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北水城”流淌運河文脈 沿線遺産保護與傳承并重

“江北水城”流淌運河文脈 沿線遺産保護與傳承并重

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臨清段。 趙曉 攝

中新網聊城9月1日電 (趙曉)結構精巧的鳌頭矶、深受運河文化熏陶的光嶽樓、全國僅存的運河鈔關……京杭大運河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給“江北水城”山東聊城留下諸多寶貴的文化遺産。其中,位于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彙處的臨清,更是依河而生、因河而興,并在當下堅持保護與傳承并重,對運河沿線文化遺産進行資源整合、業态結合、文旅融合,讓其重新煥發時代生機。

“江北水城”流淌運河文脈 沿線遺産保護與傳承并重

媒體記者走進臨清運河鈔關采訪。 趙曉 攝

2014年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申遺成功,會通河臨清段、運河鈔關成為重要節點。記者近日跟随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集中宣傳媒體采風活動,走進素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美譽的聊城臨清。

“江北水城”流淌運河文脈 沿線遺産保護與傳承并重

媒體記者到臨清市博物館參觀采訪,圖為館内展出的臨清貢磚。 趙曉攝

記者在運河鈔關看到,這裡仍有部分儲存較為完好的原鈔關官員住宅,建築多為青色灰瓦屋面。據了解,該運河鈔關是大運河沿線唯一現存的一處鈔關遺址,曾居中國“八大鈔關”之首。臨清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朱峰介紹說,該市計劃把鈔關片區劃分為曆史展示區、居住改善區、酒店民俗生活區等部分,通過營造、展演、闡釋等方法,實作世界文化遺産惠及廣大群眾的目的,并将采用凝練文化傳統、彰顯地域特色、營造空間環境、植入精品業态等方式,進一步發掘運河文化。

“江北水城”流淌運河文脈 沿線遺産保護與傳承并重

臨清貢磚燒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趙慶安向媒體記者介紹了貢磚制作工序。 趙曉 攝

為讓運河文化與旅遊更好地融合發展,臨清市既注重文物古建的修繕保護,又着力推動文化遺産的合理利用。“我們正在推進運河鈔關、鳌頭矶、舍利塔等文化遺産的展覽展示工作,通過文化的展覽展示,不斷完善文物機關的旅遊功能。”朱峰說,該市還對元、明兩段運河河道進行環境整治,實施河道兩岸綠化、橋閘修繕等工程,初步建成集自然、曆史、人文與一體的運河遺址公園。

走進臨清魏家灣貢磚文化傳播展示基地,臨清貢磚燒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趙慶安向記者介紹了貢磚的10餘道制作工序。明清時期,貢磚通過漕運抵達京師,用于建造皇家建築。趙慶安師從父親,不僅傳承了這項技藝,還勇于創新,結合磚雕藝術,讓臨清貢磚以嶄新的形式融入現代生活。“目前,臨清貢磚不僅與故宮再續‘情緣’,成為故宮古建修繕的獨特用品,還借助研學遊、科普體驗等形式,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幫助更多村民就業增收。”

“江北水城”流淌運河文脈 沿線遺産保護與傳承并重

以運河文化為内涵的臨清宛園,開展非遺入園活動。 趙曉攝

以運河文化為内涵的臨清宛園,則通過開展非遺入園活動,深挖運河古城的文化底蘊。臨清市文化館館長劉亞婷告訴記者,當地旅遊景區探索與非遺融合的路徑,豐富提升景區文化内涵和業态。以臨清非遺文化展示和體驗為主題,駕鼓、龍燈、面塑、古筝、國術、平劇等衆多非遺項目亮相景區,供遊客參觀、體驗、購買,增強體驗性、娛樂性,帶動文旅融合。

“江北水城”流淌運河文脈 沿線遺産保護與傳承并重

金氏古筝傳承人在宛園景區内表演。 趙曉 攝

朱峰表示,在大運河文化主題引領下,臨清市下一步将充分整合優質資源,做到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繼續加大運河沿線遺産整體保護傳承,把保護遺産放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第一位,同時系統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價值,打造大運河文旅品牌。”(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