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昙視點/釋永信到訪Meta,蘋果和谷歌,禅宗已成矽谷新咖啡因?

昙視點/釋永信到訪Meta,蘋果和谷歌,禅宗已成矽谷新咖啡因?

作者/徐昙

11月初,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造訪舊金山Meta總部,還發表了演講《禅宗遇到 AI》。引發不小的關注。

為什麼青燈古佛的少林寺和矽谷高科技會産生關聯呢?

可以從釋永信的演講中感受一下:1、禅宗是強調修禅者通過自身的精進和努力,逐漸提升覺悟的境界。

2、釋永信還講了少林寺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嘗試。少林寺一直以來都積極擁抱科技,利用數字化技術來傳承和推廣佛教文化。他們開發了一款名為“少林雲”的應用程式,通過 VR 技術,讓全球的信徒和愛好者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少林寺的文化和曆史。

釋永信事實上講了兩個重點:禅宗在管理上的重要性,寺廟也在擁抱高科技。

看到這,你還能把少林寺看作一個位于河南登封的封閉的寺廟嗎。

東方禅宗引入西方的管理

事實上,釋永信是受邀到訪矽谷頂尖公司最多的人物了。2014年3月20日,釋永信就曾到訪谷歌和蘋果,留下一句評價“谷歌如功夫,蘋果如禅意。”

釋永信在不同風格的公司精準地施以不同的交流活動。

在“到處充滿了快樂和生活氣息”的谷歌,六名身着灰色袈裟的少林武僧在台上表演了精彩的少林Kongfu,音樂卻是電影《加勒比海盜》中的配樂《他是一個海盜》,這種中外文化的混搭既有喜感又容易被接納。

在蘋果,釋永信和蘋果CEO庫克面對面交流。釋永信評價,蘋果公司滿眼是簡單和純粹,無一餘物,一塵不染,猶如禅境。

Google、蘋果、Meta之是以邀請釋永信,是因為少林寺是中國古老禅宗的發源地之一。

而Google是設有禅修中心最多的企業,一共有9個禅修中心。Google每一位員工都可以到禅修中心去修行。公司鼓勵每一位員工在這個世界浮躁的環境中,通過正念的禅修獲得心靈的平靜。

禅修是修行,也是管理。

學習型組織之父彼得·聖吉有一個著名的理念:“三流管理者學習管理知識,二流管理者學習管理技巧,一流管理者修煉管理心智”。

就像初創公司一般靠産品搶奪市場,公司成長到一定階段靠機制、組織能力,規模再大靠的是企業文化,本質是對心的管理。禅既是心。

很多企業家把禅修當作人生的哲學和企業治理的哲學,典型的有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喬布斯等。

蘋果也有禅修室,包括早年喬布斯的辦公室。電影《史蒂夫·喬布斯》裡曾還原了喬布斯的辦公室——幾乎沒有辦公裝置,隻有一個立式台燈,和一隻坐墊。據說庫克也每天至少進行15分鐘的禅修。

昙視點/釋永信到訪Meta,蘋果和谷歌,禅宗已成矽谷新咖啡因?

圖說:電影《史蒂夫·喬布斯》裡喬布斯在辦公室冥想的情景。

喬布斯早年去印度修行影響了他的一生,被認為把握了“從天堂洞察人間”無上的商業智慧,進而創造了蘋果。據說喬布斯每天坐禅結束時,會對鏡自問:“如今天是我的最後日子,原計劃今天的事我還願意做嗎?”進而審視每天所作所為對人生的意義。

Mate(前身為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也受到過喬布斯的影響。在早年Facebook前途不明的時期,喬布斯曾建議他拜訪印度的一座寺廟,“以重新認識公司的使命”。 紮克伯格還是以效仿喬布斯在印度遊曆了一段時間。

禅修在矽谷的盛行,與其說“禅修是矽谷新的咖啡因”,不如說是矽谷把東方的智慧和哲學引入到了西方的管理中。

“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像我這樣才能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比比皆是,我之是以能成功,其中關鍵一點就是對禅的領悟。”

稻盛和夫也承認曾受到過松下幸之助的影響,稻盛和夫許多經營理念被評為大道至簡。

許多公司的老闆号稱信孚稻盛和夫,但在經營上注重術,不注重道,取經都希望要攻略,沒拿到操作性的東西就覺得沒學到真本事。是否真的領悟了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學讓人懷疑。

少林寺堪比麥當勞

釋永信這次到訪Meta,讓人驚訝的是其意識的超前性。他在演講中談到,“當古老的東方禅宗思想遇到21世紀尖端技術的人工智能,人文與科技的交彙勢必會給當今世界的人們帶來新的啟示。”

“當禅宗遇到人工智能時會發生什麼?技術進步能否取代道德倫理進步?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資料處理和分析能力,并且經由程式和算法可能會表現出類似于人類的感覺,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具備我們禅宗所講的覺悟的心性。”

這位1987年成為少林寺住持,1999年成為少林寺方丈的出家人,一直處于巨大的争議中。歸根結底,釋永信陷入輿論的漩渦,深層原因在于從來沒有一位方丈要摸索傳統寺廟生存與現代商業模式相融合的道路。

釋永信談高科技并不意外,要知道早在1996年,少林寺就申請了網站域名(shaolin.org.cn),而中國網際網路先驅BAT在1998年後才建立(騰訊1998年建立,阿裡巴巴1999年建立,百度2000年建立)。少林寺的超前意識可見一斑。

如果中國有一家機構像麥當勞一樣真正的走向了全世界,那就是少林寺了。少林寺在澳洲、美國、英國、德國等全球建立了海外中心,業務涉及出版、教育、文化,就像一個跨國公司。“CEO”釋永信矢志不渝地以商業化手段經營少林寺。

許多中國企業談論可持續發展卻鮮少成為百年老店,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迄今已1500多年曆史。釋永信認為“消極避世從來都不是佛教真正的傳統。為了少林寺的下一個1500年,我隻能向前走”。非常堅定的入市思想。

如果釋永信有雄心的話,或許可以像元代少林寺鼎盛時期的福裕方丈一樣名滿天下。

按理說,商業化的根本目的是商業收益,但是釋永信賬面上的月薪是700元,這就很難解釋釋永信的行為。

釋永信說“我隻是以商業的手段阻止少林寺被商業化”。少林寺是登封市賴以生存的财政命脈,以少林寺為龍頭的旅遊業收入占了登封市财政收入的1/3。多年前,面對少林寺上市的抉擇時,釋永信投了反對票。因為一旦上市,少林寺也就喪失了主導權。寺廟的追求和商業主體的追求是不一樣的。

而所有行為的正義性取決于它的目的,商業化本身是為了商業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佛法而進行商業化。

昙視點/釋永信到訪Meta,蘋果和谷歌,禅宗已成矽谷新咖啡因?

《昙視點》是騰訊新聞出品,“媒體人+作家”徐昙主理的一檔産經觀察專欄——在衆聲喧嘩中看到更專業和有趣的解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