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291年5月馬穆魯克王朝攻陷阿克城,耶路撒冷王國覆滅,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遭遇最大挫折。1291—1337年西歐出

作者:道爾頓筆記

1291年5月馬穆魯克王朝攻陷阿克城,耶路撒冷王國覆滅,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遭遇最大挫折。1291—1337年西歐出現一場關于東征前途的大讨論,“從格陵蘭到那不勒斯都異常熱烈”。一批東征理論家和東征文論應運而生。

馬裡諾·托爾塞洛(MrinoSnuoTorsllo,1270—1343)是最著名的東征理論家之一。他出身于威尼斯商人貴族家庭,曾在西歐、地中海諸島嶼和近東地區廣泛遊曆,造訪教廷和許多王室。1321年他發表三卷本的《十字信徒的奧秘》,就重新發動十字軍東征提出一套戰略。《十字信徒的奧秘》是1291—1337年東征文論中的集大成之作,曾被呈送給教皇、法國國王、英國國王和西西裡國王,且在作者生前即多次再版。從實際曆史程序看,1291年以後西歐再也沒有發動過十字軍東征。這使1291—1337年東征前途大讨論的曆史黯淡無光,長期以來沒有受到學者的重視。1938年阿齊茲·阿提亞(zizSuryltiy)出版《中世紀晚期的十字軍東征》,其中有一節介紹這場大讨論并提及托爾塞洛。1975年阿提亞參與撰寫肯尼斯·塞頓(KnnthM.Stton)主編的《十字軍東征史》(第三卷)第一章,再次論及這場大讨論與托爾塞洛。

但在這近40年的時間裡,較少有學者關注這場大讨論,更遑論托爾塞洛。1970年萊歐(.Liou)發表《馬裡諾·托爾塞洛、拜占庭和土耳其人:1332—1334年反土耳其聯盟的背景》;1982年泰爾曼(.J.Tyrmn)發表《馬裡諾·托爾塞洛與失敗的東征:14世紀的遊說》。這兩篇文章主要以托爾塞洛同世俗君主的交往活動為線索,描述14世紀初期十字軍東征的籌備工作,其中簡要提到《十字信徒的奧秘》,但都未做詳細分析。1991年西爾維娅·莎茵(SylviShin)出版《信徒的十字架:教皇、西方世界與聖地的光複(1274—1314年)》,其中有一定篇幅涉及1291—1337年對東征前途的大讨論。莎茵認為,這場讨論催生了“一種新的文論類型”(NwLitrryGnr),但她隻是簡單介紹了《十字信徒的奧秘》。

2000年安東尼·利奧波德(ntonyLopol)出版著作《如何光複聖地: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初期的東征建言》,首次提出将1291—1337年的東征前途大讨論界定為一個擁有獨立研究範式的學術議題。利奧波德列舉了數十名東征理論家,将他們的作品概括為“光複聖地文論”(RovryTrtiss),其中包括《十字信徒的奧秘》。2011年彼得·洛克編輯出版完整版本的《十字信徒的奧秘》,為學界展開精細化的研究奠定基礎。雖然1291年以後西歐再也沒有發動十字軍東征,但以托爾塞洛東征戰略為視角的研究,能夠展現14世紀初期西歐社會關于十字軍東征、國家間關系、君主—教皇權力關系的諸多觀念。戰争的發動必須具備充分的理由和價值,否則将喪失合法性與正當性,進而得不到社會的支援。東征最初被認為是一項宗教事業,宗教因素構成其理由和價值的來源。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動員第一次東征時,就是從宗教角度宣揚東征的理由及價值:增進主的榮光,解放主的陵墓,挽救東方基督徒兄弟,所有這些都是西歐基督徒義不容辭的責任,且迫在眉睫。烏爾班二世也主要從宗教角度闡述東征戰士所能得到的回報:洗滌身上的罪,讓靈魂得以不朽。他也暢想了東征的物質回報,但認為物質上的價值遠低于精神上的價值。烏爾班二世以降,教廷在動員十字軍東征時都沿用相同的路徑。學者潘妮·科爾(PnnyJ.ol)和克裡斯托弗·梅爾(hristophT.Mrr)搜集了數十份12—13世紀期間的東征布道辭。

這些布道辭顯示,神職人員在宣傳十字軍東征時一般是付諸“愛”與“奉獻”的主題,即東征是西歐基督徒對上帝與東方基督徒兄弟的愛,以及上帝對西歐基督徒的愛,是以西歐基督徒要勇于犧牲和奉獻。随着12世紀羅馬法複興,教廷提出,巴勒斯坦原屬于羅馬帝國,羅馬教會作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有權通過武力恢複對這塊土地的權利,東征也被叫作“羅馬人的戰争”(llumRomnum)。按照當時的觀念,倘若一項權利未能被持續主張,則自動失效。是以,東征合理正當且具有緊迫性。

1291年5月馬穆魯克王朝攻陷阿克城,耶路撒冷王國覆滅,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遭遇最大挫折。1291—1337年西歐出
1291年5月馬穆魯克王朝攻陷阿克城,耶路撒冷王國覆滅,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遭遇最大挫折。1291—1337年西歐出
1291年5月馬穆魯克王朝攻陷阿克城,耶路撒冷王國覆滅,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遭遇最大挫折。1291—1337年西歐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