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手機大廠集體自研作業系統,究竟為哪般?

智能手機大廠集體自研作業系統,究竟為哪般?

文|鄰章

繼華為鴻蒙作業系統之後,小米也官宣将推出小米澎湃OS取代MIUI,而在将于11月1日召開的vivo開發者大會日程表中,“自研作業系統釋出”也赫然在列。

可以說,目前國内主流智能手機廠商,正迎來作業系統集體自研時刻。

在此,問題也随之而來:為什麼國産智能手機廠商們都邁入了作業系統自研隊列?

智能手機大廠集體自研作業系統,究竟為哪般?

一、建構自主可控能力

衆所周知,作業系統為硬體賦予靈魂,其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這也是國産廠商們緻力于打造自主作業系統的核心原因之一——提升自主可控性。

這種自主可控性,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

一是從現實來看,國産廠商們現階段推出的UI 也好,OS也罷,其實都是基于AOSP進行的本土化魔改,去掉了GMS服務架構,實作了更多本土化功能供給,在國内市場實作了可控。

但在國産廠商集體出海,海外市場銷量占比不斷提升的現實下,國産廠商在海外市場依舊得使用GMS服務架構,沒有谷歌的GMS服務架構,在海外市場基本就失去了産品競争力。

是以在作業系統上僅僅實作國内可控并不穩妥,我們還需要在海外市場也實作自主可控。

但衆所周知的是,在逆全球化大潮下,目前美國政府正對國産科技産業進行封鎖、打壓。在此大環境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就不會是下一個華為,是以在作業系統層面早一步擺脫對安卓系統的依賴,提升自主可控性,也就多一分未來應對制裁的底氣。

智能手機大廠集體自研作業系統,究竟為哪般?

自主可控的另一重含義則是廠商若擁有了自研作業系統,則可以在系統功能更新以及使用者體驗層面實作自主可控,掌握更好的産品節奏。

一大現實是過往安卓廠商的系統版本級更新,多要跟随安卓的大版本更新走,而在涉及系統漏洞安全等問題上,更需要等待安卓進行底層修複。

這對于使用者體驗提升。顯然是極為不利的。

但在擁有自主作業系統後,廠商就能更為自主可控地進行軟體的功能疊代和更新,持續且穩定地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這對于産品更新節奏以及産品的使用者實際體驗,都是極有裨益的提升。

二、迎接萬物互聯時代的需求

從目前華為鴻蒙以及小米澎湃OS的定位來看,不難發現他們推出的作業系統,并不局限用于智能手機或者PC,而是将目光瞄準了物聯網時代萬物互聯的大背景。

如我們所見:鴻蒙作業系統可支援從KB級到GB級的裝置運作,小米澎湃OS也是以一套融合的系統架構統一支援全生态裝置與應用,要成為未來百億裝置、百億連接配接,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建構人車家全生态。而即将釋出的vivo 自研作業系統,想必瞄準的也是萬物互聯時代的機遇。

智能手機大廠集體自研作業系統,究竟為哪般?

可以說,在物聯網已經悄然而至的時代,打造新一代的大一統作業系統已是大勢所趨、時代需要。

三、挑戰依然存在

但從現實來說,打造自研作業系統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這種困難:

一方面在于如何應對谷歌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于目前現實來說,國産智能手機廠商可以看作是一個個小諸侯,谷歌以安卓作業系統以及GMS服務架構以確定其在作業系統層面的主導權,二者之間也形成了相對的默契。

但如今随着國産手機廠商們紛紛推出自研作業系統,雖然他們在作業系統中依舊使用了AOSP,但可以預見的發展路徑也必然是如華為鴻蒙作業系統那樣,在初期使用AOSP,經曆過渡期積累了一批原生應用後,最終必然也會剝離AOSP。

智能手機大廠集體自研作業系統,究竟為哪般?

面對這一現實,谷歌不可能不無動于衷。

而華為敢于上鴻蒙,那是因為制裁在前,谷歌已經禁止了華為使用GMS服務架構,讓華為在海外市場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是屬于不得不上的狀态。

但小米等其他國産廠商在當下境遇卻有所不同,畢竟他們還尚未遭受制裁,在海外市場依舊可以使用谷歌的全套服務。

那麼在此現實下,推出自研作業系統,擺明了要自立為王,谷歌能否答應?

是以如何在海外市場平衡與谷歌的關系,不招緻谷歌的服務禁用報複,是廠商推自研作業系統的一大挑戰。

另一方面則是如何聚攏開發者,使之為自家操作系開發高品質應用,繁榮生态系統。

從現實來說,推出作業系統其實并不是很難,相對于推出作業系統而言,更難的是如何聚攏開發者為這款作業系統持續開發各類優質應用,讓這款作業系統得以具備真正價值,繼而發展壯大,在系統開發商、硬體廠商、開發者與使用者之間形成良性正循環,這才是的關鍵所在。

是以推出作業系統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聚攏開發者為這個平台而奮鬥,使之縮小與iOS和Android這兩大成熟生态的差距,才是關鍵所在。

畢竟一款作業系統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開發者在此生态系統中建立的各類優質應用的支援。

但現實情況卻是:要吸引開發者為此生态開發優質應用,就需要讓開發者在此生态中賺到真金白銀,給開發者可觀回報。

iOS生态為什麼繁榮,應用品質為什麼最高?

這與開發者已在App Store上已經累計賺取了超過2600億美元分成,并且依托iOS平台還成就了一大批市值不菲的商業公司,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的。

是以在此現實下,對于國産作業系統們而言,則需要回答的是:你的自研作業系統的使用者基數夠大嗎?你給開發者的政策激勵、利益讓渡又足夠了嗎?

四、為什麼不采用鴻蒙?

面對廠商們推自研作業系統的各種挑戰,許多人特别是華為粉絲們,或許更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其他廠商不直接采用鴻蒙作業系統呢?

畢竟從現實來說,鴻蒙作業系統已先于他們發展了幾年,并且在明年還将迎來剝離AOSP的時刻,成為真正的自研作業系統。

其答案:

一方面在于沒有廠商會接受作業系統廠商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的身份。

從現實來說,華為與國産廠商們也屬于強競争關系,其手機、可穿戴、電腦、電視、汽車、IOT裝置等等産品布局其他廠商的産品布局可謂高度一緻,這一現實導緻了國産廠商們必然不會投入鴻蒙的懷抱。

但更重要的原因或在于生态建構的誘惑實在太大。

一個可供參考的執行個體是,蘋果憑借iOS生态,不僅構築起了寬廣的生态護城河,并且僅依托iOS系統,其服務業務每年就可以實作數百億美元的營收。

而萬物互聯時代,還是一個容量比目前智能手機生态大得多的新機遇,是以基于萬物互聯時代的新生态建構一旦成功,其帶來的收益之巨大,恐怕是無法想象的,是以建構自主生态的誘惑力也是可想而知。

更何況,圍繞萬物互聯時代的作業系統和生态競争,一切才剛剛開始,究竟誰能跑出來,還遠未塵埃落定。

是以,在此現實下,要讓智能手機大廠們,把“萬物互聯作業系統”這塊還未出爐但已香氣逼人的蛋糕拱手讓人,自然是沒有人願意的,也不是競争市場下該有的想法。

寫在最後:

如我們所見,一款優秀的自研作業系統以及其背後的生态系統,足以為廠商構築起一道寬廣的護城河,對此,iOS系統就是最為顯著、最為成功的例證。

而面對萬物互聯時代即将開啟,建構大一統作業系統大勢所趨的現實,這一次國産廠商們也不甘落後,紛紛推出各自的自研作業系統,試圖在萬物互聯時代把“靈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力争成為下一個iOS系統。

在此雖可以預見的是,這一舉動必然會與鴻蒙一樣,遭遇衆多現實挑戰乃至陣痛。

但不試試、不競争,又怎能成長,又怎能知道究竟誰才是最适合市場需求的存在呢?

作者:鄰章,專注解讀行業發展趨勢與公司産品服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