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年全球共發生321次較大自然災害,歐洲因災死亡人口最多

作者:Beiqing.com

今年10月13日是第34個國際減災日,《2022年全球自然災害評估報告》正式釋出。報告顯示,與過去30年(1992-2021年)均值相比,2022年全球自然災害水準總體偏低。其中,全球洪水災害最為頻繁,比曆史平均偏多14%。風暴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最大,極端氣溫造成的死亡人口最多,達16416人。

該報告由應急管理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等機關編制。

去年全球極端氣溫造成死亡人口多,洪水災害最頻繁

評估報告分為主報告和專題報告。主報告包括2022年全球自然災害的概況、特點、格局和中國自然災害在全球的位置;三個專題報告分别關注了2022年中國自然災害情況、2000-2022年全球氣候極端事件概況及損失特征、2022年長江流域高溫幹旱複合災害情況。

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共發生321次較大自然災害(不含流行性疾病),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達118個,共造成30759人死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238.37億美元。

與過去30年(1992-2021年)均值相比,全球自然災害水準總體偏低,災害發生頻次偏少3%,死亡人口偏少38%,影響人口偏少4%,直接經濟損失偏多53%。

其中,2022年全球極端氣溫頻率低,但造成的死亡人口最多,達16416人;洪水災害最為頻繁,達163次,比曆史平均(指1992-2021年均值,下同)偏多14%,造成的死亡人口達8049人,與曆史平均相比偏多20%;風暴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約1310億美元,較曆史平均偏多106%。

地震活動次數有所增加,但死亡人口減少;野火災害死亡人口減少,且直接經濟損失較曆史偏少77%;滑坡發生次數減少,造成的死亡人口較曆史平均偏少54%,且影響人口較曆史偏少50%。

區域上,2022年亞洲自然災害的頻次最高,其次為非洲;歐洲是因災死亡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次為亞洲;北美洲因災直接經濟損失最高,亞洲次之;開發中國家較之發達國家受自然災害影響更重,造成主要影響的災種為洪水和風暴。

去年全球共發生321次較大自然災害,歐洲因災死亡人口最多

2022年全球自然災害頻次和損失排名前十國家。報告截圖

去年中國的百萬人口因災死亡數在全球處于偏低水準

2022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中國1.12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554人,直接經濟損失達2386.5億元。

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幹旱、風雹、地震和地質災害為主,台風、低溫冷凍和雪災、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和海洋災害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

受極端災害天氣影響,發生珠江流域性洪水、遼河支流繞陽河決口、青海大通及四川平武和北川山洪災害、長江流域夏秋冬連旱以及南方地區森林火災等重大災害。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12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554人,緊急轉移安置242.8萬人次;倒塌房屋4.7萬間,不同程度損壞79.6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207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386.5億元。

2022年,中國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受災人口中,幹旱災害占比最高(46.6%);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口中,洪澇災害占比最高(30.9%);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中,同樣是洪澇災害占比最高(54.0%)。

去年全球共發生321次較大自然災害,歐洲因災死亡人口最多

2022年中國十大自然災害事件。報告截圖

2022年,四川、青海、雲南3省因災死亡失蹤人口均超過50人,位列全國前3位;其中,四川是唯一因災死亡失蹤人口超過百人的省份。

從百萬人口因災死亡數與經濟發展水準的關系來看,2022年中國的百萬人口因災死亡數與經濟發展水準基本比對,百萬人口因災死亡數在全球處于偏低水準。與中國經濟總量處于相近水準的國家對比,美國(1.48人)和日本(0.89人)的百萬人口因災死亡人數均高于中國。

從人均GDP與中國水準相當的國家來看,俄羅斯(0.16人)和智利(0.15人)的百萬人口因災死亡數均低于中國,而馬來西亞(1.49人)的百萬人口因災死亡數高于中國。

2000-2022年,全球氣候極端事件共造成62.1億人次受災

報告還分析了2000-2022年全球氣候極端事件的特征,發現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死亡人數具有典型的極端性特點,全球因氣候極端事件造成的年度直接經濟損失呈現上升趨勢。

2000-2022年的652次全球氣候極端事件共造成全球62.1億人次受災,因災傷亡183.7萬人(其中51萬人死亡、132.7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27萬億美元。

從災種上來看,極端幹旱造成的受災人次最多,超23億人次,占全球氣候極端事件受災總人次的37.1%;熱帶氣旋和極端高溫造成的死亡人口最多,均超過了15萬人,分别為18.1萬人和16.8萬人,占全球氣候極端事件死亡人口總數的35.5%和33%;熱帶氣旋造成的損失最高,為15270億美元,占全球氣候極端事件直接經濟損失總數的46.7%,幾乎相當于其他所有災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之和。

從區域上來看,亞洲有高達34.6億人受災,比其他所有地區的受災人次之和還要多,占全球氣候極端事件受災總人次的56%;亞洲的因災死亡人口為22.34萬人,占全球氣候極端事件死亡人口總數的43.8%,幾乎相當于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因災死亡人口之和;美洲的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為19329億美元,占全球氣候極端事件直接經濟損失總數的59%,其次是亞洲的9313億美元(29%),這兩大洲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球總數的88%。

據了解,2023年是聯合國《2015-2030年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架構》的中期審查年,深入了解中國和全球的自然災害及其損失變化對于推動該國際戰略的實施至關重要。

今年是大陸機構第4年編制此類報告,該系列報告将持續為推動大陸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和應急管理工作,向國際社會提供科學權威的中國災害資料資料,更好地服務全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做出積極貢獻。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繼續閱讀