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能做什麼?

作者:中國慈善家雜志

孩子們為什麼不快樂?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能做什麼?

當下,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讨論學生心理健康話題,國家也将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也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從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10日)”的宣傳主題就能看出來——“促進兒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護美好未來”。

時間再往前,4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份行動計劃明确了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職責,強調多部門聯合、醫教體融合、家校社協同,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同時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納入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作為學校辦學水準評估和上司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名額,根據需要加大經費支援。同時還鼓勵各地、各校創新工作舉措,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除了國家出台政策,相關部門、公益機構、社會各界也在努力應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10月20日,《中國慈善家》舉辦了主題為“集結慈善之力,共築兒童心理健康防線”的影響力慈善沙龍。來自心理幹預的一線醫務人員、心理學專家、志願者及公益慈善機構等領域的人士就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分享和讨論。

孩子們為什麼不快樂?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醫師、副研究員管麗麗通過調查發現,精神障礙患者家庭的孩子面臨情感忽視、情感虐待或者家庭暴力等方面的問題的風險更高,出現抑郁症、焦慮症狀、自殺意念的比例也高于一般人群。在她看來,精神衛生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多學科的人力資源支撐,醫院精神科也缺少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近年來,去除污名化成為社會共識,需要繼續推進。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長期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他發現疫情對青少年心理層面的影響很大。疫情後期的兒童青少年的自殺事件均較疫情前明顯增加,增幅達到200%-1000%。極端事件背後,是抑郁、焦慮問題高發,厭學、拒學現象越來越普遍。“導緻孩子們不快樂的原因來自學業壓力、親子關系問題嚴重、網絡影響、社會心态影響等層面。”徐凱文說。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能做什麼?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發言

然而,在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例如心理測評有效性低,科學性不足,通過心理測評預測發現的極端個案隻有5%-10%。而且教育部提出的“每2000名學生比對一名心理教師”要求,在大部分城市都未能達到。一線教師,特别是心理老師普遍存在職業耗竭感,心理教師的教育訓練不足,專業能力,特别是危機幹預能力不足。此外,家校溝通也不通暢,家長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不夠,對學校工作的配合不足。

更令人擔憂的是,自殺傳染風險大,一起自殺個案發生後,會在小區、學校乃至班級裡傳染,有學校短期内發生3-5起自殺事件。“網絡成為非自殺性自傷,自殺行為傳染的主要途徑,也是極端事件發生嚴重傳染效應的關鍵因素。”徐凱文說。

對于這一點,“網絡勸生”志願者徐世海深有感觸。近幾年,他常常卧底在各種學習群、遊戲群,觀察孩子們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其中,網絡約死群是需要警惕的一個場景。據徐世海觀察,網絡約死群大多由學習群、遊戲群演變而來。起初,有的孩子在群裡吐槽,表露不開心,得到其他人的呼應後,便會組成擁有共同話題的小群。“他們在這樣的群裡不聊學習、不聊遊戲,專門聊各種各樣不開心的事情。”最終,這個小群發展成隻有幾個人的群組,具體探讨約死的時間和流程,至此,真正意義上的約死群産生了。“網絡約死群常常昙花一現,發現難度大,且難以預防。”徐世海說。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能做什麼?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勝利倡導自殺等相關資料的公開透明。在他看來,這些真實的資料有助于專業人員更好地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家庭也應更多地去疏導排解孩子的學業壓力,公益機構、民政系統、社群等力量可以在家庭教育領域多做探索,讓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和成長空間,“轉化孩子的注意力,不被應試教育所束縛。”

在引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工作40年的精神科大夫馬弘認為,要給青少年樹立希望導向,讓他們感到生活有價值、生活有希望、生命有意義。“不是考分,考完分考編,這兩考定終生,而是能不能在利他助人當中展現自我價值。”

從不開心到抑郁,再到作出自傷、自殺的舉動,這一過程中為何沒能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

在徐世海看來,如何做一個稱職的、能跟上時代步伐、能和孩子的思想保持同步的父母,是家長們要時常思考的問題。“他們不是不想把孩子帶好管好,而是不知道怎麼把孩子帶好管好。”

作為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疾病預防控制專家,馬弘也常常困惑于家長對孩子缺乏深入了解,“例如對孩子不同階段的生長發育等需求不了解,以及對孩子反常行為的認知滞後,常常錯失早期幹預的機會,以至于孩子的病情發展到重症階段。”馬弘提醒,家長發現孩子出現與年齡不符的反常行為,可以先求助學校心理老師,一旦出現了社會功能改變應及時到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接受專業的治療。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能做什麼?

然而,心理人才的缺乏,使得青少年和家長在遇到問題時,很難快速及時地獲得專業的支援和幫助。廣東省日慈基金會秘書長張真和團隊在走訪中發現,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普及率和心理輔導室的覆寫率并不高,農村學校心理輔導室常常閑置,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學校缺乏專職的心理老師。而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心理老師的專業水準也亟待提升,圍繞教師的心理支援也普遍被忽略。張真認為,公益慈善機構可以和醫療系統協同,發揮各自所長,共同應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為此,日慈基金會發起“心靈魔法學院——鄉村兒童心理課”和“心益計劃——鄉村兒童心理夏令營”等核心項目,專注于兒童心理健康和幸福成長。

構築兒童心理健康防線

針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幹預和解決難題、哪些領域亟待突破和引導力量介入、公益慈善組織如何幹預等問題,與會人員進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北京天使媽媽慈善基金會創始人、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邱莉莉以自己與孩子相處為例,講述了引入了搜救犬給予青春期的孩子更多情感支援,緩解壓力的過程。另外,帶着孩子一塊做公益做好事,也有助于讓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塑造積極心理。

在構築兒童心理健康防線上,除了學校承擔相應的責任,也要給予家庭家長更多的關注和支援,在這方面,公益大有可為。

活力未來是一家為流動、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持續獲得早期親子教育機會的公益組織,通過支援夥伴機構和個人開展符合兒童早期發展階段特征的親子活動和課程。據活力未來執行總監侯蔚霞介紹,通過項目的執行,觀察到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部分表現在社會情感,此外,家長育兒焦慮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家長知道怎麼跟孩子互動,不再覺得自己隻是看管孩子的身份,也開始幫助别人。家長的改變對一個家庭和孩子會帶來顯著的影響。”

為鄉村兒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是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重點關注和支援的領域。據基金會秘書長胡玉萍介紹,除了進行理念倡導,基金會還為鄉村兒童提供免費的心理咨詢,已經成功預警了20多起自殺自殘行為。胡玉萍也看到農村學校被賦予了太多的職能,家庭、家長的缺位等突出問題,她表示,基金會下一步将補充完善家庭父母教育,連結更多資源給予支援。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能做什麼?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兒童發展研究院進階顧問蔡建華表示,要對抑郁症和抑郁情緒加以差別,改進宣傳教育工作,重點監管和打擊網絡傳播自殺的方法和行為。同時,社會應進一步調整對成才的預期,重視對家長的知識普及,充分利用AI的成果探索新實踐新路徑。此外,對非政府組織也要給予更多支援。

馬弘認為,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幹預和解決難點在于缺乏系統的研究和資源整合,行業人士除了在政策和法律法規領域推進,還應該在文化建設上發力。

對于青少年直接的心理幹預,公益慈善可以重點聚焦高危人群和高危階段,如中考和聯考前,學生進校後的半年,“因為這段時間是孩子适應障礙的高發期。”馬弘說。

“我們主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預防,幫助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力量,當遇到問題時,有能力和工具、有方法去幫助自己恢複和調節。”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倪子君介紹,在細節方面,大家将心理輔導室等有關科室稱之為“幸福體驗中心”,減少孩子們的病恥感。在她看來,應聚焦教孩子怎麼做人、快樂地生活,度過自己的人生。

通過專業方法與藝術手段進行心理疏解與心理療愈,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北京橋愛慈善基金會執行秘書長代潔介紹了“心靈放映室”項目,主要以“電影”為手段,圍繞“自我發展”“社會交往”“學習技能”與“生命教育”四大主題打造了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幫助非專業、零基礎老師上好學校心理健康課。此外,基金會也組織家校關聯活動,通過多元化的方式,例如繪畫療愈、音樂療愈、活動療愈幫助改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問題。

資助者圓桌論壇(CDR)副秘書長張帆提出了自己的觀察視角。在她看來,教育領域大量入校類的項目和支援教師的項目可能都面臨轉型,這些已經建立管道的教師支援系統和教育類項目,在新的轉型過程中,是否可以成為心理支援的方向。“心理健康是不是可以作為視角性的方式納入到更多關注兒童的公益項目和關注教育的公益項目,使得解決方案供應方能夠更多。”

京東健康心理服務中心通過搭建管道,創新網際網路技術降低診療成本,更好地比對和服務患者。據京東健康市場營銷部公益營運負責人介紹,京東健康發起了“童心茁壯——兒童心理健康守護行動”。這是京東健康針對“兒童心理健康”領域首次開展的社會化公益行動,首期将協調價值1000萬元的公益資源,為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等群體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支援。“我們要做共建者,連結、推動、助力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真正提升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水準。”

在徐凱文看來,要系統性地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應建構完善危機幹預體系——篩查、早期識别、幫助高危學生。在短期應對方面,首先要加強網絡監管,解決青少年網絡資訊安全問題。同時,建立具有中國文化和時代特征的心理測評系統,及時發現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另外,加強一線基層教師的危機預防與幹預教育訓練,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危機幹預能力。最後,還孩子們充足的睡眠,充分的體育戶外活動。

從長遠來看,要轉變功利應試教育觀,回歸立德樹人,學以成人。通過立法應對網絡危機,遏制自殺傳染的趨勢。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加強家庭教育、家風教育。徐凱文期待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組織、慈善家一起為政府分憂、為學校解愁、為家長去焦慮,為孩子們謀幸福和快樂。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能做什麼?

作者:萬小軍

圖檔來源:攝影/燕飛、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楊永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