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幹貨!九機構聯合釋出兒童呼吸道感染居家用藥共識
受訪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原主任 張思萊
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記者 鐘财芬
今年冬季,呼吸道感染來勢洶洶,全國各地兒科門診均人滿為患。對于絕大多數患人來說,居家用藥是疾病治療的重要一環。為提升兒童呼吸道感染家庭用藥管理水準,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兒科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哮喘協作組等9家專業機構聯合釋出《兒童呼吸道感染家庭用藥指導專家共識》(下稱《共識》),就家長們關切的諸多用藥問題給予建議和指導。“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為此特邀著名育兒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原主任張思萊就《共識》主要内容進行解讀。
1.兒童呼吸道感染有哪些常見症狀?
《共識》總結,根據感染部位,可将兒童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支氣管炎、肺炎等。張思萊表示,如果在流感流行期,孩子出現下列情況之一,需高度懷疑感染流感:驟然起病,伴有發熱、咳嗽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狀,并在幾天内持續性加重;除發熱外,還頭痛、全身酸痛,嬰幼兒表現為精神萎靡或異常煩躁、胃口不好等;嬰幼兒突然發熱,口服退熱藥體溫下降不明顯,且呈持續高熱狀态。
2.兒童呼吸道感染用藥需注意什麼?
《共識》提醒,家庭用藥需遵循5R原則,即:正确的患兒、正确的藥物、正确的劑量、正确的給藥時間、正确的給藥途徑。

3.兒童呼吸道感染一定要用抗菌藥物嗎?
《共識》提醒,兒童呼吸道感染原因有多種,如果是單純病毒感染,抗菌藥物是無效的,當合并或繼發了細菌感染才需酌情使用抗菌藥物。此外,抗菌藥物為處方藥,須經醫師綜合評估後使用,家長切勿擅自應用。張思萊表示,目前打點滴和抗菌藥應用呈泛濫趨勢,可能導緻病菌産生耐藥性,反而對維持兒童長期健康不利。
4.何時使用抗病毒藥物?
引起兒童呼吸系統感染的病毒有多種,除流感病毒和巨細胞病毒外,其他病毒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張思萊介紹,目前對于流感病毒,比較有效的藥物就是奧司他韋,該藥隻針對流感病毒,對普通感冒、疱疹病毒、EB 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無效。在發病48小時之内服用有助于控制病情、縮短病程、防止并發症。
5.什麼情況需用解熱鎮痛藥(退熱藥)?
≥2月齡嬰兒,腋溫≥38.2 ℃或因發熱出現明顯不适感和情緒變化時,可以使用解熱鎮痛藥。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發熱兒童的舒适度量表,推薦使用國際通用的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見下圖)對兒童發熱的舒适度進行評估。
張思萊介紹,适合兒童的退燒藥一般有兩種,即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和布洛芬(美林)。其中,對乙酰氨基酚安全性更高,是3月齡以上寶寶的首選藥,布洛芬更适合6月齡以上或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效果不好的孩子。具體用藥量應綜合評估患兒年齡和體重後确定,兩種藥不可交替使用,也不能與含解熱鎮痛成分的複方感冒藥同時使用。兒童首選口服劑型,如滴劑或混懸液;低齡兒童(如3歲以下)優選濃度高、體積小的滴劑;胃腸道不适伴發熱的,優選對乙酰氨基酚。
6.用藥後患兒還發熱怎麼辦?
通常來說,疾病緩解後患兒的體溫會逐漸下降,家長切勿因焦慮擅自增加超說明書給藥頻次或劑量,以免給患兒造成傷害。若用藥後仍有發熱症狀,家長可檢查藥物使用環節是否正确,確定藥物未超過有效期限、混懸液在使用前搖勻、給藥劑量準确等。用藥同時可聯合采用适宜的實體方式降溫,如退熱貼、溫水外敷和溫水浴等。張思萊提醒,患兒吃完退燒藥最好要少量多次喝水,加快排洩程序有利于帶走體内熱量;發熱超過38.5℃時,退熱藥是首選,實體降溫次之;若高熱和持久發熱,需要就診。
7.一咳嗽就要用止咳藥嗎?
咳嗽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質的保護性反射,兒童呼吸道感染之後的咳嗽,可能在其他感染症狀消退後持續數周,無需幹預可逐漸消退,50%的兒童與上呼吸道感染相關的咳嗽在10 天内消退。《共識》不推薦正常使用鎮咳藥物治療,當咳嗽顯著影響患兒睡眠和飲食時,可酌情考慮使用鎮咳藥對症處理。
8.孩子有痰怎麼處理?
祛痰藥或化痰藥使用需先查明咳痰原因,根據痰的性狀有針對性選擇藥物。《共識》提醒,患有罕見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狀的患兒不宜服用含有山梨醇的氨溴索口服制劑,哮喘患兒禁止口服乙酰半胱氨酸,慎用霧化乙酰半胱氨酸。張思萊表示,感染後産生痰液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痰排出體外時也會把粘附其中的塵埃、細菌、病毒,以及壞死的細胞一起排出。目前臨床研究沒有證據證明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可以通過服用化痰藥獲益,是以不建議輕易給有痰的孩子用祛痰藥。
不用藥的情況下,《兒童氣道黏液高分泌管理專家共識》中提到兩種适于居家應用的實體祛痰法:一是胸部叩拍。幫孩子從下向上、由外至内用手叩拍痰液附近的胸壁,可使痰液更易從管壁脫落。叩拍适合在晨起、餐前30分鐘或餐後2小時進行,每次3~10分鐘為宜。二是咳嗽訓練。推薦采取坐位咳嗽排痰,先進行深慢呼吸5~6次,後深吸氣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氣3~5秒,身體前傾,從胸腔進行2~3次短而有力的咳嗽,或用手按壓上腹部幫助痰液咳出。
9.哪些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霧化?
《共識》表明,霧化吸入療法在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适應證包括以下類型:(1)急性喉炎、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急性會厭炎、百日咳或類百日咳樣綜合征、肺炎等;(2)嬰幼兒喘息包括毛細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3)其他如呼吸道感染後咳嗽、閉塞性支氣管炎等。
家庭霧化可節省家長時間與交通成本,避免醫院交叉感染、彌補醫療資源不足等。《共識》提醒,家庭霧化前需就診尋求醫生指導,使用時應注意:不能将霧化藥物長時間存放在霧化器中;每次霧化用量以3~4毫升為宜,避免霧化時間過長影響兒童依從性;霧化前30分鐘避免過度進食;激素類藥物使用前不要塗抹油性面霜;兒童最好在坐着的安靜狀态下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嬰幼兒可采取半坐卧位;霧化結束後及時清潔面部,用清水漱口3次及以上,小嬰兒可用棉簽擦拭口腔進行護理。
10.兒童呼吸道感染能用中成藥或中藥嗎?
呼吸道感染常用中成藥根據證型分為清熱解毒、清肺化痰、辛溫解表、辛涼解表、疏風散寒、解熱止痛、清暑解表、利咽消腫、止咳祛痰、安神消積等。張思萊強調,中成藥或中藥應請醫師辨證、辨病或辨證辨病結合後合理使用。同時需仔細了解藥品成分,避免功能相同或成分重複的中成藥聯合使用。優先選用藥名中含“小兒”“兒童”“娃娃”等字樣的兒童專用藥。
11.感染時鼻塞怎麼辦?
鼻塞可影響兒童飲水、睡眠,是最令人煩惱的症狀之一。《共識》表示,出現鼻塞症狀時,可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清洗療效差的可在醫師指導下短期使用鼻用減充血劑。常用鼻用減充血劑包括羟甲唑啉(2歲以下兒童禁用)、0.05%賽洛唑啉(3歲以下兒童不推薦使用)。鼻用減充血劑使用不宜超過7 天,以免引起藥物性鼻炎。萎縮性鼻炎及鼻腔幹燥者禁用。
12.孩子喂不進藥怎麼辦?
《共識》提出,給兒童喂藥需特别注意其情緒和舒适感,盡可能提供安全、溫暖、舒适的環境和方式。可選擇使用一些專業喂藥輔助工具,如量杯、滴管、奶嘴喂藥器等。對于嬰兒,切勿捏住鼻子灌藥,最好抱在大人懷中取半卧位,捏住下巴使其嘴巴張開,再用滴管或針管喂藥器少量多次喂藥。喂藥時需等孩子咽下再繼續給藥,出現嗆咳應立即停止。1歲以上幼兒,可通過适當給予獎勵來鼓勵服藥。
13.可以用果汁或牛奶送藥嗎?
部分家長可能覺得用果汁或牛奶送服藥,孩子不容易排斥,但《共識》提醒,果汁或牛奶可能影響藥物在胃腸道中的吸收和藥效,最好使用溫度适宜的白開水服藥。
14.吃藥後吐了是否需要補服?
兒童服藥後發生嘔吐是常見現象。《共識》表示,是否需要補服應根據藥物吸收代謝特點、嘔吐時間和情況來具體分析。如服用藥物後立即嘔吐,嘔吐物中可見完整的片劑、膠囊劑或全部液體,可考慮補服。如服用時間超過15分鐘,需權衡錯過一劑的潛在風險和補服後藥物過量的危害再做是否補服的決定。
15.家庭用藥怎麼儲存?
《共識》建議,應按照藥品說明書【貯藏】項下的具體要求進行儲存,冷處通常指2~10℃,陰涼指不超過20℃,涼暗指不超過20℃且避光,常溫為10~30℃。藥品存放需注意:與食物、飲料、化妝品等分開,置于兒童不可取處;用藥後把瓶蓋擰緊,定期檢查藥品有效期和品質,出現過期、性狀發生改變等變質情況及時清理。
張思萊最後提醒,一般情況下,治療兒童呼吸道感染應遵循“能不用藥就不用藥,能口服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打點滴”的原則。輕症情況下優先考慮居家護理,避免去醫院引發交叉感染。若采用正确方式幹預後,發燒等症狀持續3天還未改善,再考慮就醫診治。▲
責編:潘子虎
主編:丁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