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女孩正在考編,要不要嫁給無編制相親男?
文 | 米粒媽

米粒媽發現一件怪事兒,全職考研考公這個話題似乎已經變成了“月經貼”,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一次熱搜。
前不久,一篇名為《21到26歲,她被困在考研考編裡的5年》火了,全職考編考研的話題,也再一次引起了廣泛讨論:
一個女孩用5年時間考研考編,到頭來卻一事無成,到底值不值得?
女主角叫劉同,大學畢業以來,她經曆了四次失敗的考研,以及五次失敗的考編。
劉同出身于西北五六線小城,她的成績一直都不屬于拔尖的那種, 聯考分數剛過一本線,去了省内某大學的石油工程系。
但入學不久,她才發現這是個天坑專業,就業管道簡直太狹窄了。
于是,劉同決定考研,但她不敢偏離大學專業太遠,是以還是選擇了與石油有所交叉的工科專業。
第一次考研成績過了國家線,但是沒能進入面試,劉同覺得自己布局太晚,是以開始準備二戰;
第二次進了複試,也是她距離“上岸”最近的一次,不巧碰見疫情,面試轉為她從未設想過的線上形式,且因為初試分數缺乏突出優勢,最終她還是被刷了下去;
第三次考研,這一年報考人數狂漲36萬,錄取比例卻在下降,但更出人意料的是,這次劉同的英語連國家線都沒過;
第四次考研,背着三年的空窗履曆,劉同的壓力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也是疫情封控極其嚴格的時候,考試時間不斷推遲,她終于在通宵等待之後,在淩晨6點接到考試安排,可是最終因為準考證等等疏漏,沒能考出好結果。
看着身邊同學要麼在事業上已經有了起色,要麼已經碩士畢業,她終于把目光轉向了考編。
雖然編制考試内容難度小于考研,但是因為劉同的天坑專業,導緻她隻能去卷那些“三不限”專業,說是千裡挑一、萬裡挑一,一點都不為過,兇多吉少是可以預見的。
後來的劉同,終于暫時從考研考編的執念裡走了出來,找了一份幾千塊錢的工作,但她會不會繼續遊回去尋找片“岸”,誰都不知道。
在很多人看來,劉同這五年是白過了,她投入了很多,可惜除了失敗的過往和病痛,一無所獲。
從21歲到26歲,她過的幾乎是同一天,每天睜眼就是刷題,刷題,刷題,就連過年都隻敢休息兩三天。
在接連的失敗中,她也患上了嚴重的失眠和抑郁症。
這樣的結果,真的讓米粒媽很唏噓。你能說她不夠努力嗎?我不忍心這樣說。
可是有些時候,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沖勁未必是好事,有些事情,相信天道酬勤,倒不如相信“選擇大于努力”。
确實,這幾年對考研考編的同學真的非常不友好,尤其是疫情期間,簡直就是開啟了“地獄模式”。
我和米粒爸之前都考過研,但都拿到offer沒去讀米粒爸大學全獎,研究所學生沒申請到獎學金,不得不放棄了杜克大學的offer。我呢,大學畢業時沒申請到最心儀的學校,直接工作了,一路倒是順風順水。不過你們知道我有名校情結,去年手癢申請了斯坦福試試,沒想到被錄取了。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苛責一個屢屢失敗的女孩讓人于心不忍,更何況,每個人的價值追求、家庭條件都不同,說到底,不管花幾年去追夢,這都是個人選擇。
但米粒媽想提醒各位的是,成功雖然離不開努力,但絕不是僅憑戰術上的努力,更需要戰略上的思考。
很可惜的是,在劉同身上,除了一腔孤勇之外,我并沒有看到對于“上岸”更重要的東西。
首先,她缺乏對自己清晰的評估和認識。
因為她的叔叔和表姐在學業上異常成功,是以她也對名校有一種謎之執念。
雖然她成績一直都不算出挑,卻在考研上異常自信,再說直白點,有些好高骛遠。
比如一戰失敗後,劉同的母校表示可以讓她調劑回本校讀研,雖然父母對此感到很滿意,但是她卻看不上母校,認為對提升學曆背景毫無幫助。
不僅如此,她的目标還越來越高,剛開始是一所南方211大學,三戰的時候,雖然錄取比例再次下降,但她卻報考了一所難度更大的985大學。
然而,她的實力卻沒能比對她的野心,這也是米粒媽感到奇怪的一點,因為都已經三戰了,她的英語居然連國家線都沒過。
你說她沒努力吧,但她釘死在書桌前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你說她努力了吧,居然三戰還在陰溝裡翻船。
說真的,英語過國家線真不是多難的事兒,隻要把該背的背了,該刷的卷子刷了,吃透曆年真題,過線真的是基本操作。
再者,既然有考編的打算,那麼就應該跳出大學專業,讀一個有利于考編的文科碩士,可是小劉卻仍然在工科裡打轉,導緻她後來隻能在“三不限”的崗位裡卷生卷死。
在我看來,這無關智商,無關努力,畢竟每個人能力的天花闆參差不齊,在有些方面,或許再努力也很難有質的飛躍。
更不要說,考試這件事有時候差的就是一點點運氣。
對于劉同這樣天資一般,沒有明确長闆的孩子來說,與其好高骛遠,隻盯着夠不着的名校,倒不如腳踏實地,好好思考一下今後的發展路徑,規劃一條适合自己的道路,真的比硬着頭皮蠻幹重要得多。
或許她相信了“天道酬勤”,以為靠壓榨時間、透支體力,通過“走量”的方式就能取得理想的結果,卻忽略了,她在并不合适的道路上,越努力,反而越走偏。
當然,也不是所有全職考編的人都像小劉一樣閉門不出,一邊考編一邊相親的大有人在,事業婚姻兩手抓。
是以最近,相親場上出現了一種新型工作,叫“正在考編”。
其實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種更清新脫俗的說法,一說“正在考編”,立刻就樹立起了上進、努力、勤奮的形象,未來可期的有為青年一枚。
但歸根結底,就是待業在家,啃老為生罷了。相親時這樣給自己裝點裝點門面也沒什麼,畢竟大家懂的都懂,可壞就壞在,有些人真的把這份“工作”做出了優越感和代入感。
知乎上有個熱帖講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說白了,就是一個大專畢業,家境普通、考編失敗的縣城待業女青年,話裡話外看不上家中開酒店、年入大幾十萬的男相親對象,明确嫌棄他“無編制”。
更令人不适的是,明明男方弟弟和她一樣都是待業,卻被她稱作“無業遊民”。
和米粒媽一樣“老人,地鐵,手機”的人有很多,都在炮轟女生沒有自知之明,以為“正在考編”就等于在編了,編制還沒拿到手呢,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倒是先上了身,真是考出幻覺來了。
考研考出幻覺來的也有,比如直接在履歷上寫2023-2025南郵大學……别問,問就是正在考=考上了。
還有一位更是重量級,考研三年沒考上,卻到處宣傳自己“具備研究所學生理論水準”……
米粒媽真的沒想過,考試、找工作,居然也能考出幻覺,再這樣下去,真的很擔心他們會确診為範進或者阿Q。
越來越覺得,全職考研考編似乎變成了一群人的夢境,他們越是努力,越是執着,這個夢境就越深,信念就越強,也越難從其中醒過來。
就像這些已經考出上岸幻覺的人來說,點破夢境,回歸現實,無疑是一種殘忍。
雖然考研考編逐漸放開年齡限制之後,每個人都獲得了更多追夢的機會,對于沒有背景和資源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幸運。
可是,追夢不等于做夢,理想不等于空想,想要達成目标,最不可取的就是盲目從衆,埋頭向前沖,一心隻想着上岸,卻弄不清楚哪一片堤岸才真正屬于自己。
米粒媽不禁想起了那些“聯考釘子戶”,或許有些人确實是在堅持理想,但也很難說,是否有人已經把考試當作逃避就業、逃避獨立的避風港了。
一方面,學習考試是他們最擅長、最熟悉的事情,以至于形成了巨大的慣性,是以在沒有清晰并可落地的目标之前,全職備考就是最好的舒适圈。
另一方面,他們看着同學一個個步入正軌,自己卻一事無成,就更難放棄之前投入的時間精力,必須得考出個名堂來,才能證明這條路沒選錯。
正如難找對象的大齡青年一一我都堅持這麼久了,怎麼能打自己的臉呢?
可是在我看來,這樣的想法,都是不夠成熟、沒有擔當的。
且不說别的,就說無止盡地在家啃老備考,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追夢的前提是先自立,靠自己一步步達成目标,而不是靠透支親人,推卸本該由自己承擔的責任。
更重要的是,人生意想不到的坎坷波折數不勝數,可能前路渺茫,可能功敗垂成,也有可能遭受無數非議和質疑。
如果因為種種不确定性就畏懼前行,甚至瑟縮于家中,把風險轉嫁到父母身上,那麼這樣的人就永遠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成熟,也難以鍛煉出抗衡命運的能力。
在故事的最後,畢業四年的小劉終于鼓起搬出了父母家,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同時準備着下一場考試。
也正是在走出去之後,她才發現,曾經她無比羨慕的同學,即便已經考上研、進入體制内,也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不如意。
其實米粒媽覺得,或許所謂“上岸”對于某些人來說隻是一個僞命題。
人生海海,即便工作再光鮮、學曆再閃耀,也無法給你一勞永逸的承諾,任何小小的變故,都有可能讓他們腳下的那塊泥土瞬間瓦解,墜入水中。
而另一些人,或許他們從來不曾“上岸”,但因為擁有清晰的頭腦,明确的判斷,以及屏蔽外界聲音的強大内心,是以不論身處何處,境遇如何,他們都有堅定樂觀的态度,有勇氣告别過去,開啟新的挑戰。
這樣的人,其實一直都站在岸上。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