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人長壽克子孫”,老祖宗的忠告,話雖不好聽,但很現實
老人言:“百善孝為先”,其實孝親敬老是我們華夏的傳統美德,而孝順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良好的道德品德也是從孝開始的。
是以孝是一個人的善心,愛心和良心的基礎,當然我們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也是做人的根本。而古書《悟真錄》說的也非常的好: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父母一定要慈愛之心,作為孩子一定要有孝道,這樣才是好品德的家庭。
但是關于孝道的說法,我們老祖宗還留下了這樣一句俗語:“老人長壽克子孫”,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老祖宗崇尚孝道,怎麼還有這樣一句話呢,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事情很殘酷,也很現實。
我們對長壽的認識: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這句話是對老人的一個祝福語,同時也是希望家裡的老人健康長壽,長命百歲。
當然從古到今,從帝王到普通老百姓,沒有人不希望自己能夠長壽的。因為“長壽”,可以在歲月長河中實作更多的抱負,方能領略更廣闊的世界。
是以“長壽”,常被視為人生的一種幸運,而長壽之人,也被人們認為是有福之人,是老天賜予的一個禮物。
不過有人說的好:“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的時候,往往會給你打開一扇窗戶”。
是以對于“長壽”,其命運的諷刺在于,一些長壽長壽之人,并非隻有幸福與歡樂,而還有更多的艱辛。特别是80歲以上的時候,随着身體的逐漸老化,一些身體的疾病,卻成為了長壽者身邊的随行伴侶,從此長壽者開始需要更多的醫療關懷,藥物支援。
也是如此,自然在農村裡有了“老人長壽克子孫”的說法,那麼都是何種原因呢?
第一,老人長壽是好事,但是身體不好,容易激發和子女們之間的沖突。
作為子女的,誰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們能夠長命百歲,畢竟這也是親情,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我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鄰居張爺爺,前些日子去世,去世時的年齡86歲。
當張爺爺去世以後,張爺爺的5個兒子卻異口同聲的長舒了一口氣,在衆人面前說了這樣一句話:
“現在覺得輕松了許多,這幾年照顧老爺子,已經把自己的家庭給累垮了。”
張爺爺幾年前在農田裡跌倒了,幾個兒子得知以後,也是七手八腳的把張爺爺送進了醫院。
經過醫生的檢查,因為老爺子的身體原因,張爺爺的腰部受到了創傷,不能動彈了,這也就意味着張爺爺徹底的癱瘓。
起初幾個兒子并不覺得什麼,畢竟一人一天照顧老爺子,也能照顧的來。但是在照顧了老爺子半年後,這5個兄弟的沖突就很多了。
畢竟這5個兒子都有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當了爺爺,再加上各自的生活需要開支,是以他們對張爺爺的照顧也變得疏忽了。
幾年前,剛開始得病的張爺爺還是很胖的,但是直到張爺爺去世的那段時間,張爺爺已經瘦的不成樣子了。
而在農村裡,對于幾個兒子把張爺爺照顧的這個樣,誰也沒有譴責,或者笑話的意思,畢竟誰家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自己未嘗不比他們做的好。
是以我們根據張爺爺的故事來說:
其實對于子女,并不是不孝順,或者不想承擔起贍養的義務。但是在殘酷的現實中,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精力、時間、以及自己家庭還要承擔的情況下,一些壓力也就出現了。當然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可以輪流照顧老人,但是一些獨生子女家庭,在照顧四個老人的時候,卻更有壓力。
第二,老人長壽是好事,但是沒有一定的養老金,也會激發和子女的沖突。
一些有終身俸的老人還好說,畢竟在幾千元的終身俸,以及醫療保險的加持下,作為兒女們來說,還是沒有太大負擔的。
但是農村裡的一些老人就不同了,就拿我們這邊來說吧,絕大多數老人是沒有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終身俸的,有的隻是100~200多元的養老金。
雖然農村老人也有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但是在住院的時候,其報帳的程度也是不如一些老人的。
是以來說,老人需要長壽,也要以充足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的。此時如果,沒有一定的金錢,那麼這種養老、看病的壓力,就轉嫁給自己子女的身上。
而現在的80、90後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小兩口承載着養育4個老人,以及孩子,房貸等等壓力。是以來說老人長壽雖然是好事,誰都希望老人能夠長命百歲,但是老人沒有足夠的養老金,也會激發和子女沖突的。這很現實,也很殘酷。
第三,年輕越大脾氣越怪,一些老人自私的讓子女無所适從。
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一些老人的年齡變大,脾氣越來變的奇怪了起來,讓兒女們捉摸不透。
比如說:有的老人像“老小孩”一樣,但是還有一些老人卻變的更加的自私,往往把家裡和諧的環境變的更加的複雜。
我講述一個故事:
我鄰居劉大爺,今年69歲。去年劉大爺的老伴去世,然而還沒有一個月,劉大爺就開始撒潑,對兒女們說:
“你們不知道當老人的孤獨滋味,如果你們真想孝順我,就給我張羅一個老伴,讓老伴給我做做飯。”
兒媳婦老實,啥也沒搭腔就走了。兒子一聽這話,就當時氣的不行,就對劉大爺說:
“我娘現在“屍骨未寒”,你就想這個,你是不是老糊塗了。再說,你也不看看你自己有多少終身俸,一個月加吧加吧不到500塊錢,你還找老伴,你算是什麼身份………”
劉大爺當然對兒子一哭二鬧的,認為兒子不孝順,結果兒子從此不管自己的老爹了,雖然女兒很孝順,但是對于以及的老爹卻無可奈何。
顯然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更多的老人是通情達理的老人,但是如果遇到上述劉大爺這樣的老人,也是符合“老人長壽克子孫”說法的。
寫在最後:
對于老人來說,他們是我們的親人,而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而父母含辛茹苦、大而無私将我們養大,是以父母的恩情也是大如天的。
是以當他們老了,我們也要負起養他們的責任,正所謂“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責任,也是擔當。不過來說在上述幾種現實面前,作為兒女的,同樣有很大的養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