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物之何尊

作者:字說文明

今天我們介紹文物,是一件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青銅器——何尊。現藏于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西周時期重器,被譽為該館“鎮館之寶”。

文物之何尊

何尊,高38.5厘米,口徑28.9厘米, 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文物之何尊
文物之何尊
文物之何尊
文物之何尊
文物之何尊
文物之何尊
文物之何尊

是不是很大氣?很厚重?這還不是她最重要之處!其内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殘損3字,現存119字,被公認為最早出現“中國”字樣的器物。

文物之何尊
文物之何尊

其内容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是周成王一篇重要的訓誡勉勵文告,與《尚書·召诰》《逸周書·度邑》等古代文獻相合,是西周的有明确紀年的青銅器。

既然是國之重器,讓我們看看她有着什麼曲折離奇的故事吧! 1963年,在陝西寶雞附近的農村,一家農戶從雨後坍塌的土崖中發現了這件“國寶”,撿到家後,一直當做“廢品”放置。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的上司在當地廢品收購站發現了該件器物,便以30塊錢買下了此尊,成為博物館一件藏品。由于當時銘文尚未發現,從業人員并未引起多大重視,隻是覺得器型優美,難得一件西周時期酒器。1975年,國家文物局征調寶雞市博物館藏品出國巡展,該件文物送至上海博物館轉機,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國家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發現器物底部有鏽蝕,認為該器物精美,應當有銘文。

文物之何尊

(馬承源先生) 于是在得到寶雞市博物館同意後,對此尊進行了器物底部鏽蝕清理,發現大量銘文,并以此給尊命名為“何尊”。于是何尊取消了本次出國之旅,并被國家國務院定為首批禁止出國(境)文物。 現在,大家是否特别想了解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涵義,那我們講講何尊裡的“中國”?

文物之何尊

何尊銘文内容非常豐富: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适逢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在京宮大室中對一個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誡,内容講到何的先父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于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群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貝,何是以作尊,以作紀念。 銘文中周王說:“餘其宅茲中國(住在中央地區),自茲乂(yì,治理)民。”這是中華文明中第一次出現中國這個概念,很多人以為這個概念是在近代才出現的,其實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但文中的“中國”是古書裡的“土中”“地中”,義即“天下之中”,是一種地域概念。這次遷都和《史記》、《尚書》等文獻記載互相印證,為西周曆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文物之何尊

關于”中“字解釋衆多,主要有以下三種:一說是插個旗杆觀察日向,像日晷;二說在有飄帶的旗杆中間畫一個符号,表明中間的意思;三說像是在一個圓的中間畫一條長豎線,并在豎線的上下兩端各畫兩條飄揚的旗帶,以此表示旗在圓中,這個圓有學者認為用來表示部落。

文物之何尊

甲骨文沒有國字的字形,有或字。它是域的本字,由囗(讀音:wéi)和戈組成,表示用戈守護着城。金文中出現了在或外面加囗(讀音:wéi)的寫法,後台灣字時将或簡寫為玉。最早時的國指首都都城,域泛指領土疆域。後來國擴大了表示範圍,也用來指領土疆域,是以就将域的字義合并到了國字裡,便成為了用武力捍衛的領土和城邦。

尊,古代酒器,用于盛酒。也是青銅器之中的重要器物之一,為古代王公貴族所擁有,展現的是至尊氣象,是主人尊貴的地位的象征。西周成王五年“何”姓貴族所作的尊,器型厚重,制作精美。内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更是顯示她身份高貴,無愧于國之重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