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第1次全程發射,看星艦系統還有哪些重大硬傷?

作者:美食家波比利

有人認為空叉公司的成功來之不易,這确實符合基本事實。在這次星艦項目的首次全程發射之前,空叉提前做好了充分的預防措施。他們認為,這次入軌的成功機率不到一半,是以在途中發生故障并炸毀是相當正常的。他們甚至提出,隻要飛行器能夠離開發射台,即便在空中發生故障,隻要不炸毀龐大的發射台系統,也可以算作“部分成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從第1次全程發射,看星艦系統還有哪些重大硬傷?

整個系統在3分鐘内飛行到了最高約39公裡的高度,然後出現了連續的整體翻滾。最終,在入軌無望的情況下,發生了劇烈的爆炸,将整個系統摧毀。在空中連續發生大規模的整體翻滾,并且速度與高度大幅度同步下降後再爆炸,這表明并不是星艦系統燃料自然洩漏遇到高溫引發的大爆炸,就像當年挑戰者号航天飛機系統的爆炸事故一樣。顯然,在地面測控人員意識到整個系統無法挽回之後,他們下達了自毀指令,引爆了已經安裝好的遙控自爆裝置,使用第二級上的燃料将整個系統炸毀,以減少最終墜落到地面或海面的殘骸與碎片的總重量和尺寸。否則,如果已經完全失控的系統以龐大的整體殘骸的方式墜落在某地,全部殘骸的總重量仍可能超過1000噸,其中還包括數百噸的甲烷燃料和液氧沒有消耗。一旦墜落并發生撞擊,可能引發集中性爆炸,造成嚴重的實體和生态傷害。而在系統完全失控後,在高空引爆則能夠基本消耗掉未燃燒的燃料和氧化劑,解除二次爆炸的危險。成千上萬的分散火箭和飛船殘骸落地後的體積和重量都不會很大,基本不再有外殼比卡車還大的殘骸部分,是以破壞性大大減小。這也是國際上對發射失敗、偏離預定飛行軌迹的大型運載火箭進行最後處理的正常方法。

從第1次全程發射,看星艦系統還有哪些重大硬傷?

這次星艦的首次發射失敗,直接的原因明顯是第一與第二級沒有按時成功分離。當第一級的燃料已經完全耗盡時,沒有成功分離,第二級也無法點燃,最終隻能在約38公裡的高度不斷翻滾。當然,從好的方面看,這也表明了如此龐大、由不鏽鋼外殼構成的星艦的整體結構相對堅固。在連續翻滾的情況下,第一級和第二級都沒有分離,并且兩級的燃料也沒有洩漏。然而,最終還是未能成功分離,所謂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說還存在一些外行難以察覺的技術缺陷,那麼在第一級火箭的燃料完全消耗後,整個系統的實時速度和實時高度也可能未能真正達到預定标準。換句話說,第一級火箭實際上隻是将整個系統送到了離地面約36公裡的高度,最高升至39公裡,實際上完全依賴速度慣性。此時,系統顯示的實時速度也沒有超過2500公裡每小時,僅僅是音速的兩倍左右。在現場明顯可以看到,第一級的30多台發動機中,至少有5台或更多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未被點燃。整套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不應該出現超過3台發動機熄火的情況。這也表明第一級的推力從一開始就明顯不足,即使第一級和第二級能夠成功分離,第二級也可能沒有足夠的高度和速度成功進入軌道。由此可見,該系統存在諸多技術問題。在進行下一次發射之前,必須先認真解決這些重大技術缺陷,否則再次發射将充滿冒險。

從第1次全程發射,看星艦系統還有哪些重大硬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