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末代i9,頻率狂飙

作者:CHIP奇譜

随着酷睿14代處理器S系列的正式釋出,無疑将英特爾史上最快桌上型電腦處理器的睿頻頻率重新整理至6.0GHz——從13900KS限量版到14900K量産,且P核與E核頻率還有提升。但對于已經在使用酷睿13代處理器的使用者來講,相同首發價下,有必要更新到最新酷睿14代以追求性能速度的提升麼?

末代i9,頻率狂飙

對于酷睿14代桌上型電腦處理器而言,正式量産的i9-14900K将6.0GHz頻率産品做到了大衆消費層級,再度拉升了高端遊戲玩家/專業應用的基準頻率高度。而與上一代相同的首發價,再結合無需更換主機闆+記憶體平台的出色成本控制,真正讓700系列晶片組與DDR5記憶體物盡其用,也可令600系列晶片組與DDR4記憶體坐擁超值享受。

末代i9,頻率狂飙

酷睿14代處理器已經将優化演繹到爐火純青的地步,6.0GHz最高睿頻頻率實作勝過前代的多任務處理、遊戲、直播和錄制體驗。不要忘記,除了P核睿頻頻率提升外,能效E核的頻率也有不小的增幅。也是以酷睿14代多線程性能最高可提升18%之多。

末代i9,頻率狂飙

當然,酷睿14代的更新并不止提高睿頻頻率。在這一代S系列處理器中還加入了多項性能優化解決方案。比如英特爾應用優化器,它是基于英特爾動态調頻技術,結合英特爾硬體線程排程器,實作了針對特定應用場景以及應用的排程政策。可以看到在英特爾應用優化器之加持後,在《彩虹六号:圍攻》和《地鐵:離去》這兩款遊戲上分别有13%和16%的性能提升。

此外,在帶給發燒友們更快速度體驗的同時,酷睿14代處理器還依托自身軟硬體+AI優勢将超頻體驗帶到新手人群。

末代i9,頻率狂飙
末代i9,頻率狂飙

可見在DDR5 XMP的速度上酷睿14代已經支援了可以超過8000MT/s的新規格,同時為了更穩定的超頻性能,英特爾還針對每一個單核的散熱進行調配。不僅如此,讓無論是新手還是高手均體驗到超頻的樂趣,借助新的AI超頻助手通過簡潔的引導界面,會幫助使用者找到一個相對優化性/可推薦性更好的超頻參數配置。真正普惠“一鍵超頻”的輕松快感。

既然文章開篇中提到不少網友心存“相同首發價下,有必要更新到最新酷睿14代以追求性能速度的提升麼?”疑問,我們就真正測試下最新酷睿14代i9-14900K的性能,并與上一代i9-13900K進行資料對比,深入了解下從5.8GHz最高睿頻頻率更新至6.0GHz後實際性能提升多少?

末代i9,頻率狂飙

此次酷睿14代i9-14900K與i9-13900K的測試平台配置規格如上,并沒有追求頂級豪華配置組合,而是反映出兩款處理器在主流平台上的性能成績的差異。

末代i9,頻率狂飙
末代i9,頻率狂飙
末代i9,頻率狂飙

與13代酷睿i9-13900K相比,i9-14900K在英特爾TVB技術下睿頻加速頻率可達6.0GHz,性能核最高睿頻5.6GHz,能效核最高睿頻提升100MHz來到4.4GHz;性能P核與能效E核基礎頻率均提升200MHz來到3.2GHz與2.4GHz。如此這些頻率的提升展現在性能提升幅度有多少?我們馬上來評測一番。

末代i9,頻率狂飙
末代i9,頻率狂飙

在Cinebench R23的應用中,1個渲染塊即1個線程,全速完成渲染前,線程資源被獨占。通過英特爾硬體線程排程器ITD,并通過AI學習提升核心/線程排程效率,優先将高負載置于性能更好的P核上運作,線程需求更多後,再依次啟用E 核線程,最後再啟用P 核超線程。通過設定,我們将Cinebench R23設定為24線程(不使用8超線程)/全部32線程運作,以便測算出14900K下8個P核相較13900K同規格下的提升幅度,進而推算出E核提升比例關系。

在24線程預設下,使用的是包括8個P核(8線程)和16個E 核(16線程)在内的全部實體核心來工作。i9-14900K的多核得分相比13900K高出 11.4%。而全32線程狀态下,i9-14900K多核得分相比13900K高出 12.5%。可見i9-14900K不僅憑借6.0GHz最高睿頻帶來超過10%的P核性能提升,能效E核也有不低的提升比例。

末代i9,頻率狂飙

CrossMark Pro的應用仿真具有高度并行性,不過負載較低,難以激發諸如旗艦i9級處理器的極限能力,是以在這項測試中,i9-14900K與i9-13900K的成績未有太多差異。

末代i9,頻率狂飙
末代i9,頻率狂飙

通過3DMark CPU Profile測試項,可以反應出CPU在使用的核心和線程數量變化時,所産生相應的性能成績。測試成績對比後,我們發現在從8線程開始直至最大線程的成績中,i9-14900的成績明顯領先與i9-13900K。這也符合i9-14900K無論P核還是E核均有頻率上漲的優勢。而最大線程成績代表了CPU在使用所有可用線程時的性能潛能,依托最高TVB技術睿頻至6.0GHz特性,i9-14900K領先i9-13900K 14.5%之多,是以當使用者實際使用諸如電影品質的渲染、模拟和科學分析等極其繁重的多線程工作負載時,相信酷睿14代i9-14900K處理器可以提供更高效的性能表現。

對于選擇i9級别處理器的使用者來講,除了遊戲愛好者外更多的是高階内容創作者,他們有着多重高規格視訊編輯、導入導出以及高分辨圖檔編輯/處理的訴求。是以Procyon基準測試的視訊編輯、導出項目以及調用Photoshop和Lightroom的Procyon照片編輯測試項目是很好的檢測工具。

末代i9,頻率狂飙

從成績來看,兩款處理器并無太多差距。但從細項來看,測試最初的H.264導出項上,14900K有着24秒的優勢,大緻領先3.7%。而且在頻率曲線對比時,我們發現i9-14900K絕大時間也有着200MHz頻率超越。

末代i9,頻率狂飙

從成績來看,i9-14900K相比13900K在Photo編輯測試項目上有着3.8%的性能提升,反映出在主流創作者及入門級圖形人員多重使用場景下的多線程并行性能上漲空間。

對i9這樣核多頻率又高的産品定位來說,在同等散熱條件下,14代産品仍能保持住穩定提升200MHz的運作頻率,Intel 7制程繼續優化後的表現可見一斑。當然,Raptor Lake Refresh對i9與i5來說,進有的頻率提升,不足以支撐消費者一年的等待;相較之下,唯有增加了4個E核,又提升了運作頻率的i7-14700K/KF升價幅度較大,這也彌補了前幾代i7-K産品競争力不足的短闆。

最後,淺談下更新建議:

首先,如果你目前平台是酷睿12代甚至更早處理器,那麼與酷睿13代相同價格,但最高睿頻頻率上漲3%之後的i9-14900K是非常值得更新的。畢竟無論你是700系列晶片組與DDR5記憶體組合還是600系列晶片組與DDR4記憶體搭配,平台幾乎不用再投入成本,就可一步更新至i9-14900K處理器。

末代i9,頻率狂飙
末代i9,頻率狂飙

其次,如果你的平台已經是i9-13900K的處理器,其實也是推薦更新的。畢竟在無需更換主機闆、記憶體等配件的前提下花上與13900K相同價格可以直接提升至少3%的性能體驗,獲得如今依舊賣到超6000元的i9-13900KS頻率性能。這就好似售價15000元的iPhone 15 Pro Max,一年換新價格需要增加7000元,看似非普通消費理念的目标使用者,為何會大量下單?因為他們得到了更好性能與最新功能享受,以及持續體驗最新科技的快感。同理,面對選擇i9-14900K級别DIY使用者而言,絕對屬于頂級玩家追求極緻體驗的小衆群體。處理器之外還有諸如頂級主機闆、液冷散熱器、高頻低延遲記憶體等等燒錢項,這樣考慮下來,出掉手中的i9-13900K換上14900K真的是成本效益之選了。

14代上市,“給了”13代酷睿降價的理由,目前不同型号的13代産品的實際成交價格叫14代有10%以上折扣,不尋求最新産品體驗/花銷的話,老産品成本效益可以說相當高,甚至進一步擠壓了銳龍7000X與7000X3D相關産品的生存空間,AMD也要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