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房地产宿命: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

作者:落其磊

许家印、杨国强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如今一个身陷囹圄,老婆儿子逃亡海外,另一个卖私人飞机、卖豪宅还债,在破产边缘苦苦挣扎。

回想‬前几年‬的‬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不得不感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可是,如果有人在7年前就提前告诉你,这两位大佬今天是这样的结局,你会信吗?

就算有人在3年前劝你别买房,马上房价会跌、贷款利率会降、限购政策会取消,你都不敢信吧?肯定嗤之以鼻。

以前,我也不相信什么“高手在民间”的说法,后来我发现,民间确实很难出高手,但是高人总是喜欢乔装打扮、微服私访,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在网络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7年前,也就是2016年,当时风头正盛的网络论坛“天涯社区”上,就经常活跃着几位大神网友,总是以高层次的视野、广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幽默生动的语言,输出一篇篇高质量网文神贴,很认真、很热烈地讨论中国经济问题,热度最高的话题就当然就是房地产走势。

其中,网友“@恶趣味之奴”写的几篇帖子,让当时初出茅庐、书生气十足的我读过之后醍醐灌顶,开始慢慢理解了中国房地产游戏的底层逻辑。

现在回过头去看,大神网友的一些观点,恰恰预示了许家印、杨国强今天的结局,不知道这两位大佬,当年在会所嫩模的奢靡生活之余上不上网?有没有看过这篇帖子?今日若看到又作何感想?

下面,我摘抄几段核心内容,大家细品:

“要说中国房地产,真的是应运而生,前面说过,2001 年之前主要是靠改制政策,2001 年加入了一个新的因素——货币。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中国加入了 WTO。在中国加入 WTO前后,保持了平均每年平均200到400亿的贸易顺差。社会财富积累速度过快,当时的中国缺少投资渠道,著名的温州炒房团,好像就是在2001 年兴起的。这应该是对大众第一次普及投资性住房的知识!”
“自此,房地产的三大支撑,政策,货币,个人信贷。全面登上舞台。有了这三大支撑,你还会为房地产的涨幅意外么!刚需只是房地产的一个涨价基点,不是全部,货币才是重中之重。泛滥的货币供应,才是房地产近十年的主要支撑。 其背后反映的是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和,虚拟资产的暴涨。”
“从历史看,1998 年到 2001 年,那个时候中国经济确实需要房地产的挽救,其后的时间,房地产大多数享受了中国经济的成果,2008 年之后,房地产再一次作为急救药登上舞台!之所以叫急救,也就是说他不是平常需要的东西! 而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有一个夜壶理论,用的时候很看重,不用的时候很嫌弃,夜壶就是救急的!所以那些说房地产兴衰影响中国经济的根本逻辑就是错误的,他们是反向的关系,没有中国经济的变化就没有房地产的兴衰成长!”
“房地产有风险,主要是在这方面投机资本比较大,泡沫很大,在内外压力下有风险,房地产会像夜壶一样,被政府放弃,失去他在特殊时期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至于不良贷款和债务的解决,现在看来,一是慢慢消化,消化不了,债转股!”
“高房价谁是受益者?大开发商,小开发商,大炒房客,小炒房客,地方政府都是受益者,但是风险却由国家来扛,这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要想国家队受益,要想控制风险只有做到:提高资金门槛,让小开发商,小炒房客,有点钱的小老百姓退出这个游戏,先让市场冷静,彻底整顿,踢出那些个跳梁小丑,然后国家队出马,绝对垄断的市场,才能够统一定价,才能够控制风险,才能够利润最大化。”

原文太长,而且比较散乱,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再回顾许、杨两位大佬的商业历程,就能体会什么叫“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房地产的兴衰,许、杨两位地产大佬的成败荣辱,其实都在时代的河流里随波漂流,真乃时也,运也,命也!

本质上来说,房地产的诞生,最开始是在分税制改革之后,让失去了大部分税收的地方政府端上土地财政的饭碗,加之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外需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必须在国内创造出巨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于是1998年国家全面取消福利分房制度,让大家买商品房。

许、杨两位大佬都是1958年前后出生的人,到1998年刚好40岁左右,年富力强又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多年,赶上了时代的大潮。

许皮带于1997年在广州成立了恒大房地产公司,靠着长袖善舞的手段,空手套白狼般地在广州郊区拿到一块土地,又以土地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开发了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包工头老杨入行较早,但是1998年才在广东开发了第一个碧桂园项目,自此走上了发迹之路。

坐上了时代电梯的人,不论你在电梯里看书、睡觉还是做俯卧撑,都能飞速上升到达高层,然后看着辛苦爬楼梯的人,为自己努力奋斗获得的巨大成就而沾沾自喜。逢人便吹嘘,多亏了自己当年在电梯里看书、睡觉或做俯卧撑,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殊不知,这套“成功学”很荒谬,真相不过是踩对了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民间开始制造并积累大量财富,房地产市场也随之持续升温,乘着东风,到了2007年,碧桂园在香港上市,2009年,恒大集团也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在港市值最高内地房产企业。

接下来,又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2008年。

这一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并向全世界蔓延,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依然是出口主导型产业为主,外贸占GDP比例达到60%,而美国就是最大出口市场,外需再一次面临严重冲击,不得已之下,国家推出“四万亿计划”,再一次想到房地产这一剂猛药,只有房地产能迅速制造巨大的投资需求,振奋中国经济微弱的脉搏。

许皮带和包工头老杨这一次不坐电梯了,坐上了火箭,开启狂飙之路。

这个火箭的三个助推器,就是“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

简单说,就是把许皮带第一个项目的操作套路发扬光大。

地不是自己的,以少量钱加之一定手段搞定地,然后拿着地去找银行,搞来更多钱,先干起来,一边建一边卖给购房者。

拿着购房者的首付款和按揭贷款再去买更多的地,从银行搞更多的钱,开发更多的项目,拿走更多购房者的首付款和按揭贷款……

如此无限循环,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

2016年,恒大跻身世界500强,2017年,碧桂园也成为世界500强。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这个房地产游戏的模式里,有三个环节最关键:地方政府卖地、银行提供贷款、开发商拿地卖房。

地方政府卖地之后,剩余的风险和收益都归银行和开发商。开发商把钱拿走了,风险又传递给银行。

银行正在承担房价高涨积聚的风险,可是你想过没有,银行是国家银行,这是国家不希望看到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受益,而风险全部甩给国家。

于是,2016年中央首提“房住不炒”,房地产行业开始了严格调控,但全社会依然保持着“只要经济不好,政府就会放开房地产”的思维惯性。

直到2018年经过若干次博弈后,调控持续加码,形成了延续到如今的三道红线、银行贷款集中度限制、土地集中供应的管控格局。

去年年底,疫情开放之后,网上还时不时流传,即将出台史诗级救市政策的谣言,很多人对房地产的信仰依然是,国家绝不会对房地产见死不救,这样的思维钢印,不经历几次深刻教训,是无法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抹去的。

可是,形势已经不同以往,国家不允许许皮带和包工头老杨的“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再玩下去了,在外部面临老美极限施压,随时可能爆发惊涛骇浪的情况下,内部必须先拆雷。

所以,央行收紧银根之后,老许和老杨发现,银行的贷款不好拿了,房子开始卖不动了,欠的一屁股债快要还不上了。

最终,一个跑路未遂,一个有贼心没贼胆,选择咬牙硬抗。

你问写了这么多,现在的房地产行情大家也都看到了,那以后房地产最后的大结局到底是啥?

首先,房地产没有死,也没有病危,而是在刮骨疗毒,所以不存在有救没救这样的说法。毕竟在欧美发达国家,房地产也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房子也都是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资标的。

现在在做的事,就是制造房价天花板,控制货币流向和流速,打破全社会“房价不会跌、房地产大而不能倒”的心理预期,把投资性、投机性的买房需求从房地产市场中挤出去,但又不让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和资本的大量外逃避险,然后把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留下的债务风险周期无限拉长,一点儿点儿慢慢化解。

在这个过程中,老许、老杨肯定是填不了自己的窟窿的,最后肯定会有国资接手,以后房地产市场的主力军就是国家队,形成一个强力管控的市场格局,然后开始探索新路子。

关于这条新路子,在官方的表述里,就是: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认真总结和吸取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发展,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点赞+评论+关注‬,你的支持是我输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