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随着時代變化,養老已經成為了目前社會避不開的話題,對于70後來說,現在他們的父母已經到了需要養老的時期,很多群眾都本着離得近好照顧一些的想法将父母接到了身邊。
這種做法表面上看是為了更好的盡孝,可實際上,這隻是作為子女的單方面想法,自己的父母如何去想他們并不了解,從現在的城市老人生活來看,他們可能不太适應城市生活。
老人來到城市之後,剛開始可能還好,可時間一長,心裡就不舒服,曾經能夠串門的街坊鄰居都消失不見了,而且高樓大廈也帶給他們更多的恐慌感。
老家的屋子甚至是村子裡的樹木,對于其他人來說可能是落後的證明,可對老人來說,卻是讓心裡安甯的歸宿,城市的車水馬龍對老人的吸引力,甚至不如和村口老人下兩盤棋。
對于年輕群體來說,父母的選擇讓他們無法了解,城市生活比農村生活友善不少,還存在更多的娛樂設施,公共福利待遇也更好一些,那麼,吸引他們回去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話題,那就是精神需求,在大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故鄉往往有着别樣的感情,時常就會想起來,我們之是以無法和父母共情,其實是因為個人經曆不同。
70後的群體對比父母,無疑接受了更加繁雜的資訊沖擊,作為伴随大陸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網際網路、新能源等新時代的資訊幾乎伴随了他們的人生程序。
可他們的父母卻并非如此,在我們前往城市發展的時候,父母支援我們,拿出積蓄幫助我們站穩腳跟,時間一晃而過,當年的離家遊子已經到了中年。
作為子女,想要盡孝心的想法值得鼓勵,但不要用錯了手段,我們養老最應該注意的是父母的想法。
他們到底想不想來到城市生活,這才是關鍵,如果因為個人想法,讓不情願的父母搬遷到城裡,放棄以往的人際關系,那就跟孝順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家裡的老人已經習慣了農村生活,進城之後就顯得非常不适應,以往的人際圈子消失,來到新環境後,也沒有什麼交友的機會,最後還是隻能在家閑着。
對于老人來說,最害怕的就是産生孤寂感,認為自己喪失了家庭和社會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的心理健康就無法保證,而且還可能是以出現更多的健康風險。
一旦老人的情緒陷入焦慮,那麼就會加快衰老的速度,為人子女,自然也不想看到老人的晚年生活過的不愉快,是以需要對此進行一番謹慎的思考。
在我們告訴父母搬遷到城市生活這件事的時候,最好是采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簡單的下達通知或者是無視父母意見,在養老問題上,父母想要怎樣的生活才是至關重要的。
而且,就算父母跟着你一塊到了城市當中,同樣要額外注意父母的精神狀态,在新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很有可能不會再像原先一樣,反而變得有些客氣跟疏遠。
由于進入新的家庭,很多生活習慣都要改變,家裡的父母年紀大了,要想改變自己幾十年的生活習慣談何容易,是以就會出現農村的生活方式不适應城市的情況。
對于城市而言,很多居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鄰居是誰,雙方缺乏交流,而父母在村裡又經常和其他老人話一些家常,很快就會産生不适應的感覺。
再加上家裡還有自己的孫子或者孫女,很多情況下都不太自由,萬一孩子還請着家教什麼的,遇到的交際困難就會更多,老人失去說話做事的自由後,家庭生活自然就不會和諧。
一般來說,老人的教育理念并不能讓子女滿意,長久下來,就會導緻父母不敢做任何事,一做就怕錯,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據說,是以作為子女,不能讓老人的晚年生活受這種苦。
那麼,為了防止之後産生的分歧,在是否将老人接到身邊這件事上,我們自然應該确認再三,當消除掉家中這些不利因素之後才能去選擇接父母來到城市當中。
總而言之,當父母生活可以自理的時候,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這才叫孝順,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強加到父母身上,讓他們放棄以往的生活。
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