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看到董宇輝的一個視訊,頗有感觸。

他在新東方上的第一堂課,因為一些原因,學生們的逆反情緒非常嚴重,他一進教室,學生們就制造出各種噪音“為難”他。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第一排的一個女生,在書桌上一直摔書,手摔累了,換大聲咳嗽。

看到這一幕時,董宇輝說,當時他知道,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對那個女孩說:“再摔滾出去。”他說他也相信,即使叫來孩子家長,家長也會站在他這一邊。

解決孩子的逆反問題,這種方法最簡單、最快速,而且從道德層面來說,他作為老師,完全沒有做錯,反而是在為了孩子好而教育孩子。

但是,他沒有選擇這麼做。

因為他覺得孩子們隻是有強烈的憤怒情緒想表達,他擔心自己用粗暴的方式,去對待他們此刻表現出來的一點逆反,會讓孩子們真正變得叛逆。而且他也擔心學生萬一是真的生病咳嗽。

于是,他幫女孩沖了杯藥,說:“我隻希望你身體健康一些。”

後來,那節課剩下的時間,變得安安靜靜。

他在視訊的最後說了一句話,讓我這個家有青春期孩子,天天過得雞飛狗跳的老母親十分感慨:

“我有一萬個理由去發怒,去用糟糕的态度批評,可我越有理由,越不能這麼做。因為我不能站在一個強勢的道德制高點,去指責一個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情緒的年輕人。”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如他所說,愛和溫暖,才是感化孩子逆反問題的最好方式。

《與青春期和解》中也寫過:“青春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但并非注定是一個困難的時期,它具有正面的、可引導的、可控的一面。”

我們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麼回饋我們。

青春期叛逆是常态,引導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才是修行。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真的不需要太較勁。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平等松弛地溝通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的一位媽媽就提到,父母可以和青春期孩子活成彼此的“戰友”,通過平等地交流,為共同的目标努力,互相成為精神力量來一起成長。

那位媽媽說,為了和女兒建立“戰友情”,她先是和青春期的女兒之間,營造了一段“專屬時光”。

這段時間一般在她和女兒回家的路上,她們會在這段時間彼此放松地分享一些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日常。

女兒會和媽媽說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媽媽會和女兒聊一些大熱的地攤文學。

聊到興起,還會探讨怎麼花錢?宇宙是什麼樣的?理想的婚姻是什麼狀态?

她說,在女兒小的時候,她和女兒之間的溝通更多的是迎合的狀态,她總是會以大人的姿态去和女兒交流。

可當女兒漸漸長大後,她開始嘗試着和女兒用這種平等的方式去交流,她發現交流的方式變了,和女兒的相處也越來越松弛,還有了很多共同屬于她們的小秘密。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把孩子當成“戰友”,彼此之間就會多一些相知相惜。

當溝通的姿态,從高高在上的“施令”狀态中降低後,就能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也會發現,孩子的身上,有很多被我們忽略的成長細節。

而且,這種平等的交流方式,還能讓我們及時發現青春期孩子隐藏的情緒。

《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的作者劉稱蓮就曾分享過,她在家裡曾使用過“郵筒”和“家庭日記本”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互動。

有時候,孩子會寫一封給父母的長信,投遞到“郵筒”裡,控訴自己在父母那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時候,他們也會就家裡出現的某個問題,在家庭日記本上留言表達各自的情緒和想法。

這種方式,不但讓他們能及時覺察孩子在青春期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心理、情緒變化,也能及時對應這些變化做出調整。

無論是這兩個故事中的哪種方式,其實都在創造一種讓孩子可以放下戒備、自由傾訴、放松表達的環境。

我們和孩子的關系,其實不需要那麼緊繃。

說白了,平等交流的背後,是孩子看到了父母的尊重和允許。

好的教育,在“一尺之内”。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交流的氛圍放松了,孩子的心門就打開了。

孩子的心門打開了,我們就能走近他們了,我們說的,孩子才願意聽。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并肩作戰的儀式感

前文中,那位提出和孩子做“戰友”的媽媽,還分享了一個她和女兒建立并肩作戰儀式感的細節。

有段時間,她女兒參加的樂團經常集訓到很晚。

女兒排練到多晚,她就等到多晚。

有次比賽前出現意外情況,她甚至一路跑到學校去接女兒。

聊到這些細節時,她說了這樣一句話:

“很多事情,我不一定要親力親為。但這個過程裡的一路陪伴,這期間的快樂和痛苦,我們共同經曆過,我們會成為曾經一起并肩的那個人。”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就是陪着孩子一路成長、一路經曆嗎?

當然,和孩子做“戰友”,不止是陪伴他們經曆每一階段的成長。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長路上,我們和孩子一起攜手,在挑戰遇到的一個個目标後,和他們經曆出并肩作戰的義氣。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常年回不了家。在兒子讀高中時,他專門申請把工作調回了家附近。

他想着自己好不容易調回來了,兒子應該會很開心,甚至都想到了和兒子父慈子孝的畫面。

可沒想到兒子對他的回來一點都不感冒,還埋怨家裡又多了一個人管他。這位父親找了很多次機會和兒子聊天,但每次都不歡而散。

後來,偶然的一次機會。兒子要幫班級制作活動視訊,奈何技術有限,視訊品質十分堪憂。

在兒子急得抓耳撓腮時,父親主動伸出橄榄枝,他和兒子一起參與到素材錄制、視訊制作中。沒想到,正是因為這次“合作”,他和兒子的關系順利“破冰”。

把親子相處當成戰友情,其實就是和孩子多經曆一些為了同一個目标,同甘共苦、共同奮鬥的時刻。

武志紅曾說:“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深度關系的産物。”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你時時刻刻、全方位無死角的陪伴。

他們隻需要在一些關鍵的時候,和父母經曆“情感共振”,在深度的連結中,積澱出“戰友情誼”,而這,才是親子相處的最佳狀态。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互為精神力量的成長

電影《龍貓》中,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别深刻。

小月和妹妹小梅跟着爸爸,搬到了一處鄉下的房屋居住。

搬好家後,爸爸帶着姐妹倆去看望住院的媽媽。

媽媽問她們喜歡新家嗎?妹妹小梅,瞬間想起她在新家見到的一堆煤煤蟲,心裡有些害怕,擔心地看向媽媽:“媽媽,你喜歡住鬼屋嗎?”

“當然喜歡,我好想快點出院,和你一起看看鬼長什麼樣子呢。”

媽媽的回答,讓小梅徹底打消了對新家的恐懼,也讓她在後來誤闖到大龍貓的“家”時,很快和它們成為了朋友。

媽媽面對未知的态度,傳遞給了孩子,成為了孩子面對下一次未知時的力量。

就像前文中那位媽媽,她和孩子之間,也發生過一件彼此傳遞力量的溫馨小事。

有次她心情不好,女兒發現後,建議媽媽不需要焦慮。

在媽媽問為什麼時,她說,因為開心的時候,會比焦慮的時候更容易想出更多的辦法。

女兒一句簡單的話,幫媽媽點破了解決焦慮的底層方法。

她說女兒的那句話,就像一股精神力量,在之後帶給了她很大的改變。

比如後來,有次她陪女兒參加演出,雖然對演出本身興趣不大,但她卻不像以前一樣,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勉強陪伴孩子。

反而嘗試着,就像女兒之前點醒她時說的那句話一樣,放下焦慮,換個思路,把陪女兒參加演出這件事,變成感謝女兒帶她欣賞演出,感謝自己又拓展了人生新的邊界。

你看,誰說隻有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指引,孩子也可以成為父母的精神力量。

看了董宇輝被叛逆孩子為難的視訊,我決定把青春期女兒當“戰友”

好的親子關系,一定是像戰友一樣,彼此滋養的。

父母和孩子,是可以互相學習,一起成長的。

寫到這裡,越來越覺得,好父母,真的不能停下成長的腳步。

正如《父母的覺醒》中所說:“我們應該逐漸變成一個适應孩子需求的父親或母親。”

父母的認知上限,決定孩子成長的下限。

在不破壞原則的前提下,和青春期的孩子,用“戰友”式的相處方式,尊重、接納、允許他們的變化和不同。

站在更高的生命層次,給孩子包容、感恩和愛,才是父母對孩子最理想的養育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