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房地産宿命: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

作者:落其磊

許家印、楊國強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如今一個身陷囹圄,老婆兒子逃亡海外,另一個賣私人飛機、賣豪宅還債,在破産邊緣苦苦掙紮。

回想‬前幾年‬的‬志得意滿‬、意氣風發‬,不得不感慨‬,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可是,如果有人在7年前就提前告訴你,這兩位大佬今天是這樣的結局,你會信嗎?

就算有人在3年前勸你别買房,馬上房價會跌、貸款利率會降、限購政策會取消,你都不敢信吧?肯定嗤之以鼻。

以前,我也不相信什麼“高手在民間”的說法,後來我發現,民間确實很難出高手,但是高人總是喜歡喬裝打扮、微服私訪,以“普通網友”的身份,在網絡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7年前,也就是2016年,當時風頭正盛的網絡論壇“天涯社群”上,就經常活躍着幾位大神網友,總是以高層次的視野、廣博的學識、獨到的見解、幽默生動的語言,輸出一篇篇高品質網文神貼,很認真、很熱烈地讨論中國經濟問題,熱度最高的話題就當然就是房地産走勢。

其中,網友“@惡趣味之奴”寫的幾篇文章,讓當時初出茅廬、書生氣十足的我讀過之後醍醐灌頂,開始慢慢了解了中國房地産遊戲的底層邏輯。

現在回過頭去看,大神網友的一些觀點,恰恰預示了許家印、楊國強今天的結局,不知道這兩位大佬,當年在會所嫩模的奢靡生活之餘上不上網?有沒有看過這篇文章?今日若看到又作何感想?

下面,我摘抄幾段核心内容,大家細品:

“要說中國房地産,真的是應運而生,前面說過,2001 年之前主要是靠改制政策,2001 年加入了一個新的因素——貨币。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中國加入了 WTO。在中國加入 WTO前後,保持了平均每年平均200到400億的貿易順差。社會财富積累速度過快,當時的中國缺少投資管道,著名的溫州炒房團,好像就是在2001 年興起的。這應該是對大衆第一次普及投資性住房的知識!”
“自此,房地産的三大支撐,政策,貨币,個人信貸。全面登上舞台。有了這三大支撐,你還會為房地産的漲幅意外麼!剛需隻是房地産的一個漲價基點,不是全部,貨币才是重中之重。泛濫的貨币供應,才是房地産近十年的主要支撐。 其背後反映的是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和,虛拟資産的暴漲。”
“從曆史看,1998 年到 2001 年,那個時候中國經濟确實需要房地産的挽救,其後的時間,房地産大多數享受了中國經濟的成果,2008 年之後,房地産再一次作為急救藥登上舞台!之是以叫急救,也就是說他不是平常需要的東西! 而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有一個夜壺理論,用的時候很看重,不用的時候很嫌棄,夜壺就是救急的!是以那些說房地産興衰影響中國經濟的根本邏輯就是錯誤的,他們是反向的關系,沒有中國經濟的變化就沒有房地産的興衰成長!”
“房地産有風險,主要是在這方面投機資本比較大,泡沫很大,在内外壓力下有風險,房地産會像夜壺一樣,被政府放棄,失去他在特殊時期在中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至于不良貸款和債務的解決,現在看來,一是慢慢消化,消化不了,債轉股!”
“高房價誰是受益者?大開發商,小開發商,大炒房客,小炒房客,地方政府都是受益者,但是風險卻由國家來扛,這是一筆很不劃算的買賣。要想國家隊受益,要想控制風險隻有做到:提高資金門檻,讓小開發商,小炒房客,有點錢的小老百姓退出這個遊戲,先讓市場冷靜,徹底整頓,踢出那些個跳梁小醜,然後國家隊出馬,絕對壟斷的市場,才能夠統一定價,才能夠控制風險,才能夠利潤最大化。”

原文太長,而且比較散亂,總結起來就是三句話:

再回顧許、楊兩位大佬的商業曆程,就能體會什麼叫“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房地産的興衰,許、楊兩位地産大佬的成敗榮辱,其實都在時代的河流裡随波漂流,真乃時也,運也,命也!

本質上來說,房地産的誕生,最開始是在分稅制改革之後,讓失去了大部分稅收的地方政府端上土地财政的飯碗,加之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外需受到較大沖擊的情況下,必須在國内創造出巨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于是1998年國家全面取消福利分房制度,讓大家買商品房。

許、楊兩位大佬都是1958年前後出生的人,到1998年剛好40歲左右,年富力強又在市場經濟中摸爬滾打多年,趕上了時代的大潮。

許皮帶于1997年在廣州成立了恒大房地産公司,靠着長袖善舞的手段,空手套白狼般地在廣州郊區拿到一塊土地,又以土地為抵押獲得銀行貸款,開發了第一個房地産項目,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包工頭老楊入行較早,但是1998年才在廣東開發了第一個碧桂園項目,自此走上了發迹之路。

坐上了時代電梯的人,不論你在電梯裡看書、睡覺還是做俯卧撐,都能飛速上升到達高層,然後看着辛苦爬樓梯的人,為自己努力奮鬥獲得的巨大成就而沾沾自喜。逢人便吹噓,多虧了自己當年在電梯裡看書、睡覺或做俯卧撐,才能成為人生赢家。

殊不知,這套“成功學”很荒謬,真相不過是踩對了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後,民間開始制造并積累大量财富,房地産市場也随之持續升溫,乘着東風,到了2007年,碧桂園在香港上市,2009年,恒大集團也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在港市值最高内地房産企業。

接下來,又是一個時代的分水嶺——2008年。

這一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并向全世界蔓延,當時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是依然是出口主導型産業為主,外貿占GDP比例達到60%,而美國就是最大出口市場,外需再一次面臨嚴重沖擊,不得已之下,國家推出“四萬億計劃”,再一次想到房地産這一劑猛藥,隻有房地産能迅速制造巨大的投資需求,振奮中國經濟微弱的脈搏。

許皮帶和包工頭老楊這一次不坐電梯了,坐上了火箭,開啟狂飙之路。

這個火箭的三個助推器,就是“高杠杆、高負債、高周轉”。

簡單說,就是把許皮帶第一個項目的操作套路發揚光大。

地不是自己的,以少量錢加之一定手段搞定地,然後拿着地去找銀行,搞來更多錢,先幹起來,一邊建一邊賣給購房者。

拿着購房者的首付款和按揭貸款再去買更多的地,從銀行搞更多的錢,開發更多的項目,拿走更多購房者的首付款和按揭貸款……

如此無限循環,财富的雪球越滾越大。

2016年,恒大跻身世界500強,2017年,碧桂園也成為世界500強。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這個房地産遊戲的模式裡,有三個環節最關鍵:地方政府賣地、銀行提供貸款、開發商拿地賣房。

地方政府賣地之後,剩餘的風險和收益都歸銀行和開發商。開發商把錢拿走了,風險又傳遞給銀行。

銀行正在承擔房價高漲積聚的風險,可是你想過沒有,銀行是國家銀行,這是國家不希望看到的,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受益,而風險全部甩給國家。

于是,2016年中央首提“房住不炒”,房地産行業開始了嚴格調控,但全社會依然保持着“隻要經濟不好,政府就會放開房地産”的思維慣性。

直到2018年經過若幹次博弈後,調控持續加碼,形成了延續到如今的三道紅線、銀行貸款集中度限制、土地集中供應的管控格局。

去年年底,疫情開放之後,網上還時不時流傳,即将出台史詩級救市政策的謠言,很多人對房地産的信仰依然是,國家絕不會對房地産見死不救,這樣的思維鋼印,不經曆幾次深刻教訓,是無法從大多數人的頭腦中抹去的。

可是,形勢已經不同以往,國家不允許許皮帶和包工頭老楊的“高杠杆、高負債、高周轉”模式再玩下去了,在外部面臨老美極限施壓,随時可能爆發驚濤駭浪的情況下,内部必須先拆雷。

是以,央行收緊銀根之後,老許和老楊發現,銀行的貸款不好拿了,房子開始賣不動了,欠的一屁股債快要還不上了。

最終,一個跑路未遂,一個有賊心沒賊膽,選擇咬牙硬抗。

你問寫了這麼多,現在的房地産行情大家也都看到了,那以後房地産最後的大結局到底是啥?

首先,房地産沒有死,也沒有病危,而是在刮骨療毒,是以不存在有救沒救這樣的說法。畢竟在歐美發達國家,房地産也是國民經濟重要産業,房子也都是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資标的。

現在在做的事,就是制造房價天花闆,控制貨币流向和流速,打破全社會“房價不會跌、房地産大而不能倒”的心理預期,把投資性、投機性的買房需求從房地産市場中擠出去,但又不讓市場出現恐慌性抛售和資本的大量外逃避險,然後把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留下的債務風險周期無限拉長,一點兒點兒慢慢化解。

在這個過程中,老許、老楊肯定是填不了自己的窟窿的,最後肯定會有國資接手,以後房地産市場的主力軍就是國家隊,形成一個強力管控的市場格局,然後開始探索新路子。

關于這條新路子,在官方的表述裡,就是: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認真總結和吸取中國房地産市場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援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援租購并舉的住房市場發展,完善房地産金融基礎性制度和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推動房地産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點贊+評論+關注‬,你的支援是我輸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