策,除了适度加力、提質增效之外,會議強調“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間”,是否對應财政空間擴大有待于繼續觀察确認;一個增量細節是“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這一導向邏輯上可以發揮專項債更大的杠杆效應;關于貨币政策,會議指出“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我們了解主要是短期内價格仍處于較低水準,如果按照“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比對”,則貨币供應就會明顯較低;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意味着如果GDP目标是5%、通脹目标是3%,則貨币供應量增速可以在8%左右,這是一個符合貨币政策“穩健”特征的、較為中性的标準。除财政貨币政策之外,會議還提出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定同向發力、形成合力”,這一點進一步凸顯以經濟工作為中心的邏輯。

第五,在産業政策上,會議強調的思路是技術引領産業趨勢,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具體提到的領域包括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

第六,在擴大内需的政策上,會議強調的是“有潛能的消費”和“有效益的投資”。在傳統消費領域,特别提到了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以及消費品以舊換新。在新型消費領域,特别提到了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簡單來說,政策重點就是耐用消費品+新型服務類消費。此外,“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有助于資本開支需求,後續細則值得期待。在民生部分,會議指出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發展銀發經濟”,下一階段人口政策也可能會帶來一些政策紅利。

第七,關于房地産,除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加快推進“三大工程”外,會議還指出要“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明年可能是房地産新發展模式架構成型的關鍵年份;關于地方債,會議指出“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做出更大貢獻”,意味着化債期間部分省份在政府投資上可能會存在一些短期限制。

第八,關于民企,會議強調“在市場準入、要素擷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這意味着後續在民企相關領域會有政策紅利。

第九,會議進一步強調,“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品質、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關聯、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備援度”,這些表述也可顯示出對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視。後續關注GDP目标、廣義财政空間、三大工程的政策架構及落地節奏,以及明年一季度貨币供給基準增速等一系列變量。

正文:

新華社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關于會議精神,我們學習了解如下:

會議總結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關鍵詞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會議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二是“高品質發展”,會議指出“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三是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會議指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四是改革開放,會議指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内生動力”;五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會議指出“必須堅持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這一系清單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目前政策總的架構。

會議認為,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上司下,我們有效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産能力的優勢,使國内大循環建立在内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品質和水準。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内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準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必須堅持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以高品質發展促進高水準安全,以高水準安全保障高品質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态平衡、相得益彰。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上司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會議對2023年的定調是“經濟恢複發展的一年”,認為2023年“經濟回升向好”;在上述兩個判斷的基礎上,會議探讨了“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問題,指出“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需要注意的是,困難和挑戰除了“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之外,還包括“部分行業産能過剩”,這一點隐含的政策指向值得進一步關注。但會議同時指出,綜合起來看“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

會議認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複發展的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内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着力擴大内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大陸經濟回升向好,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作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綜合起來看,大陸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關于明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在具體工作要求上,除政治局會議所強調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之外,會議進一步指出“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即正向激勵的政策為主。會議指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這一表述意味着在準财政工具上存在一定想象空間。

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統籌擴大内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關于财政政策,除了适度加力、提質增效之外,會議強調“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間”,是否對應财政空間擴大有待于繼續觀察确認;一個增量細節是“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這一導向邏輯上可以發揮專項債更大的杠杆效應;關于貨币政策,會議指出“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我們了解主要是短期内價格仍處于較低水準,如果按照“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比對”,則貨币供應就會明顯較低;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意味着如果GDP目标是5%、通脹目标是3%,則貨币供應量增速可以在8%左右,這是一個符合貨币政策“穩健”特征的、較為中性的标準。除财政貨币政策之外,會議還提出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定同向發力、形成合力”,這一點進一步凸顯以經濟工作為中心的邏輯。

積極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質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優化财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财力保障。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援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嚴格轉移支付資金監管,嚴肅财經紀律。增強财政可持續性,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嚴控一般性支出。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

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适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發揮好貨币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援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保持人民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加強财政、貨币、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定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在産業政策上,會議強調的思路是技術引領産業趨勢,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具體提到的領域包括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制造業重點産業鍊高品質發展行動,加強品質支撐和标準引領、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産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

在擴大内需的政策上,會議強調的是“有潛能的消費”和“有效益的投資”。在傳統消費領域,特别提到了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以及消費品以舊換新。在新型消費領域,特别提到了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簡單來說,政策重點就是耐用消費品+新型服務類消費。此外,“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有助于資本開支需求,後續細則值得期待。在民生部分,會議指出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發展銀發經濟”,下一階段人口政策也可能會帶來一些政策紅利。

着力擴大國内需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消費從疫後恢複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優化消費環境。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标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援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

關于房地産,除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加快推進“三大工程”外,會議還指出要“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明年可能是房地産新發展模式架構成型的關鍵年份;關于地方債,會議指出“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做出更大貢獻”,意味着化債期間部分省份在政府投資上可能會存在一些短期限制。

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統籌化解房地産、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産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關于民企,會議強調“在市場準入、要素擷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這意味着後續在民企相關領域會有政策紅利。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争力。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擷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着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要謀劃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

會議進一步強調,“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品質、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關聯、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備援度”,這些表述也可顯示出對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視。後續關注GDP目标、廣義财政空間、三大工程的政策架構及落地節奏,以及明年一季度貨币供給基準增速等一系列變量。

會議指出,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确定性。要全面貫徹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品質、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要準确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關聯、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備援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着力提升宏觀政策支援高品質發展的效果。要講求工作推進的方式方法,抓住主要沖突,突破瓶頸制約,注重前瞻布局,確定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落地落實。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态,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加強協同配合,積極謀劃用好牽引性、撬動性強的工作抓手,紮實推動高品質發展。

假設風險: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變化超預期,穩增長力度超預期,出口好轉超預期,地産調整壓力超預期,海外加息影響超預期,海外經濟出現超預期衰退,海外補庫存斜率超預期,國内保障房建設力度超預期。

11、國信證券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

(王開、李晨光)

事項

新華社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分析目前經濟形勢,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

解讀

根據新華社釋出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會議強調,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綜合起來看,大陸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會議指出,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積極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質增效。要優化财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财力保障,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增強财政可持續性,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會議同時部署了明年九項重點工作任務: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二是着力擴大國内需求。三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四是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五是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六是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七是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八是深入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九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經濟大勢和結構均指明了方向。會議中涉及的财政政策、貨币政策以及九項重點工作任務,均充滿了提振市場信心的積極信号,這無疑為明年經濟的穩定複蘇和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以,我們對明年A股市場持樂觀态度。在行業發展趨勢方面,根據過去幾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觀察,會議強調并支援發展的行業,往往都是受到政策重點關注的行業,而且在次年通常都會有出色的市場表現,有望超越大盤并取得超額的收益。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基于這一資訊,我們預期在明年轉型發展主題之下,高技術行業有望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表:曆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市場表現複盤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首先,就大盤走勢而言,根據近十年的平均情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A股市場往往會經曆震蕩走強,即便在特定情境下前五個交易日偶爾經曆一段震蕩期,但在十到二十個交易日内仍會迎來一波上漲行情。以上證指數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首個交易日、會後5個交易日、10個交易日、20個交易日為統計口徑,可以發現會後首個交易日小幅上漲的場景偏多;在會後20個交易日内,大部分年份會有明顯的上漲,平均漲幅為0.28%。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其次,就市場風格而言,短期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市場風格影響有限,更多是對次年投資主線的明晰。市場風格的轉變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政策變化等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明了來年經濟重點發力的方向,但并不直接促使短期内市場風格的變化。考慮到配套政策的出台到落地通常需要一定時間,是以短期内難對扭轉市場風格的溢出效應可控。為了進一步探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市場風格的影響,我們對近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後各風格指數與萬得全A的相對趨勢進行了回測。具體結果如圖3至圖8所示,通過回測結果可以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五類風格的走勢在短期内或是保持原有走勢,或出現新的切換,但風格輪轉的規律性并不突出。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最後,就行業主線而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支援發展的行業,多為受到産業政策呵護的行業,通常在次年表現出色,有望跑赢大盤并獲得超額收益。我們梳理了近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及的行業,以及這些行業在次年的表現,具體結果如圖9至圖14所示。從走勢上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及的行業,在次年上半年走勢與大盤趨同,伴随着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這些行業在次年下半年開始逐漸跑赢大盤,并在年底普遍取得超額收益;其中,行業年平均超額收益為4%,按照交易日來測算,跑赢大盤時長占比為57%。

值得注意的是,就地産行業而言,房住不炒是貫穿近幾年的政策主線。過去幾年間政策表述集中于“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保交樓”“推動房地産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等方面,相關配套政策主要針對存量,較少提及增量,定位于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房地産市場近年來相對大盤并沒有展現出超額收益。如果不考慮地産行業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提及的行業年平均超額收益為10%,跑赢大盤時長占比達到69%。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風險提示:海外地緣沖突、美國通脹和貨币政策的影響等。

12、平安證券

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六大提法

(鐘正生 常藝馨 範城恺)

核心觀點

事項:2023年12月11-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重點關注六大提法。

1. “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全文50次提及“發展”,表示“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可見2024年“穩增長”的優先級仍高。我們建議,2024年中國經濟的增速目标繼續設定在“5%左右”。會議提及“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宏觀政策将為經濟目标的實作保駕護航,也更重視政策本身的“增效”和政策之間“配合”。

2.“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最佳結合點或在服務業領域。中國居民服務消費具備複蘇和提升的基礎,作為固定資産投資“第四極”的新興服務業領域投資增長迅猛,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有助于以供給側改革驅動消費需求的增長。展望2024年,服務消費與新興服務業領域投資有望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3. “适度加力、提質增效”,對财政政策2024年定調仍較積極。我們認為,2024年财政狹義赤字率或在3.8%增減0.2個百分點的區間,專項債發行規模可能在3.8-4萬億。具體看:1)“提質增效”意在改革支出結構。2024年财政支出将更多向民生領域重點傾斜,削減一般性支出,取消低效無效支出。2)嚴肅财政紀律,加強對轉移支付資金的監管;開源節流并進,增強财政可持續性。3)專項債或更多投向城中村、保障房等領域。

4. “靈活适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對2024年貨币政策定調仍較寬松。1)“價”的傳導更重“有效性”。2024年貨币政策“降成本”必要性不減,實作路徑上更需依賴政策利率的調降,存款利率亦有必要繼續大幅下行。2)“量”的投放重視“價格的預期目标”。若與2%左右的價格預期目标、而非現實運作相比對,2024年社融和M2增速的合意中樞可較此前擡升1個百分點,全年降準0.5個百分點以上的訴求增強。3)貨币政策與财政的協同将進一步增強。關鍵時點财政加力和貨币降準降息可能同時出現,關鍵領域内财政貼息與貨币再貸款投放或并駕齊驅。

5.“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有助打通國内大内循環堵點。1)化債不改政府投資的“進”。“一攬子化債”方案推進的同時,對12個重點省份舉債的監管更加嚴格。會議提出“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強調經濟大省做更大貢獻,有助于打消對“化債”制約政府投資的擔憂。2)“三大工程”有助房地産行業的“穩”。會議提出“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産風險”,态度更加務實。展望2024年,房地産行業發展的内生動能依然不足,銷售仍有下行壓力,“保交樓”竣工的拉動進入尾聲,民營房企資金難題待解,商品房庫存消化周期偏長,“三大工程”需發揮更大作用。

6. “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會議在對外開放政策上深化和細化,有意将外貿與國内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新興業态相結合,助力國内優勢産業發展。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的部署中,強調“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在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上積極進取”,對高品質發展“量”和“質”的重視度均提升,而實作這一目标的路徑在于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縱觀會議通稿,提到50次“發展”、21次“品質”、12次“消費”、6次“投資”,均較去年有所增加。我們認為,本次會議中的六個提法值得關注。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1、“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

會議肯定2023年經濟工作成績,直面其中的困難與挑戰。回顧2023年經濟工作時,會議指出“大陸經濟回升向好,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恢複發展頂着外需下行的壓力,克服房地産市場持續調整的内部困難,複蘇方向雖是确定,過程卻存在一定波折。中國經濟在一季度實作良好開局,二季度表現一度弱于市場預期,但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部署,逆周期及跨周期政策積極應對,使三季度經濟重歸複蘇通道,前三季度錄得5.2%的實際GDP增速。我們預計,2023年全年GDP增速在5.3%左右,全年5%左右增速目标的實作無虞。

會議也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其中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目前看,國内大循環的堵點集中于房地産領域,其需求不足加劇了原材料行業的産能過剩壓力,影響居民消費的信心和預期,推升着潛在的經濟金融風險。而外部風險主要展現在,海外經濟下行風險未散,全球供應鍊不穩定因素偏多,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與外溢效應強化,以及海外政治周期切換與地緣局勢高度複雜等。

對于2024年經濟工作,會議首先重申2023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提法,“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在此,我們試以工業需求為切入點闡釋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立”與“破”。基于投入産出表及國家統計局資料測算,房地産部門(房地産服務及住宅建築、裝修、家具家電消費等相關行業)對2020年工業總需求的直接和間接拉動在24%左右,至2023年前10個月已下滑7個百分點至17%;同期,基建在工業總需求中的占比僅提升了0.5個百分點,代表經濟新動能的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以新能源為主體)制造業對工業總體的拉動作用合計提升1.8個百分點至14.6%。由此可見,目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立”的帶動尚不足以完全對沖“破”的拖累,這也是過去兩年中國實際GDP增長低于潛在水準的原因所在。隻有在新動能“立”與“進”成效凸顯,傳統動能“穩不失速”的基礎上,才可暢言“後破”。尤其是,會議指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切實增強經濟活力”,全文共計50次提及“發展”,可見2024年穩增長的優先級仍在高位。我們建議,将2024年中國經濟的增速目标繼續設定在“5%左右”。

對于2024年宏觀政策,會議提出“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這将為經濟目标的實作保駕護航。同時,也更加重視政策本身的“增效”和政策之間“配合”。2022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及“要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本次會議對此部署更為細化,提及“财政、貨币、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希望達成“強化政策統籌,確定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的最佳效果。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2、“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本次會議将“着力擴大國内需求”放在重點工作的靠前位置,緊随其後的便是“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消費和投資“良性循環”的最佳結合點或在服務業領域。我們認為,服務消費具備充分潛能,與新興服務業領域投資有望形成良性循環,将成為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2023年疫情防控優化後,中國居民服務消費迎來恢複性增長。考慮到海外疫後服務消費複蘇之路能夠達到8個季度以上,2014-2019年中國服務性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占比逐年提升,且轉型視角下海外經濟體中等收入階段(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服務消費占比往往加速上升,2024年中國居民服務消費具備進一步複蘇的基礎(詳見《2024年中國經濟展望:東風化雨》)。

與此同時,新興服務業領域近年投資增長迅猛。我們測算,2023年前10個月,新興服務業投資在固定資産投資中的占比18%,已成為制造業、基建和房地産三大闆塊之外,固定資産投資中的“第四極”。2018年至2022年,高技術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固定資産投資的複合增速分别為11.7%、10.8%、16.9%和8.0%。

服務業設施不斷完善,有助于以供給側改革驅動消費需求的增長。高技術服務業以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相關投資有助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強服務消費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度,繼而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而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領域以政府為主導,投資擴大也有助于改善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緊張的現狀,減緩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3、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質增效”

本次會議在把控全局的高度上,定調2024年積極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質增效”,重點涉及“用好财政政策空間”、“優化财政支出結構”、“合理擴大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增強财政可持續性”等内容。

一是,2024年财政定調仍較積極,預計赤字率目标落在3.6%-4%之間。本次會議對2024年财政政策的定調是“适度加力、提質增效”。

  • 回顧2015年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财政赤字率下調年份的定調往往看重“質效”,避談“力度”。例如“提質增效”(2020年會議部署2021年工作,次年下調赤字率0.4個百分點)、“提升效能”(2021年會議部署2022年工作,次年下調赤字率0.4個百分點)、“取向不變”(2017年會議部署2018年工作,次年下調赤字率0.4個百分點)、“更加積極有效”(2016年會議部署2017年工作,次年赤字率持平)等。相比之下,“加力”一詞較為積極,對應于财政赤字率提升的年份,但“适度”的定語對其積極程度略有削弱。
  • 考慮到中央财政在彌補收支缺口、防範債務和金融風險、穩定經濟增長等方面需發揮更大作用,我們認為,2024年财政赤字将維持在相對較高水準,對應狹義赤字率或在3.8%增減0.2個百分點的區間,專項債發行規模可能在3.8-4萬億。

二是,“提質增效”旨在财政支出結構改革。2023年10月,全國人大準許增發1萬億國債,拓寬大陸實施積極财政政策的想象空間。然而,房地産行業拖累之下,大陸财政收支沖突仍較嚴峻,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才能“用好”财政空間。2022年,大陸公共财政投向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等三大領域的支出合計占比達到44.6%,相比美、英、德、法、日、澳等國在相關領域六成以上的支出占比仍偏低,且相關領域對居民消費有顯著的“擠入作用”。我們認為,2024年财政支出方向有進一步優化和提升的空間,将更多向教育事業發展、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水準等民生領域重點傾斜,削減“一般性支出”,取消“低效無效支出”,各級政府既要當好“鐵公雞”,又要打好“鐵算盤”,在有限的财政空間裡釋放出無限的政策潛力。

三是,嚴肅财政紀律,增強财政可持續性。目前各地财政收支沖突較為突出,地方債務風險急劇上升,為了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保障基層“三保”工作的順利推進,應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2023年按照預算,中央财政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10.06萬億元,其中均衡性轉移支付2.3萬億元,增長10.3%;縣級基本财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4107億元,增長8.7%。往後看,一方面,要加強對轉移支付資金的監管,另一方面要用好财政資金直達機制,保障财政資金直達基層,推動财力更好下層。增強财政可持續性,要開源也要節流,黨政機關要帶頭過緊日子,削減一般性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嚴肅财政紀律和強化官員問責機制,加強财政績效考核。

四是,提出合理擴大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擴大專項債作為資本金的範圍可以更好配合财政資金向保障性工程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傾斜。預計2024年專項債資金可能更多投向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在提升地方财政資金使用靈活性的同時,也有助于更好發揮專項債對投資的拉動作用。理想情況下,若财政資金給予充分支援,2024年城中村改造相關投資或可達8000億元左右,對地産投資的拉動可達6個百分點。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4、貨币政策“靈活适度、精準有效”

本次會議對貨币政策的定調仍較寬松。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适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回顧近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币政策的表述,“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在曆史上對應于2016年、2019年、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皆是貨币政策相對寬松的年份。

在“價”的傳導上,貨币政策更重“有效性”。2019年下半年至2022年間,LPR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曾使一般貸款利率的年度降幅持續高于MLF和LPR降幅。但2023年以來,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出現“折扣”,前三季度政策利率大幅調降25bp,一般貸款權重平均利率僅小幅下行6bp;與之相伴的是,2023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的淨息差連創曆史新低。我們認為,從配合财政、激發私人部門融資需求、維持實際利率合理适度等角度出發,結合“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表述,2024年貨币政策“降成本”必要性不減。“降成本”的實作更需依賴政策利率的調降,存款利率亦有必要繼續大幅下行,以提升貨币政策降息的“有效性”。

在“量”的投放上,貨币政策更加重視“價格的預期目标”。

  • 本次會議提出,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需“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而2018年至2023年間多數時間的表述均是“與名義GDP增速相比對”。
  • 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平減指數為-0.78%,遠低于曆史2%左右的中樞水準。我們預計,2024年CPI增速中樞溫和擡升至0.5%左右,PPI增速中樞擡升至0.2%左右,對應的GDP平減指數可能徘徊在0.5%附近。若與價格的預期目标(2%左右)、而非現實的價格運作相比對,2024年社融和M2增速的合意中樞可較2023年擡升1個百分點以上,意味着全年降準0.5個百分點以上的訴求增強。

為“形成合力”、“放大組合效應”,2024年貨币政策與财政政策的協同将進一步增強。除熨平日常财政收支的影響、支援政府債券集中發行外,還可能展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在政策發力必要性提升的關鍵時點,财政的加力和貨币的降準降息可能同時出現;二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協同,“财政為主、貨币補位”。預計2024年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将加強對民營企業和房地産“三大工程”的支援,關鍵領域财政貼息與貨币再貸款投放或并駕齊驅。三是,協同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央行“統籌協調好金融支援地方融資平台債務風險化解”,相關流動性支援工具(SPV)或将于2024年落地使用。

5、“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本次會議中,重點工作的第五條是“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而“風險隐患仍然較多”是國内大循環的堵點之一。防範化解風險,實作政府投資的“進”,房地産行業的“穩”,也是“鞏固經濟向好勢頭”的重要支撐。

化解隐性債務風險,不改政府投資的“進”。2020年以來,地方政府“增支減收”責任加大,隐性債務再度擴張,土地收入趨向下滑,廣義債務付息進一步蠶食其财力。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一攬子化債”方案推進,已助力城投債信用利差較快下行,但與之相伴的是對12個重點省份舉債的監管更加嚴格。為此,本次會議提出“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強調經濟大省做更大貢獻,有助于打消市場對“化債”制約政府投資“擴内需”的無謂擔憂。在政府投資方向上,會議提及重點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等,均是“有效益”的投資領域。

“三大工程”落地,助力房地産行業的“穩”。過去兩年間,商品房銷售、房地産投資持續較大幅度調整,對上遊原材料、下遊家具家電等後周期消費品需求形成沖擊,也通過土地市場、房企信用等管道推升潛在金融風險。本次會議提出“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産風險”,态度更加務實,并重申“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三大工程”、“加快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等提法。

展望2024年,房地産行業發展的内生動能依然偏弱。首先,基于房地産銷售面積潛在中樞的既成下移、未來潛在置業人群的進一步減少、二手房成交擠壓新房的趨勢判斷,預計2024年新房銷售面積增速可能再降10%,至9.5億平米左右。其次,以實施方案的預計進度和施工周期推算,預計“保交樓”對房地産竣工的拉動将在2024年上半年進入尾聲,對建築施工的支撐不再。最後,民營房企資金難題待解,商品房庫存消化周期偏長,均将抑制新開工恢複彈性。在此背景下,房地産行業的“穩”有賴于“三大工程”的落地,國有資本的托底。

6、“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在高水準對外開放上,本次會議相較2022年更加強調發展新的外貿動能。比如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出口等。同時,會議重視在電信、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對标國際高标準經貿規則,着力解決資料跨境流動和平等參與政府采購等問題。這反映出中國在對外開放政策上的深化和細化,有意将外貿與國内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新興業态相結合,助力國内優勢産業發展。

本次會議新提“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2023年以來,發達經濟體央行為遏制通脹,普遍已加息至5%左右,處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高利率水準。海外高利率環境對包括中國在内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外溢影響,集中展現在資金外流壓力與貨币貶值風險。據國際金融協會(IIF)資料,2023年8-10月,新興市場連續三個月經曆資金(非居民部門投資組合)淨流出。外管局口徑下,2023三季度中國國際收支口徑的直接投資(負債方)淨流出118億美元,為1998年有季度資料以來首次。

不過,目前多數海外央行已步入加息尾聲,2024年有望開啟降息周期,新興市場資金流出壓力有望緩解。2023年1-10月,新興市場平均每月淨流入資金130億美元,已明顯高于2022年均值的81億美元,有望向2021年均值的231億美元邁進。近期美元升值壓力正在緩解,2023年以來CFETS人民币匯率指數亦保持相對穩定。從這一角度了解,本次會議對于“外資”的關注相對有限(全文僅提及一次“外資”,2022年為五次),對于外資流出的壓力似并不過度擔憂。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風險提示:穩增長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海外經濟衰退程度超預期,房地産企業信用風險蔓延等。

13、光大證券

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學習

(高瑞東 趙格格 劉星辰 顧皓陽 查惠俐 周欣平)

核心觀點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目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

會議提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上司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指出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隻有實作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通過高品質發展“做大蛋糕”,并不斷優化配置設定機制将發展的紅利惠及全體人民,才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才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才能跳過西方社會以資本為中心的傳統現代化模式所造成的貧富兩極分化的難題(詳情請參考我們在2022年10月16日外發的報告《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二十大報告>精神學習第二篇》)。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推動高品質發展,離不開持續穩定的安全環境。會議提出,“必須堅持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以高品質發展促進高水準安全,以高水準安全保障高品質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态平衡、相得益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高水準安全”和“安全”分别出現4次及14次,科學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動态平衡的重要性明顯提升。

接下來,我們将以系列報告的形式,詳細學習和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明年經濟工作的整體定調。本篇報告作為系列解讀第一篇,将重點落腳于“以進促穩”的“進”——我們了解,主要将以“科技創新、擴大内需、重大改革”的“進”來實作經濟的“穩”。

風險提示:國内經濟恢複不及預期,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美國通脹持續時間超預期。

一、科技創新要“進”,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将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作為2024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其重要性相比于2023年7月政治局會議和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所提升。一方面,供給端加快科技創新力度,加強源頭創新和颠覆性創新,另一方面從政策端加大扶持,包括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有發力空間。

供給端加快科技創新。從具體的政策導向來看,本次會議明确提及“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等重要任務,核心思路仍然是以源頭創新和颠覆性創新作為底層支撐,提升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水準,加強産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而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從重點領域來看,本次會議提出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較7月政治局會議“促進人工智能安全發展”的表述更為積極,相關政策扶持力度預計進一步加大。此外,本次會議還提及了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均可能成為未來貢獻經濟增量的重點支援領域。

政策端精準發力,财政減稅降費重點扶持,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有望放量。

貨币政策方面,會議提出“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援力度”。2023年10月底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在大力支援現代化産業體系指引下,預計後續支援“科技創新”的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将有所放量,新設立工具也有望加速出台。

财政政策方面,會議提出要“優化财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财力保障…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援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明年來看,财政資源将向科技創新、新基建、綠色發展等新動能領域傾斜,通過減稅降費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合理擴大專項債用作資本金範圍,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發揮政府投資的放大效應。

二、擴大内需要“進”,形成消費和投資良性循環

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受居民消費預期回落、收入恢複不均衡、消費場景不充分等因素制約,疫後居民消費恢複整體偏弱,部分中遊裝置制造行業由于前期持續擴張,出現産能過剩問題。今年以來,家電、汽車、電子産品等耐用消費品降價去庫的現象持續發生,産品價格持續走低進而導緻企業利潤受損,不僅會降低企業生産投資意願,也會影響居民收入增長,進而削弱居民消費能力,進一步壓制企業活力,消費和投資難以形成良性循環,一定程度上阻礙國内大循環暢通(詳情請參考我們在2023年11月7日外發的年度政策報告之國内篇《2024年國内經濟展望》)。

是以,會議提出“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意味着未來消費和投資将實作更為緊密的配合,破除國内大循環堵點。一方面要以“有效益的投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提升供給品質,滿足居民不斷擴大的消費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另一方面,在擴大投資過程中,也會通過商品或服務購買等鍊條傳導,有效帶動居民收入增加。此外,通過優化收入配置設定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方式,也有助于提升社會整體消費意願,反向促進投資增加。

具體而言,明年擴内需工作,将重點圍繞以下幾點:

一是,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作消費和投資的良性互動。會議提出,“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标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預計通過專項再貸款、财政貼息、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圍繞技術更新和綠色轉型進行裝置更新,同時在消費端,也有望推出置換補貼、優惠貸款等政策,激發居民以舊換新的消費意願。

二是,消費方面,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大力發展數字、綠色、健康等新型消費需求。今年以來,居民消費信心相對偏弱,汽車、電子産品等普遍出現降價去庫情況,對制造業的轉型更新和發展預期帶來制約。預計明年通過購置補貼、以舊換新、活躍二手車等方式,繼續刺激大宗消費。此外,會議提出,“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即通過創新消費供給,順應消費更新趨勢,激發居民新型消費需求。

三是,投資方面,加強對科技、新基建、綠色發展等新動能的投資力度。會議提出,“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作用,重點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在實施方面,預計政府投資将發揮關鍵引導作用。會議提出,“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援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預計通過增加專項債用作資本金的規模,引入更多社會資本,更好發揮專項債撬動投資的作用。

四是,增加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從居民收入結構來看,今年以來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加快恢複,但轉移淨收入、财産淨收入拖累明顯,源于地方财政壓力加大、資産價格回落導緻居民财富效應下降。今年前三季度,财産淨收入累計增長3.7%,低于2022年的4.9%;轉移淨收入累計增長5.8%,2022年為5.5%,遠低于2019-2021年平均增速8.6%。預計明年或将在調節收入配置設定結構、穩定就業形勢等方面加強政策部署,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三、重大改革要“進”,謀劃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

重點領域改革方面,會議提出要“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競争力。要全方位大力度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釋放出鮮明的信号。随着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為解決經濟目前面臨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等方面的困難和制約,需要改革進一步釋放出增長的紅利。根據會議部署,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值得期待,有望進一步破除制約發展的梗阻點,解決經濟遇到的結構性問題。

在具體的改革方向上,會議重點提及了三方面内容:

一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各類經營主體優質高效發展。會議提出三個方面,要“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相比于7月政治局會議的“切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會議再次重申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這一目标要求,并具體提出要在“市場準入、要素擷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進一步釋放出對于民營企業的支援态度,以穩定市場主體的投資信心。

二是,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生産要素合理流動,暢通國内大循環。會議開篇提出,目前經濟依然面臨了“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的困難和挑戰。對此,會議提出要“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着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一方面,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有助于各種資源要素在全國範圍内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暢通國内大循環;另一方面,發展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也關系到流通部門的戰略儲備、流通速度等物資供應,有助于進一步保障全國範圍内的産業鍊、供應鍊安全。

三是,謀劃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财政轉移支付體系”,預計将是新一輪财政體制改革的重點。

針對金融體制改革,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具體而言,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着力營造良好的貨币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全面推動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加強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能力,預計将是下一階段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方向。

四、風險提示

俄烏局勢更新,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美國通脹持續時間超預期。

14、國投證券

1.宏觀:以改革求突圍

(袁方)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稿來看,盡管市場期待更多總量政策的出台,比如房地産、财政層面超預期的政策。但在目前相對嚴峻的内外部形勢下,決策者下定決心擺脫過去依賴大力度刺激的這條路,選擇了通過改革來突圍,實作高品質發展的路徑。

在具體實作高品質發展層面,決策者對科技創新尤為重視,科技創新在财政、貨币、需求、産業等政策中均有涉及。

從中國過往的經驗來看,中國重要的結構性改革往往是在經濟面臨困難時推行的,而且也取得過突出的成績。未來這些政策在不同行業、主體落地的情況怎樣,對短期和中期宏觀經濟的影響如何,值得密切關注。

以改革求突圍,實作高品質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11日至12日舉行。會議對2023年經濟形勢進行了分析,對2024年經濟工作做出了詳細部署。與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本次會議對改革、高品質發展的關注和要求更多,以改革求突圍,實作高品質發展。

會議提到“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這是繼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再次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要求,同時将高品質發展排在首位。

在具體實作高品質發展層面,決策者對科技創新尤為重視,科技創新在多數政策中均有涉及。

比如财政政策層面,在指出“積極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質增效。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的同時,強調“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援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

在貨币政策層面,認為“發揮好貨币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援力度。”對科技創新的排序要比去年更靠前,而且補充了數字經濟這一主題。

在工作任務部署上,把“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放在首位,去年這一位置是擴大内需。而且與去年不同的是,進一步明晰了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需要以科技創新作為引領。同時這一表述下細節更為豐富,涵蓋的行業更為廣泛。“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産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産業轉型更新。”

在擴大内需層面,特别強調“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這在此前的經濟工作會議中較少提及。

在更多的政策向科技創新傾斜,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同時,決策者在大力度推進改革。工作任務部署的第三點“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這裡既包含了去年會議上提到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也提及“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品質發展。”關于民營企業,“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擷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這一表述内涵更清晰,更具操作性。在金融機構改革完成後,“要謀劃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這些領域的改革有助于為實體經濟減負讓利,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

在開放層面,細節也相當豐富。比如強調“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标國際高标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資料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等問題”,“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堵點。抓好支援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這些表述對問題更為聚焦,操作性更強。

最後會議要求“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确定性。”這一表述提現出決策者改革的決心和緊迫性。

總體而言,盡管市場期待更多總量政策的出台,比如房地産、财政層面超預期的政策。但在目前相對嚴峻的内外部形勢下,決策者下定決心擺脫過去依賴大力度刺激的這條路,選擇了通過改革來突圍,實作高品質發展的路徑。從中國過往的經驗來看,中國重要的結構性改革往往是在經濟面臨困難時推行的,而且也取得過突出的成績。未來這些政策在不同行業、主體落地的情況怎樣,對短期和中期宏觀經濟的影響如何,值得密切關注。

風險提示:(1)地緣政治風險 (2)政策刺激超預期

2.政策:堅定高品質發展,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林榮雄)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作為每年規格最高的經濟領域政策會議,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我們認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重要的政策信号,并且整體對于明年的經濟展望是積極的,态度是鮮明的。在強調目前中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的四大挑戰的同時,提出明年要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在明年九大經濟工作任務中,把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放在首位,同時還涉及到重點領域改革(國企改革、财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生态文明建設、生育支援政策和銀發經濟等經濟内部結構問題。整體表現出來的态度是以穩為主,重在“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長期高品質發展的定力十足。

1.1.經濟形勢: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

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解讀:不同于前兩年反複提及的“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确定)目前對于經濟形勢的困難,會議總結為“四大挑戰”,特别強調了風險隐患和産能過剩問題,前者顯然集中在地産、地方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等領域,後者則可能指的是基建地産相關的傳統經濟領域,也可能包括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同時,在點明目前内循環不暢通的同時,對外部環境嚴峻的相關措辭比往年有所加重。可見政策方面對于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了充分、全面和客觀的認識。

1.2.總體基調: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堅定高品質發展

會議指出,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解讀:會議中對于明年政策的總基調依然是以穩為主,而其中的“進”和“立”,結合通告中淡化了對于增速和總量的表述,并重點突出了“穩”、“鞏固”、“結構”等字眼。我們認為“進”和“立”可能并非是對應經濟增速,而更有可能是指在結構轉型和高品質發展上更加積極有為。從這一點上看,防範風險、注重品質、改善結構才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高層對于高品質發展的定力十足。

1.3.貨币與财政政策:明年是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的組合

會議指出:積極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質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優化财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财力保障。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适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發揮好貨币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

解讀:

1、财政政策方面,我們認為通稿的表述是較為積極的,明年财政政策大機率進一步發力,而其中“财政政策空間”可能是指專項債券、減稅降費、轉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進一步發揮效用,綜合來看,明年政府層面财政發力的動力可能會比較強。當然,“提質增效”的表述也意味着,明年不會為了刺激經濟而搞大規模财政支出,對于赤字率的設定也可能比較克制。

2、貨币政策方面,會議首次提出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與價格水準預期的比對意味着央行會重視通脹目标,充分有效發揮逆周期和跨周期的調節功能。而我們認為結構層面是明年貨币政策的亮點,通稿中特别提及了要“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并在支援的領域中新加入了“數字經濟”。整體來看,明年的貨币政策應該發揮着與财政政策打配合的作用,更關注結構的精準和發力的有效,而非總量的多少。

1.4.宏觀政策: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會議指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加強财政、貨币、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定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解讀:“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在此前提出“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時就被反複提及,其内涵在于在各部門制發政策檔案前,對政策檔案内容和出台時機等開展與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推動各部門強化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防止出現“合成謬誤”問題,維護好穩定可預期的宏觀政策環境。

通稿中對于這個問題的強調,意味着明年各領域各部門之間的政策關聯會變多,政策之間的協調和配合也更受重視。再結合對于輿論引導的特别關注,我們認為這展現了另一個層面的一緻性,即群眾認知和宏觀政策方向的一緻性,明年的經濟面對較多的困難和挑戰,上下一心形成合力是重中之重。

1.5.科技創新:現代化産業體系被放在九大工作任務之首,重要性凸顯

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解讀:

1、在明年九大經濟工作任務之中,2021-2022年都把擴大内需放在第一位,而今年則把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産業體系放在首位,與前文所講的重視高品質發展形成呼應。

2、通稿中的新表述“新質生産力”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的,新質生産力有别于傳統生産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新質生産力代表一種生産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産力。新質生産力的提出,不僅意味着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更展現了以産業更新構築新競争優勢、赢得發展的主動權。我們認為,明年在高品質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學、量子技術等戰略新興産業和高科技産業将會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大力發展。

3、對于金融行業來說,通稿中明确提及的“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是值得重視的,中國創投行業是為數不多能真正幫助實業、産業發展的行業,這也展現了高層希望資本市場在鼓勵科技創新方面,将更好地發揮樞紐功能,加大對實體企業尤其是科技領域的支援力度。

1.6.擴大内需:有潛能的消費和有效益的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會議指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解讀:

1、通稿中重點提及了“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并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這裡主要是指三個方面的消費潛能,第一是新型消費的培育,包括“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第二是傳統消費的穩定,包括“新能源汽車、電子産品等大宗消費”;第三是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尤其是第一點對于“新型消費”的新提法值得關注,消費的新增長點往往也對應了資本市場的新方向。

2、投資方面,通稿強調了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一方面是要讓政府投資重點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等領域,另一方面要讓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支援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通過讓社會資本參與的方式,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1.7.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會議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堵點。抓好支援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解讀:在前面提及的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内循環還存在堵點,是以外需和外資的支援是明年必不可少的,是以通過改善營商環境來穩定外資、吸引外資依舊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對外政策的重心。“外貿新動能”的表述則是指“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這展現了大陸外貿的主要轉型趨勢是實作從“低成本”到“高增值”的轉變,我們認為明年在外貿新動能的支撐下,出口有望維持韌性。

1.8.防範風險:三方面風險統籌化解,地産風險或是重中之重

會議指出,要統籌化解房地産、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産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解讀:

1、本次會議明确提出需要防範化解的重點風險:房地産、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三個方面,其中對地方債務風險并未着墨過多,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已經有較為成熟的化解手段,另一方面,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才是重點,如前所述,明年社會投資還需要政府投資的帶動。

2、房地産風險仍是重中之重,本次會議未提“房住不炒”是因為目前房地産市場的供求關系已然發生變化,現在的沖突不是“炒房”而是“房價下跌”。對這塊風險的化解則是雙管齊下:短期充分滿足房企的流動性需求(融資需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中長期通過“三大工程”的推進,加快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3、需要注意的是,會議雖未提及“房住不炒”,但也沒有出現與需求側相關的表述,比如此前出現過的“要因城施策,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本次也并未出現。

風險提示:經濟不及預期,政策力度不及預期等。

15、中泰證券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學習心得

(張德禮 遊勇)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延續了“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提法。學習完通稿後有兩個感受,一是“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2024年穩增長政策力度将大于2023年,但在高品質發展要求下中國經濟不會走老路;二是在不搞大刺激的情況下,和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本次會議更注重對政策全流程的管理,包括政策儲備打好提前量、不折不扣抓落實、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等。

具體來看,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在肯定2023年經濟工作成果的同時,也明确指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和“三重壓力”相比,本次會議對困難和挑戰的界定更加明确,即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此外,困難和挑戰還包括風險隐患仍然較多、暢通内外循環都面臨壓力等。會議也指出了“綜合起來看,大陸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

第二,需要去有效應對和解決問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但在高品質發展要求下,不會走老路和強刺激。會議明确提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經濟建設是中心工作,高品質發展是首要任務。堅持高品質發展的原則在會議通稿中多次提及,包括“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等。在高品質發展階段,大規模刺激地産和基建的機率較低。

第三,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放在2024年經濟領域各項重點工作的首位。用以往的預期+産能分析架構,難以解釋2020年以來制造業投資為何持續高增長,這種背離可能和制造業投資也承擔了一定的逆周期調節作用有關。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了一些重點發展的産業,包括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新型工業化、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新賽道等。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本次會議指出目前面臨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問題,考慮到近年一些行業盡管符合經濟轉型方向但産能快速擴張,未來在引導産業發展時可能将更加科學。

第四,對比近兩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貨币政策相關内容有幾點變化。首先,2022年的指出保持廣義貨币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比對,而2023年的指出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管理目标相比對,盡管本質上是一回事,但2023年的突出價格水準預期目标,可能和近期CPI同比、PPI同比均連續為負有關,對物價的關注度提高。其次,強調發揮好貨币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可能意味着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在基礎貨币投放、支援重點領域将發揮更大作用。最後,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從保商業銀行息差的角度看,通過MLF和1年期LPR下調引導存款利率下降,可能是2024年廣義貨币政策的重要任務。

第五,從對财政政策的部署看,2024年财政政策發力值得期待。市場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部署财政政策的關注度很高,從通稿看,2024年财政政策有望延續發力。一方面要求“用好财政政策空間”,目前主要是中央财政有加杠杆空間,但“用好”可能表明赤字率不會大幅高于3%。另一方面,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在土地出讓金收入銳減和化債壓力下,通過預算内的專項債資金緩解地方财政壓力,可能會是近年“堵偏門、開正門”這一思路的具體展現。

第六,擴大需求方面,也有些新提法。一方面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這意味着從投入産出的角度看,消費項目需要有增長空間,投資項目能夠産生回報,這是消費和投資形成互相促進良性循環的前提。另一方面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标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2024年可能圍繞技改和家電以舊換新出台相關政策。

第七,穩預期成為2024年經濟領域的重點工作。如同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社會預期偏弱是目前中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之一。弱預期對消費、投資和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也已展現出來。會議指出要“切實…改善社會預期”、“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和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甚至将穩預期放在穩增長之前。“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注意把握…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核心都是為了要穩定預期。

第八,和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本次會議從全流程的角度去推動優化和落實各項政策。各項政策隻有落到實處,才能起到預定效果。高品質發展階段,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但不能搞大刺激,需要推動優化和落實政策,一是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備援度;二是要不折不扣、求真務實抓落實;三是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四是加強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定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第九,重點領域化險繼續推進。房地産相關部分,基本延續了現有政策表述,比如“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關鍵看後續如何落實。隐債化解相關部分,從“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來看,隐債化解壓力較大的省市自治區2024年重大項目投資可能面臨一定壓力。

風險提示:政策變動,經濟恢複不及預期。

16、國金證券

五個關鍵詞、四大經濟工作主線

(趙偉團隊)

事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

一、會議五大高頻詞對應四大主線,即産業更新、消費投資良性循環、防風險及深化改革

較過往幾年,本次中央經濟會議更為言簡意赅,“發展”、“高品質”、“改革”、“安全”、“産業”為通稿五大高頻詞。通觀本次會議全文,通稿更為精煉、篇幅低于2020-2022年,但對比高頻詞可發現,“發展”、“高品質”、“改革”、“安全”、“科技”等關鍵詞詞頻則相較2022年更多。

“發展”、“高品質”、“改革”、“安全”、“科技”五大高頻詞亦對應會議提及的2024年重點經濟工作,即推動産業轉型更新、消費投資良性循環、持續防範重點領域風險、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四大經濟工作主線。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政策對産業轉型更新的重視度、支援力度或持續提升,在央地上司調研、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均有展現。年初以來,央、地上司針對戰略新興、先進制造業密集調研。總理在湖南開展首次調研活動,并主持召開先進制造業發展座談會;多地新任一把手亦深入調研地方産業發展情況,重點強調科技創新、産業更新等。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也多次提及,“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援”,将“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等。後續央行等部門召開的金融機構座談亦再度強調落實,要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領域。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或是2024年挖掘消費潛能的重點方向。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或有兩層含義,一方面,需求端,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完善投融資機制,支援新基建、新動能等,以投資帶動消費;另一方面,供給端,通過裝置更新、相關設施建設等提供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以高品質供給帶動潛在消費釋放。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2024年,持續防範重點領域風險,同時加快“三大工程”落地。地産銷售的低迷疊加庫存高企,房企投資意願或受到較長時間壓制,2024年房地産投資增速或仍難回正。在此情況下,防風險或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援“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持續推進重點地區隐債化解工作;另一方面,防止地産投資“硬着陸”,加快“三大工程”項目落地、對沖地産拖累。據測算,“三大工程”年均投資規模或在1.2萬億元左右, 2024年其實物工作量的形成或受政策節奏及資金到位情況掣肘。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2024年,深化重點領域持續推進,以金融監管、金融機構改革,國企深化改革、民企相關制度改革為表征,背後均是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發展、經濟轉型更新支援力度。年初以來,各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推進;金融監管機構體系由“一行兩會”轉向“一行一局一會”,金融體系建設亦聚焦為産業轉型更新賦能 ;新一輪國企改革開啟,聚焦科技自立自強等提高核心競争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更新為頂層規劃,并從營商環境、政策支援、法治保障等六方面,出台31條舉措推動民營經濟發展。2024年,上述重點領域改革或進一步深化落地。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二、2024年,财政穩增長或由中央加力,重點支援債務負擔小、項目儲備多的經濟大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當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中經濟工作部分的“詳解版”,和次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前瞻版”,從中可知次年經濟工作部署思路。與不久前召開的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相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工作基調不變,新增對目前經濟修複客觀研判和更為詳盡的經濟政策部署。會議總結目前經濟修複的四大“堵點”,“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針對上述困難、挑戰,2024年經濟工作“以進促穩”,在“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三方面“促穩”,在“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求“進”;針對“部分行業産能過剩”、“風險隐患仍然較多”,要“先立後破”,經濟轉型更新、過剩行業出清過程中,亦注重防範風險隐患。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宏觀調控方面,會議新增“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加強财政、貨币、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一方面,指向後續财政、貨币政策或加強協調、創新政策工具支援穩增長。2022年央行PSL支援、政策性開發性銀行配合成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正是财政貨币協同、創新政策工具的典例。另一方面,或指向多部門政策需“形成合力”、“強化統籌”,财政貨币等宏觀調控政策将更注重與穩就業、科技産業創新、區域協調、綠色環保等重點領域改革推進相配合。

具體來看,财政政策方面新增強調用好财政政策空間、優化财政支出結構。目前财政政策空間更多存在于中央層面,10月中央調增萬億國債将赤字由3%調增至3.8%,2024年中央或繼續加大對地方财政支援,适當調增赤字、“準财政”等均是潛在資金補充途徑。“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與“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相呼應,或指向後續财政資金更多傾斜與債務負擔較小,項目儲備較多、品質較高的經濟大省,而非切塊劃分。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優化财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财力保障。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等或意味着,2024年中央、地方财政資金或進一步加大對地産“三大工程”等重大戰略任務支援,且專項債用作資本金範圍拓展可進一步提高财政資金乘數效應。與棚改項目具備地方财政資金、專項債,和PSL、政策性銀行信貸支撐相比;目前地産“三大工程”落地進度可能受地方财政資金缺位掣肘。“優化支出結構”、“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指引下,後續中央财政資金、地方專項債等或加大對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資金支援,加快項目落地。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除了總量“适度加力”、結構支出優化外,2024年财政“提質增效”亦需穩增長項目儲備比對支援。2022年各地财政審計報告顯示,項目準備不足是影響專項債資金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意味着财政資金發揮應有效力亦需優質項目和充足準備配合。2023年前9月,地方基建類項目月度審批規模近2500億元,低于2022年月均近6200億元的審批規模,或指向缺乏項目儲備等也對财政資金發力産生掣肘。後續财政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提前儲備申報項目、加大項目前期要素支援,重點支援“十四五”規劃的水利、交通優質項目等或是加快實物工作量落地關鍵。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重磅!17機構聯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萬字長文)(下)

風險提示:

1、 經濟複蘇不及預期。海外形勢變化對出口拖累加大、地産超預期走弱等。

2、 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債務壓制、項目品質等拖累政策落地,資金滞留金融體系等。

17、粵開證券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學習體會

(羅志恒)

事件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目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

總體上看,會議的基調積極,從對目前形勢研判、明年工作目标、政策基調、工作方法論等層面都釋放了積極的信号,有利于增強和夯實明年經濟持續回升的動力。政策基調尤其強調政策效率效果,增強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财政政策、貨币政策等都強調效果,避免非經濟政策對經濟政策的沖擊,避免合成謬誤,将大陸的政策空間發揮出更好的效果。繼續強調改革對促進經濟動能的重要作用,強調謀劃新一輪财政體制改革,分稅制改革即将迎來三十周年,未來政府與市場關系、中央與地方關系将有新的進展,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财政形勢緊平衡和債務持續增加的問題。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了12月8日政治局會議的重大判斷和政策取向,例如“大陸經濟回升向好”“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積極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适度、精準有效。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等。另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形勢判斷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增添了許多新内容,例如“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品質、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系”。風險提示:外部沖擊超預期、房地産市場低迷超預期

解讀

一、總體形勢判斷:回升向好,但面臨内外部一系列困難挑戰

會議充分肯定了“大陸經濟回升向好”的态勢極為不易,是“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内部困難”才實作的。從經濟運作看,2023年大陸經濟運作是一波三折的恢複,總體處于疫後恢複态勢,在服務業持續恢複的帶動下實作了一季度開門紅、二季度下行壓力加大、三季度持續回升,完成全年目标是大機率事件。對下階段經濟形勢判斷,會議認為需要克服内外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内部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面臨“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宏觀總需求不足、微觀主體信心不振是目前拖累經濟恢複步伐的關鍵因素;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則進一步加劇物價低迷,影響企業營收和利潤、居民就業和薪資,導緻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的背離;房地産、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凸顯,對經濟恢複造成負面沖擊。同時,海外地緣政治沖突走向、發達經濟體衰退風險與貨币政策變化、美國大選對中美關系的影響、全球貿易體系和産業鍊體系重構等将通過貿易、資本流動、情緒、金融市場等管道對大陸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形成擾動。會議特别強調,“大陸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信心比黃金更重要,2024年是疫後的第二年,疤痕效應逐漸消退,擴大總需求、放松供給限制、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地方政府活力,穩住房地産這個牛鼻子,中國有可能實作5%左右的經濟增速。

二、總體政策取向: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會議對明年經濟和政策的總基調偏積極,進一步闡釋了穩和進的關系,即“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有利于推動明年經濟向好,夯實恢複的基礎。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是進的前提,而穩定經濟環境的取得也需要積極進取的政策支撐,比如積極的财政政策、穩健的貨币政策和繼續發力并優化的房地産政策等。明年預計能實作5%左右的經濟增速,主要動能将是服務業、高端制造和基建投資。進的政策促進穩的形勢和穩的預期。同時,要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做好新舊動能接續,防止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先立後破”對于新舊動能轉換期的中國經濟而言尤為重要。大陸長期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摸着石頭過河”以及“漸進試點”等做法就是先立後破的方式。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過這個表達:“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内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後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實作‘雙碳’目标,必須立足國情,堅持穩中求進、逐漸實作,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搞運動式‘降碳’、踩‘急刹車’”。政策基調的積極還突出表現在對經濟發展的重視上,會議強調要“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保障,就難以實作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加快經濟恢複步伐、呵護經濟行穩緻遠。

三、更加注重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

今年以來宏觀資料和微觀感受出現明顯背離,微觀感受不及宏觀資料,反映出微觀主體預期不穩、信心不振,将對經濟平穩持續恢複形成拖累。第一,微觀主體信心不振會導緻宏觀政策的效果弱化,産生“減稅降費陷阱”和“流動性陷阱”。近年來,大陸持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但是政策效果在邊際遞減,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政策的空轉和低效。第二,信心和預期不足将加大經濟收縮和下行壓力,導緻預期的自我實作。信心和預期不足将導緻“預期經濟下行-行為收縮-經濟表現下行”的循環。第三,信心和預期不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公信力,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是以在制定政策和評價效果方面,會議特别強調了以下幾點:

其一,“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品質、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不能因為品質和安全而忽視了速度和發展,不能隻關注宏觀資料和發展經濟而忽視了微觀感受和改善民生,互相之間不是對立,而是有機統一。

其二,“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關聯、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備援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近年來部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輿論倒逼、政府被動響應”的特征,而且部分政策之間缺乏系統性和統籌謀劃,存在碎片化傾向,制約了政策效果的協同發揮。不能讓市場等待政策,而應讓政策走在市場預期前面,超出市場預期,如此才能打破低迷的市場情緒,調動起微觀主體的積極性。

其三,“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加強财政、貨币、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定同向發力、形成合力。”部分非經濟政策的緊縮效應,比如過去部分地區存在的一刀切的環保政策、拉閘限電、部分行業的調整等,客觀上導緻企業和居民的信心不足。減稅降費後,企業仍不敢大幅追加投資、居民不敢提高消費,結果就是減稅降費并不能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減稅降費的作用衰減,陷入“減稅降費陷阱”。是以,要綜合考慮非經濟政策對經濟的影響,避免其引發供給沖擊和打擊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其四,“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目前經濟是結構性恢複而非全面恢複,部分受損群體受到了沖擊并産生了一定的負面情緒,有必要加以積極正面引導,否則負面情緒互相傳染,微觀主體信心不足的局面将持續,拖累經濟恢複程序。發展和解決問題終歸是最重要的。有必要做好提前與市場充分、有效溝通,及時、有力、有效地回應輿論關切,改進宣傳方式。經濟有亮點也有隐憂,積極回應和應對,才能真正打消公衆疑慮。

四、擴内需: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正回報效應

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中國經濟正從外需驅動轉向内需驅動、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經濟的驅動力與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禀賦特征和重大國家戰略密切相關。2024年仍要着力擴大國内需求,主要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刺激消費需要解決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和消費意願不強這兩個關鍵問題,尤其在居民信心不足情況下,對中低收入人群發放現金補貼有利于提高消費能力;通過财政支出結構向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公共消費領域傾斜,有利于解決居民後顧之憂,提高居民消費意願。中長期來看,要從根本上解決消費不振的問題,則需要在深化收入配置設定制度改革、加快建構公共服務體系、引導中長期消費更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着力。另一方面,擴投資的同時要綜合考慮投資的效益,把更多的資金用于支援國家重大戰略、促進産業結構更新、惠民生補短等領域,而不是盲目上項目、片面追求GDP“量”的增長;無效投資必然導緻債務高企,浪費政策空間。

具體來看,一是部署推進實施“十四五”規劃綱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項目。加快推進量子資訊、科技攻關等引領未來發展的重大攻關項目,川藏鐵路、雅魯藏布江下遊水電開發等基礎設施領域的世界性标志性工程。二是推動都市圈軌道交通、5G基建、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落地。三是投向養老、托幼、城市排水排污系統等重要民生補短闆領域,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消費和投資是有關聯的,有效投資和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都是擴大内需的抓手。投資活動在短期形成經濟需求,但在中長期會形成經濟供給,優化供給結構,最終服務于消費;而且投資活動中的從業人員的收入将帶動消費增長,進而再次帶動投資。終端消費需求上升有利于提高制造業投資等,而高品質的投資形成高品質的供給,有利于促進消費的釋放。五、積極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質增效,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優化财政支出結構,保障财政可持續性;謀劃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會議對财政政策的基調與去年底會議基調大緻相當,“适度加力、提質增效”總體是積極的,即加力以擴大總需求、防範化解經濟社會風險,但同時提出“适度”、“提質增效”“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用好财政空間”,也就是說要根據經濟社會需要來實施,不搞大水漫灌,積極的财政仍是高品質發展架構下的積極,避免大幅提高财政風險,讓财政更可持續。更重要的是,會議提出了要謀劃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這是短期化債、擴大總需求之外更利長遠的舉措。

第一,積極的财政政策主調不變,這是由目前經濟恢複基礎不牢、微觀主體信心仍未根本提振的形勢決定的。2024年赤字率或有必要突破3%,赤字規模由中央占主導。2023年四季度增發1萬億國債,并提前下達2024年度部分新增地方債額度,有助于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在2024年形成開門紅,但需注意政策接續性,避免出現項目資金後繼無力的局面。要實事求是面對真實赤字率,避免長期采用的“控赤字+擴專項債”導緻赤字規模過小、專項債使用效率偏低的局面。赤字率突破3%可向國際國内傳遞更為積極的财政政策信号,有助于提振微觀主體信心。同時,考慮到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沖突突出和防範化解債務風險的背景下,将由中央政府加杠杆來承擔更多支出責任或将資金轉移給地方政府使用。

第二,“提質增效”是近年來财政政策在加力之外的重要目标,這是由目前财政形勢緊平衡決定的。越是收支沖突加大,越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績效,這要求收入端減稅降費要從追求數量規模型轉向效率效果型;支出端要優化财政支出結構,提前儲備和挖掘好的項目,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三,重提“結構性減稅降費”,有利于進一步穩定宏觀稅負。大陸已連續十幾年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長期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導緻宏觀稅負逐漸下降下行,财政空間仍有但總體在持續收窄。是以,未來的減稅降費要注重效率和效果,注重結構性減稅降費,側重支援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等領域,這有利于穩定宏觀稅負,避免債務規模因減稅降費而過快攀升。

第四,會議提出“合理擴大專項債用作資本金範圍”,有利于解決目前專項債項目收益持續下降的問題。目前各方對于專項債一般化的問題已形成較強共識,專項債項目收益持續下降引發債務風險、降低财政統籌能力,同時部分專項債資金閑置導緻未能充分發揮出财政資金穩增長作用。擴大用作資本金範圍有利于儲備更多收益更高的項目,推動項目盡快落地,降低風險、促進穩增長。

第五,為進一步用好财政空間,未來财政政策有必要以支出政策為主、減稅降費等收入政策為輔,推動财政政策逐漸從重投資轉向投資與消費并重,提高财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經濟下行期,支出政策的效果往往好于收入政策。因為減稅的收入政策要通過市場主體起作用,傳導鍊條長,而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幹擾。一旦市場主體的信心不足,減稅降費等收入端政策既不能拉動經濟增長,而且還推升了赤字和債務,陷入了“減稅降費陷阱”。過去大陸持續推出減稅降費退稅緩稅有效地緩解了市場主展現金流緊張的問題,提高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是也導緻宏觀稅負持續下行。

第六,謀劃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是下階段的重要任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财政運作緊平衡、地方債務持續增長的問題;分稅制改革實施即将迎來三十年,有必要進一步将改革進行到底。1994年分稅制改革實施以來,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一是集中了中央财力,有力地提高了中央宏觀調控能力;二是建立了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度,有效地降低了區域财力差距,助力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配套的稅收制度改革等理順了政府與市場關系,維護了統一大市場,避免了區域分割;四是初步理順了中央和地方關系,穩定了中央和地方的預期,從形形色色的包幹制進入到穩定的中央地方關系階段。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與市場關系和邊界不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清、地方政府承擔過多的事權和支出責任、财力不夠協調、轉移支付不規範、省以下财政體制有待進一步深化等問題,有必要在未來改革中進一步解決。可以預期,未來要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界定政府規模,避免政府支出責任持續擴張;中央上收部分事權和支出責任,減輕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和支出負擔;進一步穩定宏觀稅負;不斷規範轉移支付尤其是共同僚權轉移支付等。

六、貨币政策:穩定總量,調整結構,盤活存量,提升效能

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适度、精準有效”,與2022年“穩健的貨币政策要精準有力”的表述相比,一是增加靈活适度,二是“有力”變“有效”。靈活意味着貨币政策會根據經濟金融運作情況相機抉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則意味着總量相對克制,更強調質效和實際效果,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盤活存量貸款、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是未來工作重心。

具體看:其一,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利率仍有下調空間。會議首次提到貨币供應量不僅與經濟增長相比對,還要與價格水準預期目标相比對。目前物價水準低迷,雖然名義利率處在較低水準,但實際利率偏高,未來仍需要降低實際融資成本。考慮到匯率掣肘因素減弱,預計明年一季度有可能降息,同時相應調降存款利率,保證銀行合理息差水準。

其二,貨币政策要遵循高品質發展的總體要求,不會“大水漫灌”。央行行長潘功勝在接受新華社專訪中提到:“管好貨币總閘門,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貨币政策在刺激經濟的基礎上,或帶來物價水準波動,但不會刻意追求通脹,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基礎上,不讓老百姓的票子變“毛”是重中之重。這意味着貨币政策在總量方面會相對克制,寬松的力度有限。

其三,精準投放是關鍵,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盤活存量是重要抓手。潘功勝行長多次提到:“過去依賴基建和房地産投資的債務推動型增長模式,也許短期内能實作更高增速,但也會固化結構性沖突,損害增長的可持續性”。随着經濟結構轉型,天然地,貨币政策投放重心也随之轉變,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将是支撐信貸總量的關鍵。此外,本次會議首次提出“盤活存量、提升效能”,結合近期央行表态,未來将重點關注存量貸款結構的優化,将低效占用金融資源領域的信貸資源騰挪出來,投向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其四,落實金融體制改革。一方面,央行将加快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央行也會大力推動各類商業銀行聚焦主責主業,尤其是中小銀行健全公司治理,完善股權結構。此外,債券市場建設、境内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都會迎來提速。

七、産業政策:發揮科技創新對産業的引領作用,發展新質生産力,發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

會議強調了科技創新對産業的引領作用,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完善新興舉國體制,圍繞穩存量、提增量、謀變量、強保障四個方向提出新的部署。本次會議有諸多新的提法,包括“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如果說2023年的産業政策強調補短闆,加強國産替代,提高安全水準;那麼2024年的重心則是科技引領,前瞻布局。

一是穩存量,制造業重點産業鍊要加強品質支撐和标準引領,傳統産業要加速轉型。會議提出:“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制造業重點産業鍊高品質發展行動,加強品質支撐和标準引領,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同時要求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産業轉型更新。意味着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口,政策會進一步支援重點産業增強全球影響力,推動傳統産業轉型,這也會帶來技改投資,有利于穩住經濟基本盤。

二是提增量,戰略新興産業的作用要進一步發揮。會議提到:“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産業”,為戰略新興産業謀劃了發展路徑。此外,會議強調了對數字經濟領域的支援,更在貨币政策表述中特别點明,要引導金融資源投向數字經濟領域,數字經濟産業或迎來大的發展機遇。

三是謀變量,特别強調未來産業,國家、省、市層面的未來産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将加速出台。會議指出:“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2024年,未來産業的圖譜将逐漸清晰,類腦智能、量子資訊、基因技術等未來産業的支援力度将大幅提升。發改、工信等相關部委也将加速出台規劃或行動方案,未來産業或正式進入政策導入期。

四是強保障,首次提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傳統的财政資金很難适配新興産業企業的發展訴求,而創業投資、股權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能夠為相關企業提供穩定的長期資金,暢通“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今年出台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草案)》中設有專門章節支援創業投資基金發展,明确提出:“對創業投資基金給予政策支援,鼓勵和引導其投資成長性、創新性創業企業,鼓勵長期資金投資于創業投資基金”。可預期地,明年對于創業投資的支援力度将進一步加大。

一方面,在投資範圍、投資政策、杠杆适用、存續期限等方面給予更多寬限;另一方面,在投資退出等友善提供更多便利,例如支援其在私募股權二級市場流轉、開展份額轉讓,強化其轉讓過程中的稅收保障等。

八、防範化解風險: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産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會議提出“防範化解風險”“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統籌化解房地産、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目前重大風險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産和中小銀行領域,明年防範化解風險将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繼續推進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工作,硬化地方債務限制,防止隐性債務化而不絕。7月24日,政治局會議提出“一攬子化債方案”後,各地積極通過财政化債和金融化債等方式推動區域内隐性債務化解。其中,特殊再融資債券超預期發行,截至12月8日,全國共有27個省份累計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13770.17億元。從地區分布來看,貴州、天津、雲南、湖南、内蒙古等債務負擔較重的省份成為本輪特殊再融資債券的發行主力,發行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分别為2148.8億元、1286.3億元、1256億元、1122億元和1067億元。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特殊再融資債券化債主要緩解的是目前風險,仍有必要通過體制機制的關聯改革抑制隐性債務産生的土壤。在穩定宏觀稅負的同時,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界定政府職責與規模,解決無限責任政府職能過大、支出責任過大的問題是根本。

二是化解房地産風險,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随着大陸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近幾年房地産領域逐漸暴露出一些風險,例如房企債務風險、期房爛尾風險、房地産銷售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對财政、金融、經濟等各方面都産生了重大影響。要化解目前房地産風險,有幾個重要抓手:一是做好“保交樓”工作,加強對房企的預售資金監管,防止期房爛尾,保障購房者的合法權益;二是防止健康房企出現流動性緊張,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目前金融機構為保障資金安全而出現慎貸惜貸行為,導緻民營房企面臨融資難問題;三是提振居民購房信心和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四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三大工程”建設,既能對沖房地産投資下滑,又能改善居民居住條件。

三是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防止風險蔓延。近年來中小銀行在發展經營過程中聚集了較多風險。2019年起,個别城商行、部分地區的村鎮銀行陸續爆發風險事件。化解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首先是要明确原則。銀行風險的處置措施分為最後貸款人措施(流動性支援)、存款擔保措施、行政接管措施三類行政性措施,以及自我救助措施、同業互救措施兩類市場化措施。其次是壓實屬地責任。2022年央行釋出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明确提出“中央統一規則、地方實施監管”的原則,厘清了央地金融監管關系,将地方各類金融業态納入統一監管架構。最後是大力推動合并重組。在合并重組過程中應重點明确重組目的:以化解風險為主要目的的,應重點考慮合并重組過程中對不良資産的處理。以謀求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應對銀行發展現狀進行充分分析,為新銀行制定一套特色化發展戰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