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的碉堡之國:從霍查到如今的變遷1990年,阿爾巴尼亞的海濱上,有着許多廢棄的碉堡。當時貧窮落後,街上沒有私人汽車。從地理角度上來說,阿爾巴尼亞不應該窮,他們有着悠久的曆史,可這個國家到底經曆了些什麼?
阿爾巴尼亞位于歐洲的巴爾幹半島,面積僅有2.8萬平方公裡,人口卻高達285萬,是歐洲最貧窮,最落後的國家。
1944年,阿爾巴尼亞從法西斯的統治中解脫出來,宣布正式獨立,恩維爾·霍查成為了阿爾巴尼亞獨立後的第一位上司人,自此開啟了他長達40年的統治。
霍查建立了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高度集權政府,在建國初期,霍查對國家進行了改造。他大肆沒收了外國資本以及國内資産階級的資産,将其國有化,随後又将礦産、水利等自然資源以及航空、鐵道、銀行等國有化。
然而,由于戰争與壓迫的創傷,阿爾巴尼亞在經濟方面一片狼藉,資金和原材料匮乏,每年還得從國外進口20萬噸糧食,老百姓連肚子都填不飽,何來的力氣發展工業?阿爾巴尼亞的工業化程序極為緩慢,甚至連螺絲釘都得依靠進口。
可以說,阿爾巴尼亞建國初期,完全是依靠蘇聯的援助。除了蘇聯,霍查視全世界為敵,認為所有國家都有可能朝阿爾巴尼亞開戰,于是他在國内掀起了一場把“阿爾巴尼亞地堡化”的運動。
霍查斥資1.75億美元和大量人力,在國内造了幾十萬座碉堡,然而這場碉堡運動完全是霍查的“被害妄想症”,這些碉堡成為了笑話。更令人絕望的是,這1.75億美金本來是打算用于發展工業的,卻被浪費在了建造無用的碉堡上。
60年代初期,阿爾巴尼亞與蘇聯斷交了,霍查将希望放在了中國身上。中國毅然決然地伸出了援助之手,給阿爾巴尼亞援助糧食,幫助其發展工業,帶動其經濟發展,中國每年至少給阿爾巴尼提供10億美金的援助。
然而,到了70年代末期,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關系有所改善,國内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縮減了給予阿爾巴尼亞的援助。霍查針對此事,發表長文指責、批評中國,中阿是以斷交。
失去了中國的援助,阿爾巴尼亞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人們連基本的食品都沒有了。霍查去世後,阿爾巴尼亞迎來了新的機遇和危機。1985年,阿利雅接任總統,宣布将堅定不移地走“霍查”之路。
然而,面對霍查留下的爛攤子和老百姓的不滿,阿利雅不得不作出改變。他逐漸打破了全封閉的外交政策,與不同體制的國家進行往來和合作,改善了與東歐各國的關系。
阿利雅還逐漸調整了霍查時期的集體制經濟制度,阿爾巴尼亞仿佛在越變越好。然而,阿利雅并沒有深層次地解決阿爾巴尼亞人民的生活問題,也沒有改變集權統治。
阿爾巴尼亞國内的有識之士開始發起反抗運動,西方勢力也趁機上場,試圖攪亂阿爾巴尼亞的局勢。阿爾巴尼亞陷入了空前的混亂,勞工罷工,學生罷課,整個社會失控了。
暴力分子趁機發動打砸和搶劫等騷亂事件,工廠和企業全部停産,甚至連機器裝置都被破壞。阿爾巴尼亞仿佛成為了一個無政府國家。這場暴亂讓本不富裕的阿爾巴尼亞雪上加霜,經濟損失嚴重,甚至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還要嚴重。
1990年阿爾巴尼亞國内生産總值下降10%,1991年國内生産總值下降35%!通貨膨脹率高達600%!根據阿爾巴尼亞統計局的資料,1991年阿國的GDP下降量是前15年裡下降最多的一年。
阿爾巴尼亞1450家企業中,25%-30%的企業停産,瀕臨破産,失業人口高達19.2萬人。阿爾巴尼亞1991年的财政赤字高達33億列克,外債則從4億美金增長到了8億美金。
阿爾巴尼亞成為了東歐GDP下降最厲害,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最高的國家,未來一片黑暗。然而,阿爾巴尼亞沒有放棄,開始全面改革開放,接受來自世界各國的援助,與各國建立了經濟往來。阿爾巴尼亞經濟逐漸複蘇,雖然起點極低。
在政府大刀闊斧的價格改革和稅收改革下,阿爾巴尼亞的通脹得到了控制,财政赤字明顯下降,生産開始逐漸恢複。如今的阿爾巴尼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私有化程度達到了70%,農村人家家戶戶都有新房子,全國各地都有公路,人均GDP也高達5500美金。雖然與其他經濟發達的歐洲國家相比,阿爾巴尼亞的經濟還有差距,但其進步是讓世界有目共睹的。
阿爾巴尼亞最終從困境中挺了過來,成為了一個全新的國家。然而,阿爾巴尼亞的發展還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提高教育水準、改善基礎設施、減少貧困等問題。阿爾巴尼亞政府需要繼續努力,加強國内外合作,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後,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保持國家的獨立性和文化特色,同時實作經濟的快速發展?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