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 智能家居就成了隐私竊賊?
當你和朋友剛讨論完新出的衣服款式,下一秒打開手機裡的智能音箱App,就看到相關産品資訊推送;原本用來照顧老人或孩子的智能攝像頭,卻成為陌生人窺探家裡隐私的“視窗”……這些看似不可思議、近似電影情節的案例正變為現實。随着裝置聯網愈加普遍,智能家居産品為消費者帶來舒适便捷的同時,也對消費者資料安全和隐私保護構成威脅。據新快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今年6月至10月便有5款智能家居App被通報或下架。廠商及個人如何保護資料安全,成為行業發展的焦點問題。
智能家居收集隐私資料愈加頻繁
近些年,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等智能産品加快走進千家萬戶,推動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根據CSHIA、中國産業研究院的資料顯示,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已由2017年的3254.7億元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6515.6億元。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将進一步增至7157.1億元。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于資料安全和隐私保護越來越重視。“持續提升資訊安全水準将是大陸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前瞻産業研究院在《2023年中國智能家居行業全景圖譜》指出,智能家居産品的快速普及、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在給家庭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資訊安全問題浮出水面。一方面,智能家居裝置從傳統的接觸式操控變為遠端網絡操控後,網絡安全威脅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家居裝置與雲端、其他智能裝置、消費者之間都在頻繁互動,采集并儲存了大量消費者資訊,資訊洩露風險提升。
“智能家居不同于傳統家居類産品,使用者通電聯網使用,才是連接配接和服務真正的開始。”CSHIA智能家居産業聯盟執行秘書長王勝陽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此過程中,保護相關使用者資料,特别是對涉及圖像、語音、使用習慣等敏感隐私資料的重要性日益顯現。智能攝像頭、智能視訊鎖、智能微波傳感器等裝置的應用更趨廣泛,在智慧睡眠、智慧康養、智能看護等場景中對于使用者人臉識别、雲端資訊存儲、健康資訊的收集,更加頻繁。
使用者擔憂程度較高的問題有三個
業内人士介紹,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智能家居廠商通常需要将與使用者互動時收集的個人資訊作為實作功能和服務的基礎,這些資料會傳輸到雲存儲進行分析,并可與第三方企業共享以用于營銷和研究目的。廠商希望通過這些資料來挖掘使用者的深層需求,同時有可能帶來潛在的風險,包括使用者的姓名、位址、支付資訊等個人資料被過度收集,以及黑客入侵導緻資料洩露等情形都有可能發生。
據新快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今年6月至10月便有5款智能家居App被通報或下架。其中,因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且未按要求整改,國内知名照明企業易來智能旗下App“Yeelight”近日被山東省通信管理局要求下架。9月,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公開通報25款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其中由深圳市美亞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智能寝具”App,因為違規收集個人資訊而位列“黑榜”。8月,廣東九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九聯智能門鈴”也因為違規收集個人資訊和賬号登出難等問題被通報下架。
IDC中國進階分析師劉雲告訴新快報記者,在智能家居裝置的使用中,使用者對隐私安全有各種各樣的擔憂,其中個人資訊未經允許被收集、裝置收集使用者不願分享的資訊和使用者資訊被分享或售賣給其他公司是使用者擔憂程度較高的三個問題。
不過,盡管對于資料保護和隐私存在擔憂,許多消費者對智能家居廠商收集的使用者資訊仍不是十分了解,多數人對廠商會收集哪些個人資訊、這些資訊會存儲多久以及用于何處等問題都不清楚。甚至有消費者表示,很少或幾乎沒有檢視過裝置的資料隐私政策。
近日,新快報記者随機檢視市面上5款智能家居App的資料隐私政策,發現這些裝置通常會收集使用者各種互動資訊,包括且不限于使用者個人基礎資訊,以及生物識别資訊如語音、人臉、指紋、聲紋、虹膜等;同時還會記錄某些不屬于個人資訊的資訊,包括使用者的操作行為記錄如點選、頁面跳轉、浏覽時間等。除此之外,不同品類的智能産品還有各種特定的資料收集内容,例如掃地機器人可能會收集使用者的家庭地圖、房間場景、使用者圖像等。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家居産品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條款缺失或空白的情況。例如,對于特殊人群如老人、未成年人等,如何将告知同意等個人資訊保護機制真正落實;一旦企業出現變更、合并、破産等情形,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如何處置;面對個人資訊洩露、毀損、丢失等事件,企業是否有相應措施等。智能家居産品的資料隐私政策對上述問題并沒有準确的答案,而“一問三不知”的情景正發生在消費端。當新快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咨詢“應用會收集哪些個人資訊”等問題時,不少廠商的客服回避詢問或是強調産品使用無問題。
享受便利的同時要加強隐私保護
那麼,廠商該如何平衡資訊收集和保護隐私之間的關系,在完成資料采集的同時又令使用者安心?
對此,劉雲認為,一方面,智能家居平台可以通過資料分層來優化隐私保護和服務效率之間的關系,對身份識别、激活喚醒等隐私相關度較高的資料提升保護等級或在本地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目前智能家居終端裝置自身處理能力也在提升,本地計算和存儲能力的更新使得互動控制、身份識别等需求可以在本地實作,進而更好保護使用者隐私。
王勝陽持相似觀點,他認為,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鎖、智能門、智能音箱等安全屬性加強,逐漸成為與産品軟硬體能力、安裝服務能力、生産制造能力等并駕齊驅的競争新要素。是以,開放相關使用者權限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廠商要解決好本地化的場景部署,保證在離線斷網狀态仍然可本地化運作,甚至做到在斷電時能保障使用者的人身與财産安全。
行業人士認為,使用者資訊保護既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又需要平台方、裝置商、營運商、服務商等各個環節建構更為嚴密的安全機制。廣大消費者在享受智慧生活便利的同時,更需要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将安全作為重要的選擇要素來考慮。
在使用的過程中,消費者可以采取相應措施規避風險,在享受智能家居産品提供的便利的同時,加強個人隐私保護。如定期稽核智能裝置的權限,了解裝置收集和共享資訊的情況;通過使用強密碼和盡可能啟用雙重身份驗證以提高家庭網絡安全性;及時更新廠商提供的新版本系統和更新固件,進而加強智能裝置的“防盜門”;謹慎授予第三方應用通路智能裝置的權限;使用實體開關或靜音按鈕,以盡量避免裝置主動監聽等。
采寫:新快報記者 梁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