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作者:自在說書先生

本文内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

曆史劇《人間長河》裡有一段:康熙正在睡覺,太監梁九公小心翼翼地通知康熙,有“八百裡外傳來緊急軍報”。 康熙并沒有當真,但當梁九公提到自己是“雲南人”時,康熙一下子坐了起來,十分激動。

得知三藩已平定,康熙非常高興。 邊走邊穿,說道:“京城九門慶賀,年屆六十的老人,賞賜半斤肉,賞一斤酒;已退休的,賞賜。”半斤肉,一斤酒。” 明日,諸退休官員到正陽門慶賀,賞紗袍草帽; 宮裡凡是十六歲以上的宮女,一律放出來出嫁……”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說完康熙,又到皇極殿祭祖,又到太和殿接受百官的祝賀;

與此同時,蘇瑪拉姨媽溫柔地叫醒了孝莊太後,流着淚告訴孝莊“三大領主已平定”的消息。 小莊激動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腳。

可見孝莊和康熙的祖父母聽到“三藩主已平定”的消息時是多麼興奮;

讓我們回到康熙時期,了解曆史上的真實事實:

康熙為何要平定三仇?

康熙是如何一步步讓吳三桂落入自己手中的呢?

吳三桂是如何自取滅亡的?

我先總結一下:我非常欽佩康熙的勇氣和謀略。 即便是身經百戰、見過無數人的吳三桂,也猜不到康熙的想法。 可以說,康熙雖然隻有20歲,卻有着常人無法比拟的能力。 想法!

01 三藩市本來就是“四域”,吳三桂是最後一個

無論是“三藩”還是原來的“四藩”,都是清初政治形勢的結果。 清朝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以高官和優厚的俸祿招募漢族将領,為他們日後統一中原做準備。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都是遼東人;

162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克遼東。 七年後,明代冀遼總督袁崇煥擅自處決毛文龍,東江大亂,百姓開始互相殘殺。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多次搬家。 他們實在是絕望了,紛紛求助于侯金。

此時,清太宗皇太極已經在後金繼位。 他出城十裡,迎接投降的三名漢将。 由此可見,當時的皇太極對于人才是非常渴求的。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三位漢族将領投降金朝後,皇太極改變了原來投降的漢族将領被配置設定到滿洲八旗的約定:

任命孔有德、耿仲明為總軍事長官,率部駐紮遼陽。 孔有德、耿仲明的部隊被稱為“天佑兵”;

他任命尚可喜為總軍事長官,率部駐守海州,史稱“天海兵”。

1636年,皇太極改國号為清,正式稱帝,并頒布如下聖旨:

封孔有德為順王

耿仲明繼位為懷順王

尚可很高興成為直順王

他對三位領主的照顧是多方面的。

皇太極之是以如此看重三個漢族諸侯王,是因為此時的三個諸侯王有利于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也可以幫助他抵禦滿族諸侯以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地位。作為皇帝的權力。

七年後,皇太極将漢軍四旗分成八旗,并頒布聖旨:

孔有德屬于正紅旗

耿忠明 正黃旗人

尚可喜 所屬香蘭旗

據說吳三桂确實有點特殊。 江蘇高郵人,後歸化遼東; 其父為明代錦州總兵吳襄,叔父為錦州總兵祖大壽。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吳三桂曾在明朝擔任過遊擊隊副将。 後來,因其父吳襄被定罪入獄,明朝廷提拔吳三桂為都尉,率兵駐紮甯遠。

1642年2月,明軍在錦州之戰中慘敗。 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 冀遼總督洪承疇投降清朝。

吳三桂反而逃了回來,并在回來的路上集結了軍隊。 他的兵力增至三萬至四萬,鎮守甯遠,成為明廷倚重的将領。

清軍攻占了周邊各個城市,但甯遠九卻無法攻克。

兩年後,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入山西。 崇祯皇帝驚慌失措,指令吳三桂放棄甯遠,迅速帶兵進京。 秦王又封吳三桂平西伯,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任命為精營提督。

吳三桂雖然聽從指令,但行動卻非常緩慢,每天隻前進數十裡。 從甯遠到山海關隻有兩天的路程,吳三桂卻花了16天。 20日到達豐潤時,得知李自成已攻入京城,吳三桂率部傳回山海關。

清廷多次試圖招降吳三桂,多爾衮甚至向吳三桂許諾:“若平錫伯等率兵投降清朝,甯遠将交給他駐守,他将被加冕”一個諸侯國王。”

“若博若率兵歸來,将封其故國,晉升諸侯王。”

李自成也在想辦法招募吳三桂投降,但農民軍“削富濟貧”的政策着實讓吳三桂不寒而栗。 經過深思熟慮,吳三桂決定投降清朝。

同樣是在吳三桂投降清朝的那年四月,清軍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了李自成。 多爾衮信守諾言,晉升吳三桂為平西王。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從此,清朝先後出現了四位不同姓氏的藩王。

順治六年五月,孔有德改封定南王,率軍兩萬進軍廣西;

耿仲明封為荊南王,尚可喜封為平南王,各率一萬大軍出征廣東;

但不久之後,耿仲明因恐藏罪而自殺,其子耿繼茂繼位為荊南王。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順治八年吳三桂奉命進軍四川。 吳三桂的兵力最強,号稱五萬,後來慢慢擴大到七萬;

順治九年,孔有德陣亡,兒子全部被殺,隻留下一個女兒,孔思珍;

由于孔有德的定南王爵位無人繼承,清政府撤銷了他的爵位;

從此,“四域”改為“三域”。

順治十六年三月,順治皇帝根據洪承疇的建議頒布了一道聖旨:

平西王吳三桂進駐雲南

平南王尚可喜進駐廣東

靖南王耿繼茂駐守四川(後改為福建)。

可以說,三藩迄今為止的作用是積極的: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對需要平定中原的清朝發揮了很大作用; 同時有效抵制鄭成功的幹擾。

但随着中原的平定,舊金山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擁兵自重,威力日增;

僅雲南的年薪就達到900萬以上。

康熙在《康熙王朝》中曾評價三藩:

“世界上一半的财富都浪費在了三大領主的身上。”

康熙最擔心的不僅僅是俸祿問題。 此時三藩分立,似乎威脅到了皇權,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康熙即位十幾年來,三藩帝國勢力日益強大,已成“尾巴大了不能丢”之勢。

作為一個胸懷大志的皇帝,康熙不可能允許别人在他的床邊熟睡!

也就是說:此時的三藩已經成為朝廷的“肉中刺”,必須趕緊處理掉!

02 康熙廢三藩

康熙執掌除掉鳌拜後,将“治河、漕運、平三諸侯”視為三件大事,并把這三件大事寫下來,貼在宮中的柱子上,每天看着它們來提醒自己。

康熙很清楚,此時的吳三桂絕對不是宋朝英雄可比的,而是唐朝諸侯鎮般的存在。

“吳三桂絕非宋朝英雄可比,而是唐朝諸侯之輩。”

意識到三藩的弊端,康熙密切關注事态,想尋找合适的機會提出廢除三藩。

1663年,康熙派内臣向旅居京城的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詢問:“因永曆皇帝盤踞緬甸,邊境事多,故授總玺”。給你父親,隻是臨時措施,現在雖然已經平定,但你父親還不歸還大将軍印,意味着什麼?”

康熙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怪罪吳三桂。 吳應熊自然聽出了其中的含義,将康熙的意圖轉達給了父親;

吳三桂無奈之下,将将軍印交給了朝廷,但他其實心裡很不高興。

緊接着,康熙開始裁減軍隊人員,以節省軍費。 1665年,康熙向吳三桂下令,與當地刺史商議如何減少軍事人員,節省軍費100萬兩。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中庸營”和“義勇營”是吳三桂的直屬部隊,也是他的王牌部隊。 但康熙卻下令調整兩營将領,并改變駐軍地點。 事實上,它們隻是名義上的存在。

與此同時,吳三桂的親信也一一被調出雲南。 翅膀被折斷的吳三桂可以說是孤身一人了。

康熙的舉動引起了吳三桂女婿胡國柱和心腹方廣深的注意。 1667年5月,他們冒着大雨要求見吳三桂,提醒吳三桂朝廷已經開始懷疑他,并希望吳三桂能盡快拿出萬無一失的方案。

吳三桂聞言大吃一驚,但随即又若無其事。

但吳三桂畢竟是身經百戰的老狐狸,絕對不會做不成事的。

吳三桂向朝廷上表,稱自己眼睛有問題,請求皇帝準許辭去雲貴事務。

康熙看了吳三桂的奏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平西王吳三桂長期駐守邊疆,主管兩省事務,實乃苦心經營,立下大功。最近讀了奏章,我知道,太子眼睛昏花,精力急劇下降,這都是勞累過度造成的,我深感憂慮。”

康熙這麼快就答應了,确實出乎吳三桂的意料。 吳三桂請求張國柱、卞三元等人上蜀,希望康熙能收回自己的性命,康熙卻十分堅持。

如此一來,吳三桂隻剩下了平西王尊貴的稱号,他的權力幾乎被掏空了。

為了安撫吳三桂,康熙下旨将清太宗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并晉升吳應熊為少府,并:

耿繼茂的兩個兒子尚可喜,均被封為太子、國師。

表面上是他的名譽恩惠,實際上卻是京城三皇子的人質。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這樣軟硬結合的戰術确實非常有效。 吳三桂六十大壽之際,康熙皇帝允許吳應熊帶着妻兒回雲南為吳三桂慶生。 吳三桂享受着天倫之樂,高興地對謀士方廣深說:

“你看到了嗎?朝廷怎麼可能懷疑我?你以後說話一定要小心!”

吳三桂确實被康熙的舉動深信,康熙不可能退出諸侯國,但康熙卻沒有一刻停止行動。

與此同時,南明遺臣查如龍給吳三桂上書,希望吳三桂能夠反清複明; 消息洩露後,吳三桂帶着查如龍進了京城。

康熙從查如龍的案子中清楚地認識到:隻要吳三桂還在,他就是最大的隐患,是以必須除掉它。

而康熙隻是在等待機會。

時機很快到來:1673年3月,尚可高興地拜訪康熙,希望皇帝允許他傳回遼東養老。

康熙決定趁奏折可喜之際,開始廢三藩主。

1月12日,康熙向尚可喜頒布聖旨,同意了他的請求:

“慶幸平南王決定定居廣東,鎮守邊境,今年已七十,欲回遼東耕種,我對他的愛是真誠的,能了解大局,深感欣慰。” ”。

尚可喜撤藩,确實對吳三桂和耿精忠影響很大。 為了考驗康熙,吳三桂請求退出諸侯國。 他的謀士們阻止他這樣做,但吳三桂非常有信心康熙不會允許,但吳三桂錯了。 他審時度勢,甚至誤判了康熙廢除三藩的決心:

“康熙這個小皇帝,一定不敢對我做什麼,尚書隻是為了解除他的疑慮而已!”

這樣,吳三桂和耿精忠雙雙入蜀廢除三藩,也正是康熙所希望的。 康熙直接同意了這個方案,并命大臣們商議廢除三藩的具體事宜。

議事的大臣們對罷免耿精忠、尚可喜沒有異議,但對吳三桂卻有分歧。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尤其是屠海、索額圖等人堅決反對罷免吳三桂。 政治君臣無法平息紛争,交由康熙決定。

康熙深思熟慮,頒布聖旨,毅然決意廢除三藩:

”吳三桂請求遷就就位,表達了真摯的愛意。吳三桂帶領官兵一同遷往這裡。”

康熙下旨的第二天早上,索額圖率先提出質詢;

此時的康熙年僅20歲,精力充沛。 他不是那種瞻前顧後的人;

更何況,經曆了鳌拜被擒之後,他變得更加堅定、果斷; 哪怕要為此付出代價,他也不會猶豫。

03 吳三桂鎮壓叛亂8年

1673年9月,朝廷派欽差赴昆明宣讀聖旨。 當吳三桂得知康熙決定廢三藩時,他決定铤而走險;

12月21日,吳三桂集合全部兵馬,斬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并祭旗,正式發動打着“反清複明”旗号的叛亂。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康熙得知吳三桂謀反的消息後,趕緊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理;

索額圖建議康熙将支援廢三藩的大臣處死,康熙沒有同意。 康熙決定自己承擔一切責任,并決心保留那些支援他廢藩的大臣:

“諸侯國的退出是我自願的,别人有什麼錯?我一直認為三藩諸侯國如此嚣張,不得不退出,吳三桂的叛亂又怎能怪别人呢?”

不得不承認:在這一點上我真的很佩服康熙。 他很有勇氣,能明辨是非,不會讓别人背黑鍋。

康熙迅速調集兵馬将領:

先頭部隊指揮員碩岱率部進軍常德。

多羅城郡王勒爾金進駐荊州

定南金剛尤德女婿孫延齡留廣西

...

然而1674年,孫延齡、耿精忠相繼發動叛亂,康熙先後出動六軍;

同時:

康熙下令安撫耿精忠、尚可喜,希望他們不要倒向吳三桂;

并頒布法令,通知全國:

“奸臣吳三桂已臨終,求饒。我祖章帝念其投降,授其兵役,封其皇家,在雲南立諸侯,依附其。”盡心……凡是擒獲斬殺吳三桂首級者,以兵馬城邑歸附朝廷者,按爵位賞賜,我絕不會食言,當地官員們可以廣泛聲明我将遵守它。

4月13日,康熙決定滅親以義,下令處決吳三桂長子吳應熊、長孫吳士林;

這次義無反顧地殺親,确實達到了康熙想要的效果。

吳三桂聞訊大怒。

1674年12月,康熙後院發生火災。 陝西巡撫王輔臣殺刑部尚書莫羅,起兵叛亂。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康熙冷靜地分析了形勢,決定重新調整部署:

勒爾金擒賊擒王,主攻湖南,消滅吳三桂;

安樂王主攻江西

康親王攻克浙江

為了快速擷取前線的軍事情報,康熙特意計劃每隔四百公裡設立一個驿站。 這樣一來,甘肅距首都五千裡,隻需九天就可以送達,而西安等地隻需四五天。

吳三桂本來并沒有把康熙這個“新鮮童子”當回事,但當他聽說驿站如此之快時,他感歎道:

“完了完了,你不許再跟他較勁了!”

面對陝西巡撫王輔臣,康熙改變政策,打算安撫他:以道教下達感人聖旨,被王輔臣的兒子王繼珍帶了回來。 這道诏書感人至深,就像一封追憶往事的信;

康熙的誠意感動了王輔臣,他沒有南下投奔吳三桂,而是留在了平涼城。

1676年2月,撫遠将軍屠亥不攻平涼,圍困平涼城,召王輔臣投降。 康熙信守諾言,沒有責怪王甫,而是升任京口将軍。

随着王輔臣投降,清軍收複了大量失地;

解決了西北戰場後,我們全力奔赴湖廣主戰場。

根據招攬王輔臣的經驗,康熙決定采用包養政策,效果确實非常明顯:

1676年10月,耿精忠投降;

1677年5月,尚志信投降;

清軍慢慢包圍了吳三桂所在的湖南等地。

1678年,吳三桂為鼓舞士氣,在越州登基稱帝,建立大周王朝; 但僅五個月後,吳三桂病逝于軍中,其孫吳世藩繼位。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

康熙利用這個大好形勢,指令清軍從水陸兩路進攻嶽州,很快就攻占了嶽州。

04 結論

1681年2月,清軍抵達昆明城,圍困昆明半年多。 吳世藩服毒自殺;

同年10月,清軍進入昆明城,持續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終于被平定。

平定三仇勝利的消息傳到京城,百官紛紛來到幹清門向康熙祝賀。

康熙開始廢三藩時年僅20歲。 盡管許多部長反對,他還是決心廢除舊金山。 即使吳三桂造反,他仍然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并沒有把怒火撒到朝臣身上。 對身體來說,這确實是有價值的;對身體來說,這确實是有價值的。

在整個平定三藩的過程中,康熙及時改變計劃,付養三藩的政策非常有效。 不得不承認:曆代皇帝做事确實是深思熟慮、冷靜的!

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