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作者:午間咖啡财經

全力拼經濟,誰在領跑?

01

萬億城市,是觀察大國經濟走勢的重要視窗之一。

近日,各地陸續釋出前三季度經濟資料,有城市一路上行,也有地方不進則退。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在内地24個萬億GDP城市中,隻有半數城市跑赢全國5.2%的平均增速,其中成都以6.7%的實際增速、7.9%的名義增速,雙雙位列萬億城市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成都經濟一路“逆襲”,呈現節節攀升之勢:從一季度的5.3%到上半年的5.8%,再到前三季度的6.7%,全年有望再上新的台階。

成都,靠什麼奪下萬億城市GDP增速第一城?

從全國經濟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在經濟“三駕馬車”中,消費撐起了大盤,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3.2%。

可見,消費驅動,正在取代投資驅動、外貿驅動,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支撐,而坐擁人口規模優勢、超大市場優勢,身兼國内國際雙循環戰略支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成都,自然是最大受益者。

資料顯示,前三季度,成都前三季度實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68.2億元,同比增長10.7%,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國1.5個、3.7個百分點。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這背後,後疫情時代消費的報複性增長是其一,但大運會、世界科幻大會等國際盛會帶來的助力同樣不容忽視,而“三城三都”的綜合定位,更讓成都站上了“消費驅動”的制高點。

與消費驅動并駕齊驅的,還有創新活力洶湧、市場活力迸發帶來的強勁動能。

一方面,自去年再提“制造強市”以來,成都發力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謀局新賽道。

根據成都市統計局釋出的資料,前三季度,成都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而五大先進制造業同比增長7.6%,其中醫藥健康産業、裝備制造産業增速更是達到了兩位數。

今年以來,成都多個重大産業項目上馬,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更大助力。

據悉,成都今年共布局531個重大産業項目,涉及總投資1.12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854億元,涵蓋醫藥健康、光伏新能源、航空制造等多個新賽道。

大項目帶動大投資,大投資帶動大産業。随着這些産業項目開工乃至投産,未來經濟還能更上一層樓。

另一方面,新賽道的層出不窮,營商環境的持續提升,帶動大量企業湧入成都,帶來了強勁的市場競争活力。

成都市市場監管局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經營主體合計385.17萬戶,其中,企業總量達157.27萬戶,總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今年以來,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47.8萬戶,淨增涉稅市場主體增長95.6%。

市場主體的增減,代表的是信心和預期,更是經濟活力的展現。

這不是成都市場主體第一次高增長。

2018年到2023年三季度末,成都市場主體從230萬戶增加到385萬戶,連續5年每年新增市場主體超過50萬戶,增量位列副省級城市首位。

有數量更有品質。這些市場主體中,不乏以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上市企業、世界500強企業為代表的領跑者,成都“小巨人”企業、上市企業、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全部跻身全國前十。

成都向來以“機會之城”自稱,大量市場主體的“用腳投票”,生動展現了這一點。

02

拼經濟,拼的是營商環境,靠的是市場主體。

今年以來,“搶企”大戰再度爆發,不僅香港罕見成立引進企業辦公室,公開表示到内地“搶人、搶企業、搶資本”。

上海更是首次奔赴中西部地區招商,首站就選在了成都,打響“逆向招商”第一槍,足見成都的吸引力所在。

而在内地,各類招商引資大會更是層出不窮,從長三角到大灣區,從京津冀到成渝雙城經濟圈,無不如此,“搶企大戰”日益白熱化,早已成了共識。

在這場新的企業争奪戰中,誰擁有一流的服務意識、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現代化的新型産業體系,誰就能走在前列,就能實作領跑。

日前,成都市溫江區召開企業發展大會,以最高禮遇緻敬100家優秀企業、100名優秀企業家及13位溫江工匠,感謝其在促進增長、轉型創新、穩定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以一座城的名義向企業緻敬、以一座城的機會與企業共赢、以一座城的力量為企業護航,溫江區發出的這些宣言,堪稱對新時期“城企關系”的精辟概括,也是整個成都營商環境的縮影和寫照。

作為“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示範區”、“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區”,溫江營商環境建設在成都乃至四川都走在前列。

溫江的營商環境建設,用當地的話來說,就是四個“度”——尺度、速度、溫度、力度。

一言以蔽之,尺度代表的是寬容的市場環境,速度指的是一流的政務效率,溫度代表的是政府的服務意識,力度涉及的是政策扶持和兌現。

溫江提出的“四度”,看似簡單,但切中了新一輪“搶企大戰”的關鍵。

要知道,早期的招商引資,比拼的多是資源禀賦、土地空間、稅費補貼,給錢給土地給資源的“三闆斧”,可謂無往而不利。

然而,當經濟從高增長步入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傳統的粗放型增長失去空間,攤大餅式的發展不合時宜,不僅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稅費補貼空間也越來越小,而開發區、自貿區等特殊政策則是可遇而不可求,營商環境就成了關鍵的勝負手。

放眼全國,無論深圳還是杭州,無不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号改革工程”,而“一把手”帶頭招商也漸成潮流。

作為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的深圳,營商環境改革已邁入6.0版本,實作了辦事從“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次不用跑”跨越,更開啟了從“不找市長找市場”到“我幫企業找市場”的服務之變。

成都雖然不是改革試點,但溫江區以敢為人先的魄力,主動開啟變革之路。

早在2019年,溫江區就将創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頭号工程”,近年來更是打造了綜窗改革、提醒服務等一系列創新探索,得到全市乃至全省複制推廣。

對标是為了參照,更是為了超越。如今,溫江區在很多領域已經先行一步,尤其是“三個都可以”的承諾,更将營商環境建設推向新的高度:

隻要是先進地區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參照;

隻要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放行;

隻要是不觸碰紅線底線的,都可以給予容錯空間。

“三個都可以”,分别指向的是向先進地區學習、“非禁即入”、包容審慎監管。

這些承諾,無疑切中了當下的市場心理,讓企業得以避免規則模糊、執法彈性、環境複雜多變帶來的困擾,穩住預期,也激起企業敢于創新的熱潮。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地處西部腹地,但溫江從來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以開放的思維,全面對标東部發達地區,以營商環境重塑區域競争力。

去年以來,成都溫江區與廣州南沙區唱響“雙城記”,主動融入大灣區發展;今年初更是在大灣區建設首個“科創飛地”,開西部地區之先河。

借助一流的營商環境,溫江市場主體日益壯大,而且越來越強。資料顯示,從2018年到2022年底,溫江全區經營主體個數從6.9萬戶增長至12萬餘戶,“四上”企業從423家躍升至774家。

是以,在營商環境上,成都溫江區能與廣州天河區、深圳南山區等發達地區同場競技,并連續三屆蟬聯 “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不是沒有理由的。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溫江如此,成都也是如此,“搶企大戰”能夠一路領跑,并不令人意外。

03

拼經濟就是拼企業,而拼企業的最大支撐在于産業。

過去幾年來,全國區域經濟最為矚目的現象,當屬一流的城市都在回歸實體經濟,從深圳廣州蘇州到成都武漢合肥,無不将“産業強市”、“制造強市”或“工業立市”作為主要發展戰略。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這背後,新一輪技術革命如火如荼,大國博弈從貿易步入更為深層的科技層面,能否掌握自主可控的産業鍊就成了關鍵,這是“産業第一”的大背景所在。

與此同時,國家層面反複提及“把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而“新質生産力”、“新型工業化”等概念的橫空出世,更為産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今年7月召開的成都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制造強市戰略,着力建構“8+N”重點産業發展叢集,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随後,溫江區提出建構“姓溫有據”的“3+6”現代化産業體系,涵蓋醫藥健康、有機食品、現代都市農業三大地标産業,以及裝備制造、電子資訊、印務輕紡、現代商務、文體旅遊、數字經濟六大重點産業和未來産業。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任何産業體系的形成,并非越大而全就越好,也非憑空而來,更不是靠一紙檔案就能達成,而是依托于區位優勢、發展底蘊、産業基礎、創新資源等,向上響應國家戰略,向下呼應企業需求,再加上超前的規劃布局,方能實作。

廣州經濟第一大區天河區,不以工業見長,但高端服務業優勢突出,最終形成了以金融業、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專業服務業、現代商貿業為主的四大主導産業體系。

蘇州工業園區,以工業立園,生物醫藥、納米技術産業底蘊深厚,最終布局了以電子資訊、機械制造為主導,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為新興産業的“2+3”産業體系。

可見,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區縣都有自己的獨特定位和比較優勢,找準定位,摸準方向,才能快馬加鞭,一路騰飛。

是以,溫江并未如同一些地方聚焦于諸如新能源汽車、內建電路、元宇宙之類的熱門賽道,而是立足于當下,以資源為導向精準定位,結合國家發展大略和城市發展方向,既要鞏固既有的優勢産業,也要全力競逐未來産業,“姓溫有據”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

醫藥健康、有機食品、都市農業等産業是溫江的傳統優勢産業,如今正在邁向千億級。

其中,作為最大的支柱産業,溫江區的醫藥健康産業雲集了藥明康德、科倫、百利、百裕等衆多龍頭企業,在成都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都是響當當的存在。

與之對比,裝備制造、電子資訊、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也以百億為起點,朝着更高的目标前進。

部分産業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4所雙一流大學、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級研發平台、195個省級研發平台等創新資源的集聚,清水河高新技術産業走廊等重大平台的存在,為其打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再次領跑!這座城市,憑什麼?

四川8所雙一流高校及建設學科

電子資訊産業的快速崛起,頗具代表性。

成都坐擁萬億級的電子資訊産業,但溫江并非傳統的産業基地,但借助清水河高新技術産業走廊帶來的産業集聚效應,加上電子科技大學等專業院校帶來的助力,電子産業從無到有、由零到“林”,迅速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與武漢光谷片區的崛起有異曲同工之處。背靠華中科大等知名高校,坐擁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借助“産學研一體化”的助力,短短30年就成長為全國最大的光電子産業基地,完成了偏遠郊區到城市科技中心的曆史性轉變。

溫江區也走在産業變革的坦途之上。資料顯示,在溫江區,已聚集3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級瞪羚企業、107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家獨角獸企業。

這些企業,多數創立并成長壯大于溫江,可謂“企業與城市共成長”,也是“以一座城的機會與企業共赢”的展現。

如今,掘“金”溫江,機遇再至。越來越多的企業紛至沓來,在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時代浪潮中,尋求與城市發展共振的可能。

溫江如此,成都也是如此。如今,成都正在培育以電子資訊、裝備制造為代表的兩大萬億級産業,形成內建電路、智能終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10個千億級産業,這些産業或将成為未來“搶企大戰”的主場。

從“溫江機會”到“成都機會”,從“産業強區”到“制造強市”,一個以“創新為要、實體為重”的現代化大城,呼之欲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